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层式“高校—律所”共建民商事实践课体系

2020-11-09 03:11马钰凤
现代交际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校

马钰凤

摘要:三阶层式“高校—律所”共建民商事实践课程体系是探索法学专业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通路的尝试。以开设律师实务课堂课程为平台,将三阶层式课程设计运用其中,包括知识管理、技能训练、实战演练三个阶层,三阶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课程体系设计成效已经初显。三阶层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势体现为定位准确、目标清晰,环环相扣、互补互利,有效反映法学核心课程教学效果;但各阶层依然存在问题,仍待深度探讨与细化。

关键词:三阶层 “高校—律所”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004-03

现今,“不同法学教育模式在基本目标与理念上形成了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法律知识与法律技术、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相互结合的目标体系”[1]。法学教育至少包括法律学科教育、法律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法律继续教育三部分,这三部分应当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目前,高校本科生在校期间仅能完成法学学科教育和有限的法学职业技能教育。具有通识性法学教育背景的法律职业阶层依然未完全构建,我国并未解决好法学教育与司法职业的衔接问题,法学本科毕业生司法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甚远。

法学人才培养应使实用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技能紧密衔接,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尚未达到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的有效结合。大部分法学本科学生欠缺发现问题的能力,更谈不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运用欠缺贯通与灵活性。开设律师实务课堂课程探索“高校—律所”共建民商事法学实践课程的目的,在于解决民商事实践课程与专业学科课程的匹配度不足,以及学生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欠缺的法学课程现状,以实现专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相互渗透,打通法学专业学习端与司法职业端之间的通路。

一、三阶层课程设计方案的总体思路

在律师实务课堂中,三阶层课程设计方案包括知识管理、技能训练、实战演练三个阶层。三个阶层紧密结合,每一个阶层学习内容的完成都是下一个阶层学习内容的基础。三个阶层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三阶层课程设计方案的核心理念是“知识普及+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素质拓展”。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慧法院、智慧律所、法律服务产品不断优化的背景下,要培养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法学专业教育的理念要贯穿法学课程设计的全过程,法学课程要充分整合现有法律职业共同体资源。因此,“高校—律所”共建的民商事法学实践课程以此为背景,在原有知识普及的基础上,融入技能提升与科技创新理念,专业技能提升与素质拓展并举。

二、三阶层课程设计方案的展开

1.第一阶层:知识管理

法学实践类课程在我国的起步并不算早,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任务,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作为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并且提出,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在“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的任务中,提出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这成为我国探索法学实践课教学的契机。法学通识教育过于注重法学概念、理念和理论等基础性法学内容的传授,与实践性法学的需求存在距离。

思维之心只能富于知识之体,法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掌握和运用法学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完成法学核心课程的学习之后,并没有完全建立系统的模块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梳理。因此,三阶层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将知识管理作为课程体系的基础层,其主要目的在于针对已经完成基础法学核心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具有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的知识梳理,形成模块化的知识结构,并建立这些结构之间的网络联系,重点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2.第二阶层:技能训练

从根本上说,法学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应当围绕法律人技能展开,培养学生像法官、律师一样思考;而不是培养学生通过背诵知识点,熟悉课堂笔记,取得高分成绩。掌握法学通识教育知识并不能替代必要的技能训练,理论学习成绩优异并不代表已经获得了法学实践技能。技能训练是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和修正理论。

技能训练的目标是:培养法律思维能力,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法律思维应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严密的逻辑性和敏捷性。[2]像法律人一样思考就是基于法律关系的思考。在民商事领域,可具體化为请求权基础上的寻找与请求权的实现。谁应当向谁,依据什么,主张何种权利,这里蕴含着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寻找请求权基础的方法,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目的与方法,法律与裁判的关系等。技能训练可以有两个维度:是纯粹技能训练,另一个是职业道德思考与获取。按照技能训练模块设计,完成所有训练模块内容,这是技能训练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提升法律运用技能的同时,思考法律人的职业道德,进一步升华为对人生与未来的感悟。既然说教式的职业道德教育难以融入法学实践教学之中,那么在技能训练中稍加点拨,融入法治理念、信仰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不经意间便能有所收获。

结合民商法学科内容与实务案件争议焦点,可将技能训练分为不同的模块,如:律师职业思维与创新思维、法律服务意识之塑造、法律问题检索与汇总分析、民商事法律问题定位与综合性解决、法律服务流程训练、民商事法律文书写作、协作能力培养、大数据辅助工具使用、法律人职业道德与修养等;并根据各个技能训练模块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技能训练模块内容。

技能训练部分的主要方式是“讲授+讨论+练习”,三种方式穿插进行。法学本科生的学习模式是接近大陆法系的演绎式,依据教材教授理论,辅之以法律条文和案例。由于有了前期知识积累和知识管理的基础,技能训练的展开方式更接近英美法系归纳式,运用法学技能训练技巧分析案例,得出相应的理论,并印证或质疑相应的法学理论。

3.第三阶层:实战演练

法学实践教育模式是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线下教学与线上辅导相结合,校内外法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果说技能训练部分是技能训练点的模块化组合,实战演练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全面法律实践。实战演练是情景式、沉浸式、系统性、全方位的训练,主要包括沉浸式案例跟踪、调查与资料整理、系统性案例分析报告、情景式模拟庭审、全方位案件代理方案等。

实战演练的目标仍是培养法律人思维,并综合运用于每个实例。这部分采用分项目进行的训练方法。每个项目的进展可能均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按照每个学生特长和兴趣分组,每组学生参与不同的项目训练,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一至两个项目。因为课程时间有限,所以并不建议学生选择过多的项目,全力完成好一个项目即可。

