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力”及其路径选择

2020-11-06 05:56徐明霞
科教导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徐明霞

摘 要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同时也是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和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发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研究法,分析了新媒体的“新”特点,论述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探讨了新媒体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二重力”,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更高阶段。

关键词 新媒体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41

The "Two Gravity" of New Media on Inter 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Path Selection

XU Mingxia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Abstract Inter 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reform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and bottlenec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has brough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nter subj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 to use the advantages of new media to develop inter-subj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topic raised by the times. This study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 subj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two gravity" effects of new media for inter subj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d its development path, thereby pus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 higher stage.

Keywords new media; inter 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 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主體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间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适应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实效性差等问题,也是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教育模式。新媒体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变革了教育载体、教育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研究法,分析了新媒体的“新”特点,论述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探讨了新媒体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二重力”,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更高阶段。

1新媒体的“新”特点

(1)即时交互性。新媒体的即时交互性,主要表现为新媒体的“高”时效性和“快”便捷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从传播到接收,从接收再到信息反馈,都需要较长时间,时效性差,且交流沟通不方便,新媒体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克服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滞后性、流动性差的缺点,真正实现了“任何时候(时间不限)、任何地点(空间不限)、对任何人(对象不限)”进行互动传播。[2]由此,人们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自由的空间。

(2)开放共享性。新媒体的开放共享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它不区分使用者在现实世界中的种族、身份、地位、职业等,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收音机”和“扩音器”,克服了传统媒体方式的信息的不对称、限制性强、时效性差等缺陷,突破了信息在时空范围和内容上的限制,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全面开放与共享。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发展,使信息发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的发布信息,发布的信息向任何人都是开放的;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了信息真正的共享。[1]可见,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既是大众参与的,也是面向大众的。

(3)信息多元化。信息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复杂化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移动互联网的大面积覆盖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使人们随时浏览各种网站、论坛,并通过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各种自媒体平台自主的发布、传播信息,同时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信息传播的途径呈现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人人都可以是“主持人”“聚光灯”,使网络空间中充满来自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习惯、不同地域风情的人所传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内容呈现复杂化、多元化,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理想信念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如“普世价值”的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威胁。

(4)对象虚拟化。新媒体以网络为根基,可以说没有互联网,就不会有新媒体。网络世界的虛拟性决定新媒体对象的虚拟化。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以现实的、具体的、进行实践活动的人为主体,他们或者是作为信息的发布者而行动,或者是以信息接收者的身份而存在。而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交流平台中,如微信、QQ、论坛、贴吧等平台,交流对象双方都是数字技术处理过的符号化、数字化的人,人们利用虚拟的网络身份进行沟通、交流与对话,网络中虚拟的身份并不一定与现实的身份、职业、性别、地位相一致,这使人脱离现实中道德规范的束缚,交流对象双方更加的自由、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及价值观念,获得身心的解放,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创造力的发挥。这也是人们喜欢选择网络沟通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性

2.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界定

认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最早是由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的,它又被称主体际性或交互主体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3]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它强调了主体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最终达成一致、共同的认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整体性观念。基于主体间性这一理论基础,张耀灿教授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两种关系的统一,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复数主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4]确立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平等的主体地位,并以双主体的身份将教育资料作为共同的客体,重新定义了三者的关系。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打开了新的思路。

