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夜幕后边,藏下了那么多欢乐

2020-11-13 09:42
意林·作文素材 2020年19期
关键词:张炜小村煎饼

小小波:或许是出生在秋季的缘故,每到九月,总让我格外想回到故乡,回到那个金灿灿一片忙碌和收获的村子。大学时,偶然在图书馆看到张炜的《九月寓言》,读完第一段话,农村那种自然蓬勃、野蛮生长的熟悉感便扑面而来,深深勾起我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或许这就是我的“乡愁”。借回宿舍,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一边阅读一边忍不住流泪的场景,八年后依然记忆犹新。又一个九月里,重读此书,里面纯粹、热烈的情感,依然让我热泪盈眶。这本书被评价为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有着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又一个秋天来了,我想将这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推荐给你,即便远离土地、远离农村乡野,也能和我一起感受来自乡村的热烈,一起触摸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炽热,一种人类生存的原初状态。

NO.01图书简介

《九月寓言》是个寓言性质的故事,形式上接近童话。但这个童话世界和我们的现实世界不是直接对应象征的,它是另外一个世界,完全独立的一个特定的世界。作者刻意模糊了故事的时间背景和地点,但通过小说中“忆苦思甜”“工人阶级”这样的词语和“红小兵”这类名字,我们可以大致将时间推测为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地点是作者的老家山东海边农村。

《九月寓言》实际上是一个跑和停的故事。小说虚构了一个小村,以村里的姑娘肥与其丈夫挺芳的视角切入,在十几年后的某一天,面对着荒芜的小村与废弃的碾盘,展开对小村过往的回忆。这个从遥远的异地迁徙来的小村里,人们多少年来一直保留着一些特殊的生活习俗和行为特征,因而被本地人嘲弄,被叫作“?鲅”(一种海里的毒鱼),可理解为谐音“停吧”,相当于村民停留在当下的生活状态中。小村的生活宁静而热烈,九月是一个独特的月份,是小村人赖以生存的地瓜收获的时间,他们被地瓜养育着,火红的地瓜填饱了肚子,也蕴蓄了灼人的内火——“瓜干烧胃哩!”于是,黑夜里,大姑娘小伙子在野地疯跑,汉子们在炕席上让老婆拔火罐、打老婆;土里刨食的人卑贱又桀骜,受尽苦难也活得有滋有味……小村有三样被视为珍宝的东西,一是漂亮、结实的大姑娘赶鹦,她非常善于奔跑,是小村夜晚奔跑的孩子们的首领,由于她,小村的青年们晚上才有了事做——奔跑;二是赶鹦的爸爸红小兵用地瓜蔓子酿的酒,使得整个小村充满醉醺醺的气氛,这种气氛使停留的状态令人迷恋;三是痴女人庆余“发明”的由发霉地瓜做成的黑煎饼,这让开始以地瓜为主食的小村的吃食有了更大的保障。除此之外,还有老旧碾盘边忆苦的习俗,这是小村人集体的冬夜生活,是他们的唯一的精神生活。忆苦思甜基本上由两个人来进行,一个叫金祥,一个叫闪婆,一男一女。他们的苦处都是怎么样从很远的地方奔跑而来,怎么千难万险,然后提醒大家如今的停留状态是非常幸福的。小村附近有个煤矿工区,矿井在小村的地下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形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和上面的世界很不相同。首先,它非常黑,靠灯光照亮,没有日光。其次,他们不吃红薯,他们的食品是黑面肉馅饼。工区慢慢向小村靠近过来以后,小村的鸡就变少了。村民想到的是工区的人来偷鸡了,所以他们很讽刺地称工人阶级为“工人捡鸡儿”。最终因为煤矿巷道穿透了地表,那富有象征意味的小村,终于悲壮地沉落了……

《九月寓言》像一曲寓言化的长歌,它凝聚了张炜对那块土地的赤诚,赞颂着与土地万物密切相关的、生命自身蓬勃生长的精神。

NO.02作家其人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烟台龙口市,当代著名作家。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长篇小说《古船》获得人民文学奖。《九月寓言》获得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并入选《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瑞典等多种文字。莫言评价张炜是这个时代作家里勤奋的劳动者、深刻的思想者、执着的创新者。

