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体化德育体系构建的十大关键要素

2020-11-10 07:15杨志成
中国德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一体化德育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新时代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要重点把握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队伍、评价、资源、主题、衔接、协同等十大关键要素,将德育要素融通一体、学段衔接贯通一体、德育实践协同一体,发挥每一个德育要素的有效功能,从而实现大中小幼各阶段德育工作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层层深入、有机衔接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作者简介:杨志成,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遵循德育规律,提升德育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层层深入、有机衔接以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原则,重点把握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队伍、评价、资源、主题、衔接、协同等十大关键要素,将德育要素融通一体、学段衔接贯通一体、德育实践协同一体。这样,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才能真正构建起来。

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科学定位一体化德育目标体系

科学确定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对德育目标设计的重要指示。科学定位一体化德育目标要加强整体性、差异性和衔接性设计。加强大中小幼德育目标的整体性设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和法治教育、品德与行为规范教育等贯穿大中小幼各学段。幼儿园和学校在设计本学段德育目标时,要整体考虑对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的落实,避免出现德育目标设计的片面性。整体设计德育目标,从小就要为少年儿童打好理想信念的底子、思想道德的底子和健康身心的底子,埋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种子,以及道德情操、良好行为习惯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目标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遵循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规律,加强大中小幼德育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各学段德育目标实现程度和表现形式进行差异化设计。要避免出现“上下一样粗”的德育目标设计。学段德育目标差异性的前提是要坚持各学段德育目标内容的整体性。加强一体化德育目标的衔接性就是要求大中小幼各学段都关注邻近学段的德育目标设计,在各学段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加强与上下学段德育目标的衔接,帮助学生适应下一步的学习生活。

二、突出重点,整合优化,

完善相互融通的一体化德育内容体系

根据德育目标的安排,德育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情怀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品質与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与奋斗精神教育等。选择这些内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实现德育内容体系整体优化、融通一体的效果。

在德育内容建设中,要重点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思政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建设是德育内容整体优化、融通—体的内核与关键。

三、遵循规律,注重实效,

优化实施一体化德育方法体系

优化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方法体系要遵循由近及远、由己达人、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注重营造氛围调动情绪、设计情景升华情感、触及心灵培养情操。幼儿园阶段可着重采用体验式德育方法,小学阶段着重发挥仪式教育、实践活动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德育方法,初中阶段采用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活动相融合的德育方法,高中阶段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的德育方法,大学阶段重点采用理论课程学习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德育方法。

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德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德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四、传承创新,融合贯通,

系统构建一体化德育途径体系

德育实施需要进一步丰富途径。系统构建德育途径体系是一体化德育实施的需要。我国大中小幼已经构建了丰富的德育途径,新时代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融合与贯通相结合,构建一体化德育途径体系,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德育途径,少先队活动教育、共青团组织教育、共产党启蒙教育为重要德育途径,社会实践与体验活动为常规德育途径,学科渗透为辅助德育途径,文化熏陶与环境育人为补充德育途径等不断优化、融合、贯通的一体化德育途径体系。

构建各学段德育途径要依据本学段特色,同时加强学段间融合贯通。幼儿园阶段利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课程领域和一日生活育人途径,着重发挥社会领域课程和体验式教学的德育功能。中小学阶段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六大育^途径功能,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育人功能。大学阶段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途径功能,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各学段着重融合贯通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和组织育人等核心德育途径功能,构建—体化德育途径体系。

五、专兼结合,强化素养,

不断壮大一体化德育队伍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求,也是对整个德育队伍的素养要求。德育队伍建设是构建和实施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要建立以班主任、辅导员为日常德育主要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为德育学科教师队伍,德育主责部门干部教师为核心团队的一体化德育核心骨干队伍。

学校要精心选拔和培养学校德育骨干队伍。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标准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加强以学生辅导员为主体的高校德育队伍建设。中小学要按照课时比例要求和学生规模配备充足的德育骨干力量。幼儿园要充分发挥保育和教学教师的合力实施幼儿德育工作。要建立全员育人体系,切实将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灌输给校内所有教职员工。要建立德育核心骨干队伍专业化职务培养培训和发展提升机制。要加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骨干队伍交流研讨机制,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要通过德育队伍的一体化推动一体化德育衔接贯通。

