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纪录片的美学表达

2020-11-14 03:31修永富
电影文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政论纪录片美学

修永富

(天津外国语大学 教育技术与实验室管理中心,天津 300204)

随着广播电视制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迫切需要媒体更多地承担起宣传国家形象、凝聚全民共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使命。政论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视听艺术,不仅以客观的视角真实记录了社会的重大事件,也以鲜明的政治主题和严谨的论证手段发挥着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各省市电视台同时发力,推出了一系列大型政论纪录片,比如《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辉煌中国》《强军》《必由之路》《永远在路上》等。这些政论纪录片全景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开展的伟大工程、进行的伟大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引导社会舆论、传递主流价值,提升全民的文化认同、道路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执政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政论纪录片和电影、电视剧不同,它不仅追求比较高的收视率,还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近年来,政论纪录片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一方面在主题甄选、内容制作、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突破;另一方面则是将美学渗透其中,实现美学思想与政治宣传的融合,从调动观众的审美情趣出发,潜移默化地进行政治理念的宣扬。

一、纪实美学:用影像表达真实

“运用纪录形式,真实再现生活的创作思想称为纪实美学。”纪录片自诞生之初就以纪实美学作为根本遵循,视真实性为立身之本。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类型,政论纪录片的创作和表达都充分展现着视听形象的真实性。在创作上,政论纪录片大都采用格里尔逊模式,即解说加画面的形式。先是写好脚本和解说词,然后再实地采访拍摄,或者是搜集历史文献影像。毋庸置疑,这两种视频材料记录的都是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这些非虚构、非表演的素材是纪实美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会说话”的真实素材,才使观众更加信服其中的政论观点和主张,达到更好的政治宣扬的目的。

在纪实手法上,政论纪录片通常采用长镜头、同期声等手段来表达真实。《大国外交》的开篇,就选择了习近平主席的一段原声,“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在第一集《大道之行》中,又截取了多段习主席在2013年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2014年新年贺词、2017年联合国“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等重要场合上的讲话影像。习主席作为国家象征,他的这些真实的兼具同期声的影像素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传播中国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集《中流击水》通过镜头影像再现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驰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引领上海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重要外交事件。这些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的使命与担当、责任与贡献,系统诠释了中国特色外交的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全球治理观。

二、技术美学:用科技还原世界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艺术创作的每一次更新迭代都深受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影响,如纸张的出现使绘画能够得以更好地创作和传播、铸铁工艺的诞生使雕塑更加精准和便捷、乐器的发明促进了音乐制作和表达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是工业时代以来,技术对艺术的渗透越来越强,技术不仅成为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人类自身情感和自我观照的重要呈现方式。

技术美学是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生产实践的方式、方法及其规律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从技术对艺术介入的程度和方式来看,技术美学可分为自然技术美学(石器、园林等)、融合技术美学(绘画、建筑等)、介入技术美学(摄影、电视等)三类。其中介入技术美学是伴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才出现的,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介入技术美学的基础是影视摄录、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表现形式是摄影、电视、电影、数字化产品等艺术形态。

技术美学在政论纪录片中的应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再现,即运用技术深度还原世界的本真。比如对一些场景的实拍、对重大历史的影像记录、对当事人的采访实录等。《强军》第六集用影像文献展示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史,清晰描绘了我军在发展雷达、导弹、歼击机等现代高科技武器方面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另外通过航拍、高清、3D等更先进的拍摄技术,进一步突破人类的感官极限,以便能更好地展现事物的整体与局部、遥远与眼前、历史与现在的关系。《强军》在展示我国尖端武器装备时,就使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阅兵式上一排排导弹、军事演练中一辆辆坦克、航空航天博览会中一架架歼击机等在航拍镜头下,整齐化一、威武雄壮,充分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国防建设的新成就。二是技术再造,即根据人的主观意念和生活场景,使用技术创造出虚拟的影像(如动画和特效作品)。这种影像虽然是虚拟的,但不是虚构的,目的是通过特定的方式形象化地阐述某个观点、某种思想,增加观众的理解和认知。《强军》第一集在介绍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时,就运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形象阐释了国防建设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同时也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大力提升国防实力这一辩证思想。

三、艺术美学:用创意凝聚思想

政论纪录片是一种综合性的影视艺术,融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门艺术形式。创作者通过多种艺术修辞手法和制作手段,使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美学意境。观众在进行审美时,视觉、听觉等感官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认知结构被打开,联想和想象被激发,作品的思想和观念就此得到传播。

