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管理类教材编写规范并重视教学内容再设计

2020-11-09 03:11李晓平
现代交际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教材管理

摘要:目前中国管理类教材存在着“基本概念的定义不准确”“知识点的引出不恰当”“缺少对知识点的一些相关内容的介绍”“引用他人观点等不注明出处”“一些表述‘空洞无物”“缺乏多样化习题等内容”“存在着‘帽子满天飞现象”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管理类教材编写规范,并提醒教师选用教材时不能以“貌”取材,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再设计;尽量减少劣质管理类教材的负面影响,提升中国管理专业教学水平。

关键词:管理 教材 编写规范 教学内容再设计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010-03

目前,在针对中国管理学专业教学的相关研究中,对教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忽视了教材这一因素,教学质量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分析管理类教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之策。

一、管理类教材存在问题研究综述

目前,中国管理类教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蔡翔认为,中国《管理学》教材存在“框架基本雷同,更新缓慢,构思人性化不够,编写力量淡薄”等问题。[1]董晓玲认为,中国《管理学原理》教材存在着“案例选择和实训项目设计欠缺,管理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较难实现;教材的难易梯度不明;教材制定缺少消费者市场分析,更新内容少;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管理学教材自身逻辑体系比较难把握”等问题。[2]也有多位学者对中国管理类教材的编写提出过建议,如陈传明认为,“《管理学》教材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本指导,必须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鲜活成分及其现代启示,必须梳理和分析一般理论在中国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必须分析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管理实践,以及管理理论带来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管理学的现有体系有所创新”[3]。

总体来看,针对中国管理类教材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及编写规范的相关学术观点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和细化,在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尚未发挥明显的作用。只有较为具体地指出目前中国管理类教材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管理类教材编写规范,改善中国管理类教材质量,提醒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再设计,提升中国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二、管理类教材现存具体问题

通过对数十本当前中国管理类教材的分析,总结出目前中国管理类教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基本概念的定义不准确

“管理”是管理学里最基本、核心的概念之一,“管理”的含义主要是指某种“行为”或“行动”。如美国管理学教材将“管理”定义为:在工作中以高效且有效的方式与一群人一同或通过这群人实现想要达到的目标的行为。[4]中国的管理类教材,有的将“管理”归为“程序”,如“管理是指协调与整合他人的工作活动,与他人合作,有效力(effectively)和高效率(efficiently)地完成工作任务的程序”[5];有的将“管理”归为“过程”,如“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6]。“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保证以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7]“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管理者利用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并不断创新的过程。”[8]22将“管理”定义为“程序”或“过程”不能准确反映“管理”的含义。

2.知識点的引出不恰当

还是以“管理”这一知识点为例,美国的管理学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对一些“管理”实例的介绍引出并解释“管理”这一知识点。中国的管理学教材,多数是通过引述几个别人对“管理”的定义,就能用简单的一句话“综合以上观点”就给出一个“管理的定义”。这种做法,一是因为所引述的“别人的观点”未必合理;二是因为“具体是怎么综合的”往往也不交代,所以,这种做法很可能既不能给出“管理”的合理定义,也容易给学生一种错误示范,使他们在做作业或撰写论文时,常常也会是这种很轻易地“随口引用几个别人的观点就给出了自己的结论”;而且还会“积重难返”,难以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3.缺少对知识点相关内容的介绍

管理学是随着人类的管理实践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因此,其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有着比较特殊的产生背景、过程和局限。在介绍管理学里的知识点时,如果能将其产生的背景、过程、所得到的肯定或所引发的质疑等也介绍给读者,应该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评判该知识点。美国的管理类教材,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常常都会以注释的方式介绍知识点产生的背景、过程、所得到的肯定或所引发的质疑等给读者。如对管理学里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有的美国管理学教材中就有“(马斯洛的理论)的流行可能主要归功于该理论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易于理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众多的研究并没有对他的理论提供验证性的支持。马斯洛没有为他的理论提供经验研究基础,仅有的几项支持其理论的研究也缺乏说服力”[9]。但中国的管理类教材,常常是用一种“词典式”的方式来介绍知识点,即只介绍该知识点的基本内容,不介绍该知识点产生的背景、过程、所得到的肯定或所引发的质疑等,显得非常的“呆板乏味”。中国管理类教材的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读者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也不利于读者全面、合理地评判该知识点。

4.引用他人观点等不注明出处

学术规范的内容之一是引用他人观点、论述、事例或数据时注明出处,即使无法找出原始出处,也应该注明作者得知这一观点、论述、事例或数据的出处。这样既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表现,也有利于核查所引用内容,有助于“追本溯源”,减少一些错误观点、论述、事例或数据的“以讹传讹”。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并遵守这一学术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作风,教材在引述他人观点、论述、事例或数据时,就应该注明出处。但中国管理类教材,对所述他人观点、论述、事例或数据不注明出处的现象非常常见。例如,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第四版)》中,就存在着较多这样的现象。[10]中国管理类教材的这种做法,不仅有可能会助长学术领域里的“以讹传讹”,而且也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助长读者的“信口开河”。