2.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与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1)内含“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单向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表现为“主体——客体”的对象化活动,重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忽略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是一种忽略“人”的教育。与此不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关系,重视沟通与对话,表现为“主体——主体”的交往活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重视知识内容的讲解,更关注受教育者的需要、情绪、情感等,是一种更关注人的教育模式,突出了人文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以“适当”个人主体性为前提。由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可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作为“双主体”而存在的,因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但这种“主体性”不同于传统的“占有性”的个人主体性,它摒弃了占有性个人主体性中的“为我性”“主观性”,保留了其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是一种“适当”的个人主体性。[5]可见,这种“适当”个人主体性是“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扬弃,是非排他性的,它既突出人的个性发展,又强调人类整体性统一,是一种“类”主体性的体现。表现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教育者深入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情感和感受,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组织、实施、引导和促进的主导作用,而受教育者则充分发挥其民主性,自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积极表达诉求和观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双方在平等、自由的对话交流过程中,达成某种共识、共同提升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3)以“交往”为教育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由人与客体的对象化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的统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强调对象化活动,忽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突出了“交往实践”在教育过程的基础性地位,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作为主体,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共同作用于作为客体的教育资料,实现教育目的。冯建军教授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沟通、协调的功能;二是整合的功能。”[6]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对“交往”实践的这一功能的运用。教育者在交往中“无形中”用正确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引导、促进受教者思想品德的提升,同时教育者自身道德素质也进一步得以升华。

(4)以“共识”为直接目的。“共识”即共同的认识,是经过多次讨论,双方在消除分歧的基础上而达成的共同的认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以“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是通过平等对话、自由交流,消除分歧,最终达成的共识,真正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进而促进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形成一种整体的、全局的一致性。这种“共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某些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教育内容上所达成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思想,它不是外在强加给受教育者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在充分交流、沟通、对话基础上,自主的、能动的认同的基础上而达成的一致观点、观念,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之一。

3 新媒体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力”

3.1新媒体“新”特点“助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1)新媒体的“即时交互性”助力“交流对话”平台的构建。这里所指的“交流对话”,是交往活动的一种表现。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交往”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具有交互性,“主体之间只有以共同的利益而发生交互作用,才能构成交往”,[7]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沟通与对话。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建立在这种交往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它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新媒体的即时互动性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起平等对话、自由交流的桥梁,克服了主体性教育模式下的“你说我听”、“一言堂”的缺点,同时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学生可以即时的、自由的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發表见解,表达不同的观点,教育者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有针对性的引导、促进受教者的思想道德水平。

(2)新媒体的“开放共享性”助力主体性前提的创造。受传统的社会本位思想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民众的主体性发展并不充分,人们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是对主体间性的规定,它形成于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主体或群体之间,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前提。新媒体的“开放共享性”使人人都可以是“聚光灯”下的“主角”,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自由的、自主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不同的想法,信息的传播没有地域、空间、民族、身份地位的限制,给人们提供了自由、平等的交流的平台,也潜移默化的提高了人们的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主体性前提。然而,这种主体性多是一种追求“个性”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主体性,需要加以引导、教育,用“整体性”、“全球性”思维去克服“个人主义”的思想,形成主体间性的“适当”的主体性。

(3)新媒体的“信息多元化”助力交往“介体”的创建。交往实践具有中介性,“交往的中介性是交往的根本要求...凡是交往,交往的双方主体都有共同的客体”。[8]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介体”就是教育资料,教育资料越丰富,教育者与受教者之前的交流、对话的机会才会越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会越高。新媒体作为信息空间,“信息的多元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交往“介质”,教育者可以有效的组织、利用各种实时的、复杂多变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提高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4)新媒体的“对象虚拟化”助力平等对话条件的创造。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不仅要求具有平等主体地位,还要具备对话与交流的条件。以“老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传统课堂模式不具备对话与交流的条件,即使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也会受到课堂氛围等现实情况的影响并不能真实的、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新媒体不仅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它的“对象虚拟化”的特点,使网络中的人数字化、符号化,摆脱了现实中的顾虑,可以毫无顾忌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念,为平等、自由的对话创造了条件,有助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3.2 新媒体时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阻力”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向性,弱化了教育者主体性地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受“个人中心”论的影响,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信息的唯一途径和信息来源,享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具有充分的主体性。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性、有限性的特点,它的开放性、“草根性”等特点使信息的来源呈现多向性,受教育者的信息来源不再仅限于教育者,任何种族、身份、地域的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布或传播信息,弱化了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地位。加之受教育者自身知识局限性或专业性质的影响,教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素养不高,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应用Internet技术的能力和使用新媒体资源的能力相对较低,降低了教育者的影响力和教育作用。

