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2020-11-09 03:11王希金刘显
现代交际 2020年18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王希金 刘显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政政治素质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保障。从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民族文化认同感、思政教育满意度、网络运用状况六个方面进行了调研,认为地方高校应占领思政课的主阵地,加强分类引导,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相结合,在专业和社会实践中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018-03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新技术的广泛引用,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和时间经验,让人更强烈地感觉到社会文化的矛盾,甚至是根本性的断裂。[1]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首次大规模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以希系统地呈现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大数据”,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言。

一、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调研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湖北理工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和教师。通过分层抽样,共发放问卷3680份,回收3406份,回收率达92.5%,问卷数据通过Excel和spss22.0软件分析。问卷共设计77题,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思潮与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及道德行为;民族文化认同;思政教育开展的现状、大学生网络运用状况六个维度,经可靠性分析,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见表1。

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反映出,当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总体上思想政治状况稳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强的认同感。但是,在大学生涯规划上,学生还存在一些迷茫,思政课需进一步加强互动性、趣味性,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一)人生观与价值观

调查发现,湖北理工学院学生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上,有62.2%的学生选择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22.1%的人选择了实现个人价值,8.9%的人选择了实现社会价值,还有少部分的人表示说不清楚。在实现个人价值方面,学生大都不赞同先索取后奉献,并赞同奉献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学生认同要集中实现人生价值,要为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实现有机统一。总体来说,地方高校大学生坚持集体主义和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

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涯规划这一问题上,受访学生中54.8%只有短期的生涯规划,28.9%的学生长短期规划都有,7.1%的学生只有长期规划,而9.2%的学生没有规划。生涯规划关系到学生学业的动力和未来的发展,对于人才质量培养意义重大。调研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指导,容易产生专业迷茫情绪。

(二)政治观念

调查中有77.3%的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15.3%的学生表示还没想好,7.5%的学生不愿意。在这些极少数不愿意入党的学生中,有39.4%的学生表示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44.2%的学生表示感觉自己还具备到入党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地方高校大学生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同,青年学生积极向往加入这一先进组织。

在当前社会思潮是否对大学生有影响这一问题上,湖北理工学院9.1%的学生认为对自身影响非常大,23.1%的学生认为对自身影响比较大,有53.4%的学生认为对自身的影响一般,只有14.4%的学生认为对自身的影响很小。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政治上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思潮的影响。

(三)道德观念与行为

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大约有92%的人认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而且值得发扬,有88.2%的学生愿意做抗震救灾、山区支教、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志愿者,78.5%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认同奉献互助的雷锋精神,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学校道德风尚良好。

(四)民族文化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的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有26.4%的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舞蹈武术等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43.5%的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25.8%的学生对此感觉一般,有84.4%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有必要的。有高达95.7%的同学愿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可以看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很关注,也希望在大学期间多学习传统文化,做文脉传承的践行者。

但同时也应看到有62.2%的受访大学生未完整读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任何一本,说明经典书籍的阅读还需在高校大学生中倡导和普及。

(五)思政教育开展

调查显示,有13.6%的学生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效果非常好,31.1%的学生认为效果比较好,48.9%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学生认为目前思政课内容改进的重点在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两方面,支持这两项措施的分别达到了75.2%和48%。对于授课方法的改进,学生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方面提议较多。

社团活动也是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途径。大部分受访学生参加了一到两个社团,占67.7%,参加了三个及其以上社团的占7.2%,未参加社团的占25.2%。加入的学校社团以人文艺术类为主,占到了70.6%,理工类占32.7%,公益类型社团也达到了24.7%,其中加入了社团并认为社团活动具有价值的同学达到了96.5%。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也应该向社团文体活动中进行延伸,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六)网络运用状况

从调查结果得知,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大多数是浏览动态和了解信息,占总人数的76%,这充分说明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当某个社会问题引发舆论激烈讨论时,选择理性思考,自己权衡的大学生占53%,相信公众平台相关新闻报道的占16.1%,相信权威人士、意见领袖观点的占12%,其他的什么不关心和受其他影响的在5%以下。网络已经成为向大学生传播公众新闻事件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更愿意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后做权衡。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政府层面

1.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

政府部门要集中力量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点,营造风气正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对各类新鲜的社会思潮充满了好奇,如果不抢占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上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就会有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等有害的思想,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增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中的穿透力,应避免说教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传播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好人好故事,以小见大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正气。

2.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汇聚青年力量,关键是要把大学生团结到党和政府的周围。如何获取青年的信任和支持,靠的就是切实为青年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扩大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力度和覆盖面,保障大学生不因贫辍学;为困难大学生群体做好就业指导和帮扶,帮助其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让他们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高校层面

1.巩固思政课教育主阵地

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要打造“金课”,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调查中近50%大学生认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一般,高校应通过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打造思政课程“金课”,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下热点社会问题相结合,把思政课上成一门学生喜闻乐见的必修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2.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广大青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大方向。思政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日常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社团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阵地都要加强思想政治的引领。既要注意人才培养的专业水平,也要保障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和身体智力均衡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三)个人层面

1.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责任

作为地方高校的大学生,要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没有奋斗目标,个人学习就没有动力。只有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才能锤炼过硬的本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航向。

2.知行合一,在实践中锤炼个人品德

大学生除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意将書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实践的哲学,强调主观见之于客观,强调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因此,大学生要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在日常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去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66.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