5.一些表述“空洞无物”

有的教材中有“市场调研与预测科学化,是指在整个市场调研与预测的过程中,以准确的思想指导,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遵循现代科学方法论,尽量采用科学有效的市场调研与预测方法和技术,最优地实现市场调研与预测的预定目标”[11];有的教材中有“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管理学的研究和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思考管理实践,探讨管理理论的运用和发展”[8]11。这些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究竟何为“准确的思想”?何为“科学的思维方式”?何为“现代科学方法论”?怎样才能做到“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些都是很难明晰或把握的事情。因此,诸如此类的话基本都“空洞无物”,都属于“正确的废话”。

6.不设置多样化习题等内容

为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相应知识点,习题一般都是教材的必要配置。而且为了调节习题的难易程度,增加习题的趣味性,帮助读者通过相关考试,教材所配习题也应该“多样化”,即习题应该尽量包含有“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多种题型。另外管理类课程一般应用性都比较强,为加强读者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教材最好能配置相应的实际案例。还有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教材里最好能列出一些参考文献,为读者进一步的阅读提供便利和指引。中国的管理类教材,有的教材居然全书无习题[12];而且即使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有的教材不配置任何实际案;能列出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参考文献的管理类教材很少;很多管理类教材在习题部分只是配置了几道形式简单的思考题,能配置多样化习题的管理类教材难得一见。

7.“帽子满天飞”

从形式上看,目前中国管理类教材存在“帽子满天飞”的问题。很多管理类教材都或多或少地冠有“21世纪精品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1世纪工商管理系列教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教育部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高等院校精品课系列教材”“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等“头衔”。这些头衔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而且也可能会影响教师和读者对管理类教材的评判和选择,使管理类教材的选用上可能会呈现出“劣币驱除良币效应”现象,进一步制约中国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三、建立管理类教材编写规范

克服中国管理类教材缺陷负面影响的办法之一是建立中国管理类教材编写规范。如果没有编写规范,人们就可以随意编写管理类课程教材,随心所欲地设计教材内容体系,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杜撰概念内涵,演示错误的知识点引出方式,“词典式”“呆板乏味”地介绍知识点,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助推学术领域里的“以讹传讹”;然后再找一些人成立一个“评选委员会”,为自己编写的教材安上一个耀眼的“头衔”,使一本质量低劣的管理类教材堂而皇之地走进书店、走进课堂,成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主要课本,中国的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中国管理类教材编写规范,这一规范至少应该达到包括“文字通顺”“结构合理”“内容适当”“能够反映学科发展脉络和前沿成果”“知识点表述正确”“知识点表述清晰”“知识点引出恰当”“知识点创新合理”“引用他人观点、论述、事例或数据规范”“不说‘正确的废话”“习题、思考题、案例、参考文献等应该具备的必须具备”的要求。这一编写规范可以为撰写、评价、选择、使用管理类教材提供参考依据,可以减少劣质教材成为学生课本的现象,从而降低劣质教材对中国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

四、教师应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再设计

减少管理类教材负面影响的另一个办法,是提醒相应教师在实际教学過程中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再设计。教师不能充分认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其负面影响,对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不做“调整、修改”,而是“尊重教材”,那样就难以克服劣质教材的负面影响。应该提醒教师了解目前中国管理类教材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基本概念的定义不准确”“知识点的引出不恰当”“缺少对知识点的产生背景、过程、所得到的肯定或所引发的质疑等的介绍”“引用他人观点、论述、事例或数据时不注明出处”“一些表述‘空洞无物,实为‘正确的废话”“不设置多样化习题、缺乏实际案例或不列出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参考文献”“帽子满天飞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选用教材时不应以“貌”取材,即不能根据教材的“头衔”来选取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教学内容再设计,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调整和修改,尽量克服教材缺陷对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

五、结语

总之,目前中国管理类教材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中国管理类教材编写规范,并提醒教师选教材时不能以“貌”取材,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对教学内容再设计。这样才能尽量降低劣质管理类教材的负面影响,提升中国管理专业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蔡翔.《管理学》课程教材编写的改革思路[J].教育与现代化,2007(9):41-44.

[2]董晓玲.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对《管理学原理》教材的审视与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93-97.

[3]陈传明.《管理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93-96.

[4] 兰杰·古拉蒂.管理学[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5):6.

[5]庄贵军.市场调查与预测[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6]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 [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7]董克用,李超平.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

[8]陈传明,徐向艺,赵丽芬.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9]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原理[M].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9.

[10]李晓平.周三多《管理学》的不足之处[J].传播与版权,2018(9):103-105.

[11]陈汉杰,江晓东,吴纪元.市场调查与预测[M].3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3.

[12]王庆海.管理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教材管理
教材精读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我多想……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