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瓶颈及创新路径

2020-11-13 10:29陈欢欢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8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大数据技术现代农业

陈欢欢

【摘要】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农业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与质量,是完成全面脱贫攻坚和建成小康社会两大目标任务的决定性因素。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农业”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加快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实现农产品的全程可追溯与信息化管理。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借助互联网发展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稳产保供,确保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  农产品电子商务  现代农业  大数据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8.013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部署“三农”工作的重要会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关键节点上,中共中央部署“三农”工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于“三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已连续17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安排部署“三农”工作。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据统计,我国现有农业人口5.6亿,可以说,农业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与质量,是完成全面脱贫攻坚和建成小康社会两大目标任务的决定性因素。

面对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早在2015年7月4日,我国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与各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指导与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发展目标,重点推进“互联网+农业”建设。因此,主动融入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大潮之中,用好互联网这一最大增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稳产保供,确保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互联网+农业”的内涵及作用

“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互联网+农业”是我们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其将传统的农业与互联网相互融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平台,将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农产品消费融合在一起,通过标准化生产、系统化经营、網络化销售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方式,旨在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实现“种、养、加”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打造现代农业新格局与现代农业的升级版,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的示范引领效应,改变传统农业的旧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使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当前阶段,我国发展“互联网+农业”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管理。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同时互联网技术也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诸如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实施形成和完善了农村产业链信息,实现了农业新技术与土地、劳动力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农业发展的进程。“互联网+农业”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我国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扩大农业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互联网技术有效地分配了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使农业生产朝着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等目标迈进。农业的智能化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以及农作物的抗风险能力,农业智能化管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农产品的可溯源化。当前,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追溯十分重视。如何帮助消费者购买高质量、无污染的商品,“互联网+农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消费者能够实时查询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把控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我国部分蔬菜的生产就采用了全程监控,不仅监控上游的生产过程,还实现了下游的促销与平台对接的产销方式,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溯源地,通过互联网就可以看到关于产品介绍的文字、图片以及生产全过程的视频信息。

实现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化趋势逐渐凸显。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农村地区也不例外。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的商务平台,“互联网+农业”模式已经在农资产品市场上得以应用,从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方面全部实行电子商务模式销售。国内的许多企业早已涉足电商业务,如史丹利、金正大、宏祥种业等均已进人农资市场,变革了农资生产商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在流通领域,“互联网+农业”创新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生产基地与消费者的对接,构建了“互联网+农产品”的电商平台。当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经超过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大幅度增长。电商平台不仅拉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而且也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产品价格、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

实现农村服务信息化。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信息现代化。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信息现代化,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了解和获得各类市场的供求信息,这对于开展技术协作和科学决策、实施有效的田间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实现农村服务的信息化可以帮助生产者获取市场供需信息,生产者可以结合需求动态适时调整生产方案、改变管理措施、避免盲目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互联网+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信息平台,为整个农业生产提供了金融资金支持,网上支付等服务直接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表明,“互联网+农业”模式的运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方便了亿万农民和消费者,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现实性的问题。

农民缺乏“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意识。“互联网+农业”模式的运用表明了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结果,但是仍然有一些传统农业不能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甚至是排斥互联网技术,认为“互联网+农业”是一种“博眼球”的促销手段。当前,我国一些农民缺乏互联网意识,固执地坚守着传统农业。很多农民不能主动融入互联网,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民,互联网的普及率较低。虽然我国“互联网+农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于处在封闭地区的农民来说,其收入较低、文化程度不高,对于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接受度不高,甚至存在抗拒和排斥的心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农村地区的网络宽带等基础设施大部分已经建成,但是最终使用率却很低,很多农民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变革与影响,其生产生活一直处于传统模式,对互联网技术存在抵触和怀疑的态度。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当前,我国农村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还有1/10的行政村没有连通互联网,互联网技术还没有得到全面普及,仍有很多落后的农村地区还不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致使一部分农产品没有销路,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除此以外,一些传播互联网技术的设施和机构,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等也因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无法得到应用与推广。