六、创新发展,注重全程,

科学实施一体化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是一体化德育体系成效检验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尊重规律,创新评价策略,注重全程评价,强化激励性、发展性评价。要将德育纳入评价内容之中。

大中小幼各学段均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评价既要有评语式定性评价,也要有成果展示和定量评价。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内容应包括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行、心理意志、个人优长和不足等方面。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着重体现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作用,突出评价的正反馈效果。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价值,注重过程与可视性成果评价的权重,通过德育评价沟通家长、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充分结合学生自我成长记录和生涯规划报告等可视方式,提升学生自我评价的导向意识,将评价结果纳入综合素质档案;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学生毕业综合评价成绩。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评价和家长评价的诊断作用,建立可视化过程性评价载体,做好跨学段评价的衔接,建立正反馈为主的一体化德育评价体系。

七、继承传统,发挥优势,

统筹建设一体化德育资源体系

开发一体化德育资源是提升德育实效性、实践性的需要,是实现德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实践的需要。建立一体化德育资源体系要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统筹建设校内外一体化德育资源体系。要发挥校外德育基地资源,完善社会大课堂德育资源体系。要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行业先锋、校外辅导员等引领作用,建立校外德育专家和校外辅导员队伍,统筹建立校内外融合的学校德育专家资源体系。

要着重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外德育基地资源,完善社会大课堂德育资源体系。通过属地党委和政府统筹,开发红色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等的育人功能,建立社会大课堂资源基地,服务学校德育开展。建立重点示范性德育基地,作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大课堂示范基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学校结合学校德育课程安排,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各学段做好统筹,避免同一学段连续多次到同一个社会大课堂基地举办德育活动。

八、突出地方特色,把握时代特点,

开发一体化德育主题教育体系

主题教育是提升德育时代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载体。要结合国家或当地重大主题活动,建立大中小幼—体化德育主题教育体系。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主题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锻炼能力、接受教育、提升思想,增强荣誉感、自信心、自豪感。建立学校主题育人实践活动体系,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基地,与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相结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与学科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与学生社团和团队活动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主题活动对学校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的补充作用。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着重加强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墓)、军事博物馆及国防设施等革命教育基地,开展革命文化主题教育;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教育;利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企业等开展生态教育。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拓展学校德育空间资源,提升德育实效性。

九、关注学段差异,注重上下衔接,

建立一体化德育学段贯通衔接体系

大中小幼—体化德育体系重在上下学段衔接,形成上下贯通的德育实践机制,构建上下衔接的德育交流反馈机制。要优化学段内部各年级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学校(幼儿园)要统筹规划本学段内各年级德育目标重点、核心内容和德育方法与途径,明确各年级的区别,体现各年级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建立跨学段德育衔接机制。要充分了解上下学段德育重点和特色,做好本学段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与相邻学段的衔接。逐步建立跨学段衔接交流研讨和反馈机制,侧重对学生发展个体案例和德育活动案例进行研讨和研究式交流,为不断优化大中小幼德育实效性提供案例和理论支持。

在大学与中小幼的衔接工作中,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与发展的规律总结,定期向中小学、幼儿园德育教师反馈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特点,指导中小学和幼儿园不断优化德育工作。要强化德育的贯通衔接意识,确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积极配合支持中小幼特别是中学,协同家庭和社会,实現育人目标纵向有机衔接和横向协作。

十、横向联动,形成合力,

加强建立一体化德育协同体系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协同联动是构建一体化德育实践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大课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协同一体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社会大课堂。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村镇、家庭共同育人的一体化德育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以上十大体系是新时代构建我国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只有充分发挥每一个德育要素的有效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德育的真正一体,实现要素融通一体、学段贯通一体、实践协同一体的目标。

责任编辑:刘烨

猜你喜欢
一体化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