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现状述评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0-11-09 03:14赵军明张慧坚黄浩伦孙海燕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年32期
关键词:综述发展趋势

赵军明 张慧坚 黄浩伦 孙海燕

摘  要: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服务等的机构,对于破解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现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首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再对研发机构的研究内容以及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综述;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32-0016-05

Abstract: New R&D institutions are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mand enga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ervice, etc.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the phenomenon of "two skins" in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new R&D institutions, summarizes research content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D institutions, 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research trends and prospects.

Keywords: new R&D institutions; overview; development trend

前言

新型研发机构是近年来在我国新出现的一种研发组织形式,是我国特有的事物,该机构具有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原创性研究、孵化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的功能。目前它成为促进我国成果转化的新生力量。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国家及相关省份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2015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办发(2015)46号)明确指出,“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制定鼓励社会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意见”。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实施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等发展”。届时,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引起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该领域的文献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趋势,将为全面了解中国新型研发机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1 新型研发机构概念及演化过程

新型研发机构是我国特有事物,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国内最早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于1996年,该机构是由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由于这类机构属于新生事物,各学术界称其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新型研发(科研)机构”等几种不同的说法。直到2012年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提出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崛起,此后官方及学术界多以此来称之“新型研发(科研)机构”。

2013年学术界以新型研发机构的名称来研究此类科研机构[1]。后来不同的学者分别从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等不同角度对其概念进行解释。孙伟[2]从产学研主体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其功能和特征,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产、学、研相互融合的“综合创新体”。朱建军等[3]以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为例,通过分析组建模式及运行机制,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一种市场化运作的科研组织。曾国屏[4]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具有技术创新功能,并研制出新产品的企业。苟尤钊等[5]通过对新型研发机构功能的分析,认为该机构具有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功能,又具有二者各自的功能;周恩德等[6]将新型研发机构定义为以传统科研机构为基礎,能够将研究与产业孵化结合于一体的科研组织;张凡[7]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能够集聚创新资源、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市场化管理运作的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平台;龙云凤等[8]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以创新资源共享为核心功能的新兴科技创新平台。总之,不同的学者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上都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一种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企业孵化相互贯通,并以商业化模式运营的新型机构。

2 新型研发机构相关研究进展

2.1 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研究方面

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但最终结果基本一致,即新型研发机构具有明显推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牛振喜等[9]从系统论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该机构运用新的运行机制,将形成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系统。吴金希等[10]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主要是推动产业创新。冷民等[11]基于全球视野总结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较好的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和模式,认为其功能就是加速创新创业,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扩散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袭著燕等[12]从体制机制视角出发,认为新型科研机构不仅是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也是共性技术研发创新项目的导向型组织。吴卫等[13]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在合作上采取政产学与社会力量共同建立;目标上兼顾研发和创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工作既有学术性,又面向市场;运作模式投管分离,独立核算,内部治理采取“企业化运作”和非营利机构管理模式。叶继术等[14]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是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品制造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郑刚[15]等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新型研发机构分析认为新型研发组织具有政府引导下的多方投入、灵活的组织结构、多功能并存的运作机制以及创新的人才引进四个发展特点。刘艳[16]从环境、主体和行为等三个层面来构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体系,认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具有整合创新价值链功能、具备优化内部创新环境的配套功能、具备基于创新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能力。

2.2 新型研发机构在分类研究方面

不同学者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种类有不同的划分准则,主要是從功能与职责、运行模式、从事业务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

刘林青等[17]在总结中国台湾地区、美国、德国、日本、荷兰、韩国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国内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有大学主导的专业性和政府主导的综合性两类。林志坚[18]根据运行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科研院所主导型、大学主导型和地方政府主导型等;王勇等[19]分析了巴斯德象限和劳登布什分层线性模型,结合广东省新型科研机构案例,根据机构的核心特征,将其分为科研型和创业新科研机构。何慧芳等[20]根据建设模式,将其分为海外归国人才创业型、企业研发机构型以及政府引导型等。李栋亮[21]根据依托单位和建设主体,将其分为高校主导的校地共建型、科研机构主导的院或所地共建型、社会法人主导型以及联盟组织共建型。齐振远[22]按照主要业务,将新型研发机构分为孵化器型、研发中心型、公共平台型等。李玉玲等[23]根据功能,将新型研发机构分为公共技术服务类、应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类以及竞争前技术研究类等。熊文明等[24]根据建设模式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型、大学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等。张珊珊[25]以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为例,总结出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有院校自建、企业自建、院校与企业双方共建、院校与政府双方共建和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联合共建等模式。芦春凡等[26]则将中国新型科研机构分为产业联盟创办的新型科研机构、高校和科研院在地方创办新型科研机构、由企业创办的新型科研机构、政府引导的新型科研机构、民办非企业机构。