NO.03精彩選读

第一章 夜色茫茫

肥没法忘掉赶鹦,正像没法忘掉自己是个“?鲅”、没法忘掉那些夜晚一样。那一夜一夜的游荡啊,究竟从哪一天开始?如果没有赶鹦,如果没有冬天里的一场病……那个冬天肥病得好重,母亲把屋檐下的草药取下来煎水给她喝。喝了三天没见好,只得求红小兵出村请来赤脚医生。……医生拍了她(臀部)一下:“?鲅!”随着那一下拍打,酒精溶液哗哗流下,一支长针猛地插上去。肥嘶叫了一声,不顾一切地冲出门去。针头在身上颤动,她怀着无限愤怒拔掉了它,掷到了黑夜的泥土上。

是的,就是从那个夜晚开始,她进入了奇妙的游荡。午夜星空明亮,没有月亮也没有云彩。严寒没有使她畏缩,反而令她大口地吸气。从门口到街西碾盘那么短短一段路上,她竟觉得病全好了。万籁俱寂,清风拂面。……妈妈一个人蜷曲在西间屋里睡着,花白的头发搭在油黑的枕头上,像扑散的杨树花儿。她想看看女儿怎样被年轻的医生治好,就一直伏在门框上。医生转过脸来呵斥道:“多么分散精力!”妈妈的头像小孩子那样一缩,弓着背走开了。她还睡着,她的女儿跑到黑夜中去了。……有什么顺着肥的脚背爬上来,肥把脚用力一甩,那东西飞到了远处。等她把脚收回来,却被什么揪住了。

肥那个夜晚被人拉下来,直拉到碾盘下面的空隙里。她没有反抗,因为她听出那人是个姑娘——令人吃惊的是,这时候还有人出来玩。她安静下来,认出是赶鹦。她说:“真能闹!”赶鹦说:“没想到是你。你晚上也出来啊?”肥一听就明白赶鹦夜间总是出来玩。赶鹦拉着她钻出碾盘,告诉她,村里一伙年轻人差不多每夜都跑出来玩。“怎么玩呢?”“胡乱玩呗。”她说着四下张望,“不知他们这会儿躲到哪儿去了。走,我领你找他们去——也许他们在哪儿睡着了哩。”赶鹦拉着肥的手,走过村子南边的小沙岗子,又走进小榆树林子。最后赶鹦说:“在大草垛子里!”她估计得不错。她们扒了几下,一些麦草滑落了,露出一个黑深的洞口。两人钻进去,七拐八弯,才听到很多人在笑。赶鹦说:“多热闹,俺!”

谁知道夜幕后边藏下了这么多欢乐?夜晚是年轻人自己的,黑影里滋生多少趣事。如果要惩罚谁,最严厉的莫过于拒绝他入伙——让他一个人抽泣……咚咚奔跑的脚步把滴水成冰的天气磨得滚烫,黑漆漆的夜色里掺了蜜糖。跑啊跑啊,庄稼娃儿舍得下金银财宝,舍不下这一个个长夜哩。……年轻人的事情早晚也瞒不过老人,他们听着深夜街巷的脚步声就议论起来,都说:“瓜干烧胃哩……”

【读书笔记】趁着月色在村野之中奔跑,曾是农村孩子儿时最快乐的事。在无所事事的夜晚,它让你对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都熟悉起来,也让你跟村外的野地联系起来。你的周围是你亲密的同伴,你会觉得你是大地上最自由的活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就是你爱着且回不去的童年、故土。所以当书中的人物做着同样的事时,你的那份熟悉的感动自然而然就涌现出来。

第二章 黑煎饼

1

那时候的事就像在眼前一样。人们出工回来,常常发现村子南头的杨树下站了一个破衣烂衫的女人,牵着一条狗。秋天里并不冷,可是她衣服上的破棉絮拖拉到下身。真是个古怪的女人哪。她头发上粘满麦草,也许夜间钻进那个大麦草垛子里睡觉。她吃什么东西?谁也没见她伸手讨要。有人说秋天了,九月里田野上什么不能吃,只要撅着屁股弯下腰往土里一扒拉就行。……