涉农网站建设滞后。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并不广泛,物流营销平台建设相对来讲还很滞后,传播与应用信息依靠的是互联网平台的支撑,我们要通过信息平台获取和发布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信息平台在农业领域建设中还不完善,无法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迅速、有效地公布农业信息,特别是一些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还不能通过信息平台获得有效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除此以外,由于我们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刚刚起步,一些设施尚未完善,致使一些农产品难以找到最佳的销售途径,物流不畅以及到货不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难免影响客户对于农产品的信誉度和满意度。除了我国农产品物流营销平台的建设比较落后以外,涉农网站的建设也比较落后。

政府缺位现象严重。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地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体制的限制,农业信息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发挥其统筹调控的作用,没有对“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给予必要的规划与指导,无法发挥其自身职能,主要表现为:对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没有具体的规划;各个部门之间不能有效沟通、各自为政;无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浪费了大量的信息、人力、物力资源,特别是在西部乡镇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阻碍了互联网的普及;农民无法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平台脱贫致富等。

我国“互联网+农业”创新生产方式探析

发展电商农业,促进品牌建设。电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它连接了我国农产品的买方和卖方。只有为广大的农村市场搭建网络交易的平台才能不断地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我国农副产品的特点是品种多样、数量足、鲜活产品多、季节性与地域性特征很强等。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不畅等问题产生了小生产者大市场的矛盾,直接阻碍了农副产品的流通,一些相关的农村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农户没有话语权,消费者的权益无形中也受到了损害。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出现解决了这些矛盾。大量的农副产品交易信息在平台上得以公布,农产品价格以及供求关系一目了然。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买方、卖方可以直接联系在一起,减少了中间环节和重复经销渠道,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受益。

另外,发展电商農业要注重品牌建设,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互联网与农产品品牌的结合对发展农业来讲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情。互联网平台能够让农民和涉农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根据信息采取相应的决策,从而保障自己切身的利益。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农民要想提高自己的效益,产品销售要想走得更远,品牌化是必经之路。农产品必须通过互联网平台来树立自身的品牌意识,竞争力才会更好更强。现代农业只有树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才能用产品打动人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借助大数据技术,发展生态农业。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一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经融入到农业产业之中,农业生产正在逐渐变成一个科学产业。当前,我国整个农村地区也正在向着生态、安全、高效的目标迈进,大量的信息技术正逐渐应用于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当前,大数据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种植业当中,借助物联网遥感等技术农业生产已经实行了农作物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与动态监测已经应用于品种培育、土壤分析、病虫害分析、施肥撒药、收割存储等全过程,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服务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但为生产者提供了方方面面的便利,而且还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前,构建没有污染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迫在眉睫,这也是人们的普遍要求。“互联网+农业”的生产方式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帮助我们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它通过网络监控实现智能节水灌溉、精细的田间管理、科学的实施有机肥等生产过程,通过创新生态农业种植技术来提升农产品内在品质。在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人们在遵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使农业生产既能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际上,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效解决了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构建起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平台,消费者可以随时掌握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的来龙去脉,实现了农产品生产过程透明化,恢复了人们对农产品的基本信任,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发展“互联网+创意农业”与“互联网+农业众筹”等新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意农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与互联网结合可以创新多种农副业产品。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创意农业。让互联网创意贯通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诸如开展“互联网+休闲旅游”,开发休闲农业与健康养生结合的创意农业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有创造性的生产模式等。

实践已经证明,农民获得互联网平台融资后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发展的潜力,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众筹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互联网+农业众筹”能有效地推动农业的发展、克服资金不足的短板、吸引更加便利的投资来发展农业。“互联网+农业众筹”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其自身的不足,如众筹项目单一、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不够、农民对其认识不足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例如,“互联网+农业众筹”可以运用新的方式和办法来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不足等问题。

参考文献

孟萍莉、董葆茗:《“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链中关键链环的析取与升级》,《农业经济》,2019年第11期。

毛薇、王贤:《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及策略研究》,《情报科学》,2019年第11期。

杨晓玲:《“互联网+”战略下我国农业电商发展对策》,《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6期。

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与创新路径》,《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业大数据技术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