2.3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方面

近年来,学者们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董建中等[27]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在研发模式上能够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形成一个整体。刘彤等[28]认为新型研发机构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运行模式企业化。刘贻新等[29]提出新型研发机构通用的组织架构模型,该框架含有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操作层在内的职能部门及主要职责设置。周丽[30]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更好的聚集了各方的优势。郑奕等[31]将围绕“为什么政府要对新型研发机构实行动态管理”以及“如何实现动态管理”两个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分类管理机制、多元化考核、同行评议规则等五个新型研发机构动态管理体系的机制。朱建军等[32]以江苏新型研发机构为例,从定位、功能、主体、政府支持手段以及管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张玉磊等[33]从动力机制、资源聚合机制、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开放式创新下高校型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任志宽[34-35]从引发过程、催化过程和阻化过程三个角度,提出新型研发机构创投基金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二元决策机制、增值服务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投资监管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的创投基金运营机制等。丁红燕等[36]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机制包括新动力机制、要素配置机制、管理协调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陈红喜[37]基于理论模型,构建了符合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征的新巴斯德象限,并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从“使命-结构-行动”三个维度剖析了该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的经验。

2.4 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估研究方面

国内对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2014年以后才对其研究方法和评价模型指标进行了研究。

刘彤等[38]比较了新型科研机构与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差别。王守文等[39]通过文献梳理,从环境、投入、效益等方面构建了新型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蒋海玲等[40]通过总结美、日、韩、德等国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从载体建设、科技产出、创新领域等方面构建了中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绩效评价体系。高航[41]基于协同创新机理提出了国内工业技术研究院评价指标体系。杨博文等[42]从科研投入、产出、成果转化等六个方面,构建新型研发机构评价体系。周恩德等[43]从理论上分析了研发投入、政府支持、组建性质等三方面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以广东省为例,构建不同变量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孟溦等[44]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组织特点,从资源依赖和社会影响力双重视角,建构了新型研发机构从资源投入到社会影响力产生全过程的绩效分析框架,并以上海微工院为例,针对其不同阶段关键绩效特征建构关键绩效指标与评估重点。

2.5 新型研发机构经验总结研究方面

2.5.1 国外新型研发经验总结方面

国内学者对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FFRDCs)、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IMIs)、能源前沿和能源创新中心(EFRCs)、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HG)、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以及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等机构的定位、管理模式、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周建中[45]介绍了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绩效评价方式与模型,总结了同行评议与内部项目的实践经验。丁明磊等[46]对美国联邦财政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举措进行了分析,指出FFRDCs批准的研发机构,可以是大学、企业、非营利机构,甚至是联合体,该机构的运行由机构内合作单位管理,联邦政府不会插手,受资助的研发机构必须保障独立性和客观性,并向资助部门公开其运行事务。陈喜乐等[47]总结出EFRCs和EIHs都是受EFRCs资助的研发机构,但定位和目标不同。IMIs是非营利机构,目标是促进基础、应用研究和商业化的结合。IMIs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具有研发团队、工程团队和制造业集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EFRCs目的是加快新能源、储能、材料科学、碳捕获与封存等重大基础科学的研究。陈伟等[48]对美国能源部创新布局进行了评述,总结出EIHs的研究特点是打破专业壁垒,将多学科专家集合在一个实体机构中,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唐朝永[49]认为,美国新型研发组织的建设具有成功的经验和特色,即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的功能定位、稳定的财政支持、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等。

[9]牛振喜,安会刚,郭鹏.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4):40-44.

[10]吴金希,李宪振.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产业创新的机理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3(3):108-111.

[11]冷民,ULRIKET,徐秋慧.公共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区域创新发展[J].科技潮,2011(4):36-39.

[12]袭著燕,王磊.地方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再认识[J].科技和产业,2015,15(8):77-83.

[13]吴卫,银路.巴斯德象限取向模型与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J].技术经济,2015(8):38-43.

[14]叶继术.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与路径——如何做“老母鸡式”新型研发机构[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5):16-21.

[15]郑刚,原诚寅,刘存福,等.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特点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技和产业,2020,20(2):28-33.

[16]刘艳.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与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19,32(1):11-15.

[17]刘林青,甘锦锋.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初步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4(2):38-41.

[18]林志坚.政府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运作模式的创新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37-40.