出工的人们围着她说乱七八糟的话。“你今年多大了?”脏女人咯咯笑:“二十八,骑大马。”金祥提着裤子站在一边,说:“听她说话哪像痴人?苦命人倒是真……听口音,千儿八百里外有了。”大家都不吭声了。脏女人又说:“你打我,我就肿,会做针线会摊饼。”(村长)赖牙冲金祥嘿嘿笑了:“行啊,是个老婆料子。”赖牙问:“你叫什么?”脏女人答:“我叫庆余。”“嗯,这个名儿不错。走吧庆余,跟我们去地里做活儿不行吗?强似天天站着。”脏女人眨着糊了灰土的眼皮:“下地干活咱不愁,不过谁牵狗?”金祥说:“我牵哩。”他真的接过黄狗,带上脏老婆一块儿往前去了。

地瓜田望也望不到边。分割田地的只是一些干涸的沟渠,里面紫穗槐和杂草繁茂。太阳热辣辣悬在天上,地瓜叶儿打蔫了。这天要做的活儿还是刨地瓜,一直刨下去,刨到冰天雪地的季节。有人递给脏女人庆余一把镰刀,让她随大家一起割瓜蔓。她的镰刀使得挺熟,一看就知道经常做活。赖牙说:“嘿嘿,是个有用的人。”

一群老婆婆跟在男人后边,用一把锈刀切瓜干。她们每人带一块柳木板子,把刚刨出来的地瓜切成片片,然后摊在泥土上。瓜干经过几个晴天晒干了,那就是村里人一年的吃物。秋天是收获的喜庆日子,也是出祸患的日子。如果瓜干在变干之前挨上一场连阴雨,那么瓜干就变成灰色、黑色,咬一口苦涩涩。“老天爷今年让咱吃苦食啦。”满村里的人都这么喊。每个秋天都要遇上连阴雨,这是庄稼人的命啊。……

2

每年九月都躲不开的雨啊。一地的瓜干眼看着半干了,哗啦啦一场雨落下来。全村男女老少都在雨中奔跑,嚷叫着,像求饶一样。……天晴了,一地瓜干都变了色。到地里走一趟,到处是淡淡的醋味儿和酒味儿。有的瓜干烂得厉害,煮熟了喂猪,猪都不吃。就是这样的瓜干也舍不得扔,照样得收好,像往常那样装到紫穗槐囤子里。刚开始吃的时候肚子发胀,吐酸水,慢慢就好多了。碾盘上每时每刻都忙得很,家家排队碾瓜干,碾成碎块做干饭,碾成末末做糊糊。手巧的人家用黑地瓜面烙饼做面条、包白菜水饺,都没法驱除苦臭味儿。那颜色跟土一模一样。晚上躺在炕头,肚子里火烧火燎,不停地翻身。“烧胃哩,烧胃哩!”第二天早上走上街头,见了面都这样嚷叫。

也就在这样的日子里,庆余在小土屋里捣鼓出了奇迹。

她把一块碎裂下来的瓷缸瓦片凸面朝上支起,陶盆里的瓜干黑面已经闷了半天,用水调弄得不软不硬,散发出微微的酸甜。瓦片下不紧不慢地烧着文火,金祥一把接一把往空隙里扬麦糠,大股浓烟呛得他泪流满面。庆余用食指蘸一点儿唾沫描一下光滑的瓷瓦面儿,吱地一响。她伸手挖一块面团,在手中飞快地旋弄旋弄,然后左手抓一块油布擦擦瓷面儿,右手迅速地把面团滚一遍,一层薄薄的瓜面粘在了瓷瓦上。她赶紧取起泡在水里的一块木板,用钝刃儿在那层瓜面上刮。刮呀刮,刮呀刮,瓜面儿实实地贴在瓷瓦上,接着干了,边儿翘了!她用杀羊的长把刀插进翘缝,像割韭菜一样哧哧两下,整张的小薄饼儿就下来了,比糊窗纸还薄。这些黑色的美丽的薄饼一会儿摆成了一尺高,金祥在一边拣碎的边边角角吃。一陶盆瓜面都做完了,小土屋里有了整整两大摞子小薄饼。庆余像做针线活儿一样盘腿坐下,左手取薄饼,右手的杀羊刀一按一折,唰唰两下,叠成了长方形。那个快哩!金祥快要乐疯了,问:“年九妈,这是什么饼?”庆余闭着眼:“煎饼!”

