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光影共徘徊,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文言文教学设计为例浅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如何做到“活水引入”

2020-11-11 13:05
报刊精萃 2020年1期
关键词:余秋雨柳宗元三峡

高邮市南海中学 江苏省 扬州市 225600

平心而论,文言文教学,对广大语文教师而言,好教,也不好教。好教,往往是依靠教参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理解文本,再适当地做些内容主旨或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导致文是文,言是言,文言割裂;不好教,个中原因不言而。文言文教学往往只是拘囿于课本与教参之中,没有引入源头活水,把文言文教死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源头活水,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粗浅的感受。

古文字的登场。执教《记承天寺夜游》,在遇到学生对“月色入户”中的“户”字理解出现偏颇时,联系甲骨文“户”字与《说文解字》中对“户”字的解释,帮助学生辨形释义。执教《夸父追日》,在解释“走”时,呈现金文“走”字的写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像一个人挥舞着双臂在跑步的形状。

对于解字释词,是不是一定要用到冷门的古文字学知识,笔者以为,这决不是孔乙己向酒店里的小伙计炫耀茴香豆的回字有几种写法。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花费在对字句解释翻译上的时间最多,也最枯燥,效果往往却不尽人意,对于像“户”、“走”这些文言文中常见的、学生又易于理解错误的重要字词,能联系古文字学知识,既帮助学生溯本求源,释疑激趣,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笔者执教《鱼我所欲也》,在理解“一箪食,一豆羹”句中的“豆”时,板书“豆”字金文,使学生对注释“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有了更直观的理解。钱穆先生有言:“故觇国问俗,必先考文识字,非切实了解其文字与文学,即不能深透其民族之内心而把握其文化之真源。”因此,笔者觉得,语文老师掌握点古文字学知识,对于正确理解文言字词,还原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还是有所裨益的。

道不得的预设与道得出的生成

执教《三峡》,在“四读课文,析语言”环节时,引入余秋雨的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道元作文在上头”,并屏显余秋雨《三峡》一文中的相关语句:

对此,1500 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再趁势引导学生:“同学们,郦道元在《三峡》中写山的这几句话,好在哪里,竟让余秋雨如此喟叹?”

在引导下,学生一发而不可收,从炼字、写法、修辞等方面,几乎把全文的语句全都品析到了,使学生对郦道元笔下语言简练生动的表现力,以及所蕴涵的文采、笔法、匠心等有了一定的感受与体察。学生们能从本文的的语言中品味出那多么的内容,从道不得,到道得出,道得踊跃,道得精彩,与用余秋雨文本材料的巧妙激发不无关系。

从课堂学生当时表现来看,这些材料的适切引入,契合了所教文本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致。加上这些材料文化品位高,评文论人,往往切中肯綮,是新眼光,新见解,给学生以强烈的新鲜感同时,一开始给了学生一个很高的思维起点,给了学生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审美视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进入文本语言、探索文本堂奥的门户。总之,适切地引入这类充盈着文化品位的材料,激发指导得法,长期熏陶感染,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将不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先生语),而是呈现出“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盎然生机。

景之幽与心之忧

执教《小石潭记》,为了让学生理解柳宗元那种纵情山水也难以排遣的内心“忧忧情怀”,在引导学生“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把玩每一处语言深处的意味”的基础上,屏显以下内容: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石渠记》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水中幽丽奇处也。——《袁家渴记》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生在点拨下,发现这些写景的句子中都有一个“幽”字,进而领悟到,幽是景之幽,也是柳宗元心之忧。“永州八记”中这些材料的引入,让学生对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处境与心境有了更具体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对《小石潭记》中的“清”、“寂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语言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进而引入余秋雨《文化苦旅·柳侯祠》中对柳宗元评介的文字,让学生领悟到柳宗元“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的济世情怀,课堂教学不断地引向深入,学生的认识也不断得以升华。

总之,这些引入的文本材料,或印证,或互衬,或对比,或拓展,丰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作者的理解,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正如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的:语文教材加起来也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

文化信息的捕捉与文化视野的关注

执教《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从课题聊起,陈太丘原名叫什么?为什么又叫陈太丘?引导学生从古代称呼上的文化知识入手,并自然地贯穿在整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向深入。对文言中这类易被我们忽略的文化信息的敏感捕捉,缘于执教者的教学追求,让孩子们咂摸语言,探究语言背后那座广袤的文化家园。

对《三峡》文末“渔者歌曰”的理解,通常满足于“烘托氛围的凄凉”、“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不如结合古代山水画里的知识进行审美点评,因为中国画往往讲究人的痕迹对整个画面的点染效果,正如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所言:“它总有樵夫渔父、小舟风帆、茅亭酒招、行人三两。”如能联系其它艺术形式互为鉴赏,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得课堂充满美学意味。

猜你喜欢
余秋雨柳宗元三峡
原来你是李白的三峡
余秋雨投其所好
抗疫,在三峡两坝船闸水域
江雪
余秋雨投其所好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江雪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
《文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