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0-11-03 10:15李晓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右叶胸腺鳞状

安 宁,罗 雁,王 军,李晓琴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 like differentiation, CASTLE),是一类罕见的甲状腺癌,迄今为止文献报道仅约100例[1-2]。这类实体肿瘤由Miyauchi等[3]于1985年发现并且描述为“类似于胸腺上皮性肿瘤的甲状腺癌”。其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其形态学极易与甲状腺其他恶性肿瘤相混淆,且非常罕见,故充分了解CASTL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4例CASTL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并进行文献复习,以增强对该肿瘤的认识,避免过度诊断及漏诊。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例1女性,59岁,发现右侧颈部肿块1周。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右叶实性占位,右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例2女性,6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伴进食哽噎感及饮水呛咳,颈部CT示甲状腺右侧下极占位伴钙化。体检:甲状腺右叶下极可触及一肿物,大小5.0 cm×4.5 cm,质韧,界不清。例3男性,68岁,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右叶实性占位。体检:甲状腺右叶下极可触及一大小3.5 cm×2.5 cm肿物,质硬,边界欠清。例4男性,64岁,发现颈部有一约“鸡蛋”大小肿物,颈部无不适。体检:甲状腺右叶中极可触及一大小7.0 cm×5.0 cm肿物,肿物下极突入胸骨后。

1.2 方法送检组织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法,所用抗体包括CD5、CD117、calcitonin(CT)、TTF-1、CK19、CKpan、BCL-2、CD20、CD3、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操作步骤和抗原修复严格按说明书进行,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已知阳性组织作阳性对照。4例均行原位杂交EBER检测,BRAF V600E突变检测采用厦门艾德人类BRAF V600E突变检测试剂盒,采用ARMS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情况。

2 结果

2.1 眼观4例大体均可见甲状腺结节,肿物最大径3.5~7 cm,切面灰白色,实性,略呈分叶状,边界不清,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其中3例可见甲状腺被膜侵犯,并向周围肌肉组织浸润。

2.2 镜检低倍镜下肿瘤组织呈不规则的巢状、岛状、片状及互相吻合的条索状形态排列(图1),被致密的纤维组织分隔,浸润性的生长方式,可见增生的血管穿行其中。侵犯正常的甲状腺滤泡及周围横纹肌组织(图2)。肿瘤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泡状核,染色质细腻,并含清楚的小核仁,胞质少,淡染,胞界欠清(图3),核分裂罕见。间质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图4)。局部可见脉管内癌栓。周围甲状腺呈结节性甲状腺肿改变,其中1例伴随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①②③④⑤⑥

2.3 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结果肿瘤细胞CD5(图5)、CD117(图6)、CKpan及BCL-2均阳性,CT、TTF-1及CK19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30%;间质内淋巴组织CD20、CD3(+)。EBER原位杂交检测呈阴性,BRAF V600E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

2.4 病理诊断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

2.5 随访患者均行甲状腺腺叶切除+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24个月,1例患者发生胸膜转移,其余3例患者均无复发或转移。

3 讨论

CASTLE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目前已被WHO(2017)内分泌肿瘤分册更名为甲状腺内胸腺癌[4-5]。其起初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肿瘤,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可能起源于甲状腺内异位的胸腺或鳃囊残余组织,并保持向胸腺分化的潜能,形态学特征类似于纵隔胸腺上皮性肿瘤结构[6]。

3.1 临床特征CASTLE多发生于甲状腺内,也可发生于甲状腺周围组织中,以下极最为多见[7],本组4例患者均发生于甲状腺内,并且均位于右叶,其中3例发生于右叶下极,1例发生于右叶中极,与文献报道较一致。CASTLE好发于成年人,多见于老年人,稍多见于女性。本组女 ∶男为1 ∶1,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

3.2 病理特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形态类似胸腺瘤或胸腺癌,呈大小不等的岛状、条索状分布,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割,可见增生的血管穿行其中,局部呈梭形,偶见鳞状分化。局部脉管内见癌栓。肿瘤细胞巢及间质中常见不等量的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因CASTLE形态学与差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及淋巴上皮瘤样癌非常相似,故在冷冻切片中极易被误诊。本组4例中2例考虑为低分化癌,倾向CASTLE,1例无法明确组织学类型,另外1例考虑为未分化癌,故此类肿瘤在冷冻病理诊断中极易被误诊或无法明确分型。肿瘤细胞常呈鳞状细胞样或合体样细胞,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泡状,可见小核仁,胞质淡嗜酸性,染色质细腻,核呈轻~中度异型性,核分裂象平均1~2个/10 HPF。本组4例中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3例发生腺体外浸润。