政论纪录片所采用的艺术手段主要有屏幕造型、时空处理、结构设计和修辞运用。屏幕造型:包括色彩、光线、构图、运动、节奏、剪辑以及语言、音响、音乐等要素,表现为时空的统一和声画的结合。《辉煌中国》第一集《圆梦工程》,通过优美的画面、昂扬的音乐、激情的解说、伟大工程的快闪剪辑,勾勒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空处理:对政论纪录片而言,电视屏幕的时间是有限定的,空间也是有局限性的,这就要求将一系列的素材进行选择、剪辑、组合,形成新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其中,重大事件、典型案例、代表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设计:政论纪录片的结构主要有以时间为主线的纵向结构、以空间为主线的横向结构以及两者融合的纵横交叉结构。《辉煌中国》采用的就是横向结构,分别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谋篇布局。《永远在路上》则采用了纵向结构,以新中国成立70年发展历程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全景展示70年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修辞运用:借助于人们已有的审美经验,通过符号化意义和蒙太奇进行暗示、隐喻、象征的影音呈现。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象征着所有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先烈,冉冉升起的红日比喻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奔腾的黄河、雄伟的长城又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和当前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曾经说过,“纪录片是对真实的创造性诠释”。换个角度讲,纪录片也是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创造。政论纪录片的创作者会通过艺术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政治主张融入作品中去,最终引导和感染观众,实现传播的目的。

四、情感美学:用移情传递价值

德国古典美学大师康德在他的美学代表作《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审美是以情感为主的活动,它从情感出发,最后复归于情感”。罗利建在《情感美学》一书中也提到,“美的起源是因为人的情感活动逐渐完善,才形成了人的意识和美意识,一旦人的情感体验与客观美事物达到共鸣而形成美意识以后,美就开始诞生了”。由此可见,情感是美意识之母,是审美的核心。人的审美过程,首先就是触发情感,为接受审美信息准备好条件,然后再调动属于意识层面的认知活动,如感知、联想、想象、分析等,最后再通过共鸣、通感、意象等心理活动,共同构成美和美感的通道。

艺术作品其实就是创作者自身情感的载体,只不过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将其封装起来。读者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就是逐步解封创作者情感的过程。与此同时,思想的传播、价值的传递也通过移情得以实现。政论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和价值传递离不开情感美学的助力,正是情感美学才架起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在总结2012—2017年这五年间的变化时,使用递进排比的手段来增强气势、渲染情感。“这五年,从改革开放近40年的攻坚克难中走来”“这五年,从新中国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来”……“这五年,更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发展中走来”。五个排比段落由近及远、由弱到强,情感越来越强烈,同时观众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共振,身份认同感也被构建,纪录片的价值传递就此完成。

五、政治美学:用理念引导和谐

作为政治美学的开启者,德国哲学家席勒一直强调审美教育在构建一个完整、和谐、统一国家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通过一定的审美教育,可以使人达到某种理想境界,而这种理想的人自然能够组合为理想的社会。政治美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美的形式,宣传积极的、完美的、高尚的政治理念来激发并满足人类内心对自由、平等、正义、博爱、和谐的追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大量的“理想的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通过政论纪录片系统、全面、深入地进行传播。2015年拍摄的纪录片《国魂》共三集,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整个片子画面优美、语言感人、声情并茂、美感十足,对提高全民族的价值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拍摄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共24集。该片坚持用“政论情怀、故事表达”的创作思路歌唱祖国、礼赞时代,里面有战争与和平、艰辛与奋斗,也有苦难与辉煌、自信与骄傲。片子所表达的强烈的家国情怀把每一个中国人卷入其中不能自拔,同时也激励起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斗志,使人人都成为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追梦人。

结 语

当前,政论纪录片的创作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科书式的说教以及口号式的呐喊,而是将多种美学思想融入其中,不仅让观众喜欢看,还能使观众的内心世界受到震动,最终完成政治观点和思想的传递。可以说,美学已成为政论纪录片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离开美学,政论纪录片将缺乏感召力和生命力。正是多种美学相互交织、协同共振,观众才有了更加丰富的多重审美体验,政论纪录片的收视效果、传播价值才得以实现。系统分析和总结这些美学思想,无论对大型政论纪录片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还是对目前流行的微型政论纪录片的制作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政论纪录片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纯白美学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