实战演练中没有固定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方法与技能的综合运用。直接参与和体验是最主要的方式,讨论和反复练习必不可少,纯粹的讲授被弱化并融入每一个实战演练的训练项目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是价值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建构者。”[3]学生在法学实践中需要大量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在于辅助和促进。如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学生在课前完成案例与指定内容的阅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完成案例的初步分析,提出问题并解答,设计代理方案等。教师则更注重系统性的引导,以辅助人的身份出现。

三阶层的课程设计方案还需要辅之以其他课程配套设计,主要包括:第一,课程参与人员配置力求实现“三位一体”。通过构建执业律师、法学专业指导教师与法学专业学生三位一体的人员参与模式,实现高校与律所优势互补,完成高校与律所的“双赢双收”。在每个阶层中对人员与参与度做出划分。第二,采取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累进考核模式。这是内容开放式、过程累积式的考核方式,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其课堂表现、实战案件参与、文书写作、项目管理、工具运用、问题解决效果等均计入成绩,在课程终期累计,作为总成绩的主要部分。

三、三阶层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势

三阶层课程设计方案被运用在律师实务课堂中,经过第一阶段的试验,优势已经初显:

1.三阶层设计方案定位准确,目标清晰

高校与律所共建课程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资源。高校民商事专业教师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律所优秀律师拥有大量的案件代理实战经验,且律师类型多样,各有所长。按照三阶层的设计方案,每个阶层均有专业教师与执业律师的共同参与。依据每个阶层的定位,专业教师和执业律师的参与度均有不同,但都要实现每个阶层的直接目标和课程总体目标。在知识管理、技能训练阶层中,专业教师与执业律师的参与度相当,区分主力推进与助力推进,交替进行。在实战演练阶层中,以执业律師为主,充分利用律所等司法资源,深入参与实战案例演练,持续培养学生以法律人思维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上,学生对三阶层的课程体系设计比较认可。

2.三阶层设计方案环环相扣、互补互利

三阶层的设计方案层层递进,每个阶层都是下一阶层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一阶层知识管理是基础,但目前并不能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带领学生完成民商事课程全部的知识管理;而是以点带面的方式,通过方式方法的示范与引导,辐射至民商事课程的知识管理。这需要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后大量投入相结合方能完成。这个阶层任务完成的程度会影响技能训练的直接效果。当然,在第二阶层技能训练中,学生若发现知识管理存在问题,仍然可以同步进行弥补,只是这个阶段教学的重点已经改变。第一和第二阶层课程的学习构成了第三阶层的基础,第三阶层的表现力如何,也能说明第一、二阶层学习内容的完成情况。三个阶层形成了民商事实践课教学的闭环,相互依存,相互补益。

3.三阶层设计方案反映法学核心课程教学效果

目前,三阶层的课程设计方案被用于律师实务课堂,该课程针对已经完成法学核心课程学习的本科三年级学生而开设。学生在此课程中的表现反映了其法学核心课程的学习水平。虽然进入该课程的学生已经过遴选,但学生在法学核心课掌握水平与应用能力上仍有差异。在进入知识管理和技能训练部分的学习后,此种差异就会展现出来。原先考试成绩高的同学,其综合运用能力却不一定强。因此,这种三阶层的课程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我们对法学核心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效果进行反思。

四、三阶层课程设计方案的反思

经过第一阶段的课程试运行,我们发现三阶层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仍然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知识管理的系统性仍然不足。民商事课程内容庞杂,短时间的知识管理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极大的考验和挑战。以点带面的方式虽然能在方法上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辐射面仍有不足,深度、细腻度和系统性仍有欠缺,尤其在以律师为主的授课过程中,这是一个弱项。第二,技能训练中,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足。虽然每节课前均有案例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提交,但大部分作业的阅读量较为有限。与实际案例中浩如烟海的案件资料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学生查阅资料和阅读书籍和期刊的范围有限,部分同学并未以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展开深入资料查阅和分析报告撰写。第三,实战演练的内容目前尚有局限。律师实务课堂资源和课程容量有限,学生能够系统参与的实战演练类型也有局限。有些需要长期深度参与的案例,学生难以系统性全程参与。有些类型的法律服务,由于学生不具备律师或实习律师资格而不能参与。

基于此,需要不断完善未来三阶层的课程设计,指导下一阶段课程的优化。三阶层的课程设计方案总体设计与运行良好,阶层设计合理,但每个阶层的课程内容与教授方式需要优化。第一,知识管理阶层,结合目前律师实务课堂的开设情况,未来可将知识管理分为民事类和商事类,分两个阶段进行,使知识管理进一步聚焦和细化。第二,加大技能训练的前期阅读体量,在课程开设前就列出阅读清单,并以阅读效果为课程遴选的条件之一。每次课程另行安排课前和课后的阅读任务,分析报告和总结常态化。第三,深度挖掘现有资源可发挥的作用。例如,细化情景式模拟庭审内容与环节,深度拆解案例分析报告流程与案件的代理方案,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科技辅助手段,更高效地完成实战演练项目。

三阶层式“高校—律所”共建民商事实践课程体系是借助律师实务课堂课程进行的探索,“高校—律所”共建民商事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将是一个长期且不断深入的过程,未来需要反复试验与调整,方能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韩大元.法学教育的人文精神[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51.

[2]赵雪洁,刘军.法学教学模式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0.

[3]才惠莲.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基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6:8.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高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