[19]王勇,王蒲生.新型科研机构模型兼与巴斯德象限比较[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6):29-32.

[20]何慧芳,龙云凤.国内新型科研机构发展模式研究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3):16-19.

[21]李栋亮.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与特征探解[J].广东科技,2014,23(23):77-80.

[22]齐振远.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起源和发展探析[J].中国科技产业,2014(6):77-78.

[23]李玉玲,曾繁荣,卿燕,等.国内产业技术研究院典型发展模式分析[J].科技和產业,2016,16(3):19-23.

[24]熊文明,顾新,赵长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与途径研究[J].决策咨询,2015(3):75-78,84.

[25]张珊珊.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及其机制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2016.

[26]芦春凡.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9):160-161.

[27]董建中,林祥.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2(6):28-32.

[28]刘彤,郭鲁刚,时艳琴.以新型科研机构为导向的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91-95.

[29]刘贻新,张光宇,杨诗炜.基于理事会制度的新型研发机构治理结构研究[J].广东科技,2016,25(8):21-24.

[30]周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四不像”运行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7):39-43.

[31]郑奕,刘贻新,张光宇.新型研发机构动态管理的组成机制及提升策略研究:政府视角[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20,37(2);30-38.

[32]朱建军,蔡静雯,刘思峰,等.江苏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及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4):36-39.

[33]张玉磊,邓晓峰,刘艳,等.高校型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9(12):11-19.

[34]任志宽.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10):16-23.

[35]任志宽.新型研发机构创投基金的发展模式与运营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13):115-122.

[36]丁红燕,李冰玉,宋姣.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3):125-130.

[37]陈红喜,姜春,袁瑜,等.基于新巴斯德象限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1):36-45.

[38]刘彤,郭鲁刚,杨冠灿,等.面向新型科研机构的科研院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4):99-103.

[39]王守文,徐顽强,颜鹏.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7):120-125.

[40]蒋海玲,王磊,王冀宁,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109-114.

[41]高航.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2):313-320.

[42]杨博文,涂平.北京新型研发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3):81-86.

[43]周恩德,刘国新.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9):42-47.

[44]孟溦,宋娇娇.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估研究——基于资源依赖和社会影响力的双重视角[J].科研管理,2019,40(8):20-31.

[45]周建中.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绩效评估的实践、方法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35-139.

[46]丁明磊,陈宝明.美国联邦财政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举措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2):109-112.

[47]陈喜乐,曾海燕.新型科研机构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48]陈伟,郑元煜.美国能源部创新布局评述[J].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2011(16):12.

[49]唐朝永.美国新型研发组织的经验及其对山西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1):66-72.

[50]周小丁,罗骏,黄群.德国高校与国立研究机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5):145-151.

[51]林晓霞.基于弗劳恩霍夫创新模式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4):19.

[52]顾建平,李建强,陈鹏.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3(11):38-40.

[53]吴金希,李宪振.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产业创新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10):130-137.

[54]刘强.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42-46.

[55]陈舒.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学会,2008(12):24-28.

[56]陳宇山.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快速发展的动因分析[J].广东科技,2014,23(23):72-76.

[57]廖颖宁.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探析:以广东为例[J].中国科技产业,2016(8):70-76.

[58]曾国屏,林菲.走向创业型科研机构:深圳新型科研机构初探[J].中国软科学,2013(11):49-57.

[59]沈超,郑霞.新型研发机构助力广东创新驱动发展[J].广东科技,2015,24(10):24-27.

[60]张豪,丁云龙.产学研合作中技术与资本的结合过程探析:以北京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J].软科学,2012,26(10):5-9,34.

[61]陈建安,武雪朦.湖北省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2):61-66.

[62]杨明海,荆扬,王艳洁,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机制探究:以天津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4):92-94,103.

[63]刘辉,杨忠泰.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模式与功能定位:基于陕西省的实践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7(14):166-169.

[64]孙正心,顾光青,陶纪明.上海新型研发机构案例调研分析[J].科学发展,2015(1):98-106.

[65]章熙春,江海,章文,等.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的比较与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9):103-109.

[66]张玉华,张丹丹.北京、广东等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经验及其启示[J].上海商业,2019(5):13-17.

[67]龚瑞.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特征与经验研究[N].合肥晚报,2020-4-29(A02).

[68]张玉磊,李润宜,刘贻新,等.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现状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13):124-132.

[69]毛义华,水悦瑶,方燕翎,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脉络及发展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经营与管理,2020(5):10-17.

[70]李江华.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综述发展趋势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