(2)新媒体增大舆论导向难度,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效应。不论是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阶级属性和实质不会随教育模式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使信息的传播实现了“时间无障碍”“空间无障碍”“资讯无障碍”,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使传播的信息复杂化,良莠不齐,增大舆论导向难度。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涌入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此起彼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效应,中和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教育实效性,不利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新媒体的工具理性的异化效应,不利于主体间性的发展。所谓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或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9]新媒体背景下的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事物更新速度加速,使人更加追求高效率、高产出,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统一化、程序化的科学技术标准压抑了人们多种多样的生产主动性和生产才能,导致人的行为观念模式化、机械化,不利于人的个性化、创造性的发展。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等理性因素的过度关注导致对于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忽略,使得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的逐渐边缘化。[10]同时,信息的失控、泛滥、萎缩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可能沦为信息的奴隶,弱化人的主体性,影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偏离了人的“类”主体的发展方向,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11]

(4)新媒体的多元性和交互性,催生自我中心主义思想。新媒体的发展使人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觉醒,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同时信息的开放性、多元化、共享性,催生了个人主义思想。特别是以美、英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发达的科学技术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源源不断的各种西方的文化元素、思想观念、价值观、社会思潮等涌入中国,带来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威胁。

4 利用新媒体发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4.1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构建交往平台

教育中的交往,既包括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之间的交往,还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其核心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所以,利用新媒体优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平台”,就要构建好这三种交往关系。

(1)构建师生交往平台。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效果的直接因素,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关系的核心。利用新媒体形式的多样性,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形式作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平台,如主题论坛、直播课堂以及各种自媒体平台等,采用更易被受教育者欢迎的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立体化的教育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教育内容更贴近生活和现实,使学生更愿意沟通与交流,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构建学生之间的交往平台。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如QQ群、微信群等,教育者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有错误的思想观念给予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对于正确的价值观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形成榜样的力量。

(3)构建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平台。传统的教育者的沟通、对话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其教育觀念、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少,另一方面则是信息流动不充分,教育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对话不充分。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为教育者之间的自由对话提供了条件。

除了线上交往平台的构建,也要注重线下的交往实践活动,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下可以通过积极举办主题活动、演讲比赛、志愿者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在交往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2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网络信息素养,确保“双”主体性

网络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选择、应用和评价等。提高教育者网络信息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及时、准确、快速掌握网络舆论信息,了解学生价值取向、情感变化,充分利用受教育者感兴趣的网络平台、app应用等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及时引导舆论向正方向发展,并运用新媒体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话、交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理性的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12] 提高受教育者的网络信息素养,提升其信息辨别能力、选择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克服信息异化效应,提升自身获取信息的自主性、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并自觉地传播正确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主体”共同努力下,有效克服信息带来的教育资料的负面效应,促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开展。

4.3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为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利用新媒体发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环境中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表达,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努力方向,利用新媒体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应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导向。一方面,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中间的巨大影响力和大学生对新媒体极度依赖的特点,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比如微信、手机报、论坛等,以大学生最喜爱的方式传播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引导舆论方向,让大学生在平日里自觉主动地去遵循、践行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新媒体信息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多变性等特点,而青少年作为不成熟的群体,其价值观等还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要正确的分析错误思想观念,揭示其错误本质,从而达到宣传和引导正确思想政治观点的作用。同时,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及时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制定有效策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负面效应,弱化或消除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巩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从而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2] 肖国香.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92,5.

[3] 居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7.

[4]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5][6][7][8]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58,256,251,251.

[9][10] 肖国香.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61,60.

[11][12]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52,257.

[13] 安小军,黄洪海.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变: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5.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