瘦长的年九第一个叼块煎饼跑上街头,震动了全村。谁见了都问,问过还想咬咬。年九让他们尝,他们嚷:“哎哟这个脆呀!哎哟这个香呀!”正喊着金祥提着裤子踱出来,嘴里照样叼个煎饼。人们说:“该死的金祥啊,好东西都让你家吃了。”大伙儿一阵感慨:“吃着黑煎饼,搂着痴老婆,人家金祥过的才算日子!”一个老婆婆说:“快别说人家痴了,不痴的人也没见做出这么好的饼来。”大家都不作声了。了不起的庆余,她传过来的手艺使一囤囤的瓜干有了着落。庄稼人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禁不住长舒一口气。……

大约过了两个月,每家每户都有了会做煎餅的人。了不起的吃物啊,庄稼人有了发明创造了。这功劳自然而然归到了庆余身上,也归到了收留她的金祥身上。后来庆余才告诉男人:在南边黑乎乎的大山后边,人人都会做煎饼。……她又说南边摊饼可不用破瓷缸片,都用平底儿锅,那是过生活的宝物啊,叫“鏊子”!天哪,鏊子鏊子,怎么不早说!金祥搓搓手,说他起早贪黑走长路,翻山越岭也要背回一个鏊子——天底下还有这样古怪物件!他说到做到,第二天,往腰上捆了一摞煎饼,鸡叫第一声时上路了。

【读书笔记】食物是最重要的东西,在看天吃饭、没有什么现代化技术的年代,因为天气,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即将收获的一年的口粮坏掉,这种心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一定能体会得到。而即便是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也还在提倡节约粮食,因为书中的那种艰苦,是上辈人经历过的现实。我们也并非一定不会再遇到困难,书中人对食物神圣的态度,应该能给我们些许思考。

NO.04精彩书评

王安忆:《九月寓言》的心灵世界

□王安忆

《九月寓言》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公认的现存世界,它是独立的,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顺理成章,但不是我们这个现存社会的逻辑,而它所使用的材料非常具体。比如忆苦思甜,使用了现实生活里的概念和形式。另外,工区和小村的关系,也是用了现实社会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形态。它使用一些非常政治化的用语,比如,肥想自己是那样的又白又肥,而她父母是吃不饱的,自己怎么能够这么胖的?想了许久,她想起了一句革命歌曲:“阳光雨露,抚育我们茁壮成长。”这本书绝对不企图象征什么,讽刺什么,对应什么,批评什么,它绝对不是那么狭隘的。它就是用我们的现存世界来创造一个特殊的东西,为此采取了童话式的手法。你会觉得小村和工区的人都非常孩子气,或者说是动物化。比如憨人爸弯口的形象:“他的脸长得非常可爱,他的五官好像前面有只无形的手把它用力揪了一下。他吃煎饼的样子是那么专注,再在自己的嘴上插一杆葱,看上去像只老兔子。”《九月寓言》所描绘的一切都带有一种奇异的状态,但这些状态的细节却是我们所认识的具体现实的细节。张炜把这些已经成型的东西打碎,再重新组织起一个寓言世界。

《九月寓言》经过退稿,最终被接受时,出版社对它不得不抱了怀疑态度,不知道它好还是不好。我心里很难过,好和不好是那么清楚地放在我们的面前,可是很多人都不清楚。

(摘自《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上海文艺出版社)

张炜:大地守夜人

□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九月寓言》所写,既不神秘也不玄虚,那是最实在的生活。为数不少的当代人因为远离这种生活而不能理解、不能感受这种生活,像张炜说的那样,“实际上这本书更接近很多人的乡村生活回忆录。”即使这样的情景不存在于个体的记忆中,它也应该而且一定存在于一个种族、一个民族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历史记忆中,我们人类就是从这里、从这样的情景中走过来的。也许,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

张炜想表达人对于自我根源的寻求,而自我的根源也就是万物的根源,即大地之母。

(摘自豆瓣网)

猜你喜欢
张炜小村煎饼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有一个小村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force chains and friction mechanism during powder compaction
软煎饼怎么做才健康
小熊当当爱吃煎饼
211297 Cardiac catheter angioplasty for patients after Norwood proced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