3.3 免疫表型该肿瘤的免疫表型与胸腺癌较一致。肿瘤细胞表达CD5、CD117、CKpan、BCL-2,不表达CT、TTF-1及CK19,Ki-67增殖指数10%~30%,间质内淋巴细胞表达CD20及CD3。免疫组化提示CASTLE并非起源于甲状腺,为胸腺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并非每例CASTLE均表达CD5,本组4例中3例表达CD5,1例不表达CD5,Ito等[8]发现CD5对诊断CASTL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和100%,尽管如此,CD5阴性并不能排除CASTLE的诊断。CD117为C-Kit原癌基因的蛋白产物,在多种肿瘤中均有表达,在胸腺癌中呈阳性,在胸腺瘤和非肿瘤性胸腺组织中不表达[9],因此在CASTLE中CD5阴性的情况下,一定要加做CD117。在结合形态学的基础上,联合两者检测,可以提高对CASTLE的诊断。目前该肿瘤与EBV的关系尚不清楚[10],本组4例均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EBER均阴性,但淋巴上皮瘤样癌常能检测到EBV,故可与甲状腺转移性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鉴别。

3.4 遗传学特征BRAF V600E突变最常见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本组4例检测BRAF V600E均未发现突变,提示BRAF V600E未参与CASTLE的发生。目前也尚无CASTLE基因改变的报道。

3.5 鉴别诊断(1)原发性的甲状腺鳞状细胞癌:非常罕见,恶性度高,预后差。鳞状细胞癌特征非常明显,可见角化及细胞间桥,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常见坏死。免疫组化标记CD5和CD117均阴性。而CASTLE呈惰性,鳞状分化灶非常少见,无角化及细胞间桥。(2)甲状腺未分化癌:组织学上常呈肉瘤样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可见凝固性坏死。高度恶性,侵袭性强,发展迅速。免疫组化提示甲状腺分化来源(thyroglobulin、TTF-1均阳性),但CD5和CD117均阴性。(3)甲状腺转移性淋巴上皮瘤样癌:大片反应性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的背景中可见片状分布的细胞巢,细胞呈空泡状,表达鳞状细胞癌的标志物,但淋巴上皮瘤样癌常能检测到EBV,并且不表达CD5和CD117。(4)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细胞长梭形,呈交织状排列,常有漩涡状结构,伴有少量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散在,或围绕血管周围。其多见于年轻成人,CD5和CD117均阴性,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21、CD23及CD35均阳性。(5)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其他部位的鳞状细胞癌转移到甲状腺,非常罕见,鳞状细胞癌一般异型性明显,通常伴有角化和细胞间桥,但分化较差的鳞状细胞癌以上特征并不明显,免疫组化不表达CD5和CD117,且结合临床病史(如有其他部位的鳞状细胞癌),可明确诊断。

3.6 治疗及预后CASTLE恶性度低,呈惰性经过,预后要好于其他甲状腺高度恶性的肿瘤[11]。Huang等[12]认为影响CASTLE预后的因素包括淋巴结转移、腺体外周围组织的浸润以及术后放疗。本组4例患者均行甲状腺腺叶完整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其中2例伴有淋巴结转移或腺体外周围组织浸润的患者手术后辅以放疗,其中1例患者15个月后发生右胸膜转移,此例患者镜下脉管内可见癌栓且多个淋巴结发生转移,提示其预后不良,故易复发及转移。其余3例均无复发、转移,提示CASTLE对放疗比较敏感。而化疗的作用目前尚不确定,没有确切的临床资料及指标辅以预测[13-14]。CASTLE临床罕见,易误诊为其他肿瘤,了解并熟悉CASTLE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指导临床医护正确治疗,提高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右叶胸腺鳞状
胸腺增生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钆塞酸二钠对肝右叶局灶性病变及肝右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参数测量的影响
甲状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
先天性肝后胆囊并肝右叶发育不良1例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青少年喉乳头状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一例分析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对淋巴细胞促增殖作用的初步研究
姜黄素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