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再摇滚》:励志情感片的写实化叙事

2020-11-14 03:31代卫英
电影文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小人物励志现实

代卫英

(泊头职业学院,河北 沧州 062150)

《妈妈不再摇滚》是由马建军导演,邵淑环、钟宇然、刘杰、周万明等人共同主演的青少年励志情感教育片,是中国校园行动关心下一代爱心行影视中心的第五部作品。影片由北京新时代环宇之星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影视制作公司,和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关心下一代爱心行组委会等公益单位共同出品、联合拍摄,从中可以看出影片的公益性质。影片讲述了一个单亲妈妈为了怀揣梦想但身患残疾的儿子四处求医的艰难历程。狂放不羁的摇滚女歌手李亚楠,与年幼的儿子李浩宇相依为命。乐观开朗的李浩宇因一场事故梦想破碎,从此性情大变。母亲为儿子的未来,放下一切,毅然踏上赎罪之路。影片内容中反映了家庭教育、医疗健康、交通安全、亲子关系等现实议题,导演马建军评价影片讲述的是“小人物汇聚的大梦想正能量,更接地气地反映真实社会生活”。小人物、正能量、现实,是影片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本文所要探讨与聚焦的三个主要视角。

一、“小人物”:现实题材电影的底层叙事

有学者将“现实题材”界定为“以群众的现实生活为蓝本,讲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表现他们在不同时期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创作取向,运用镜头语言和平民化的叙事展现普通人现实生活的大众文化文本”,电影同理。扎根于现实是影片能够取得受众情感共鸣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励志情感片来说,曲折的情节、主人公痛苦挣扎的心路历程、顽强不屈的拼搏经历等都必须具有现实性与现实意义,才能够形成强大的情感力量。影片所选定的小人物视角便是立足于现实的基础。

《妈妈不再摇滚》在片名上就表明了影片中的叙述人物主体——妈妈,也强调了影片中的一对具有主要冲突的人物关系——亲子关系。这种人物关系的冲突与人物成长的冲突相结合的叙事模式并不鲜见。在影片中,李亚楠是一个性格直爽、个性倔强的摇滚女歌手,她有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并一直为此坚持着。但儿子李浩宇突如其来的意外改变了一切。影片由此开始了小人物的“失控人生”。这种“失控人生”的叙事方式所带来的矛盾冲突是影片的主要戏剧性与张力的体现。“失控”的起因往往是一场意外,或是一场意外的灾难,或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如在影片《疯狂的石头》中,一间工艺品厂在拆迁中意外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这块翡翠便是“意外的惊喜”,看守它的人、觊觎它的人……都围绕着这块翡翠走上了自己的失控人生。而影片更多地采用了“意外”这样一种制造矛盾冲突的手法,在面对突然到来的意外时,普通小人物的内心挣扎、痛苦彷徨正是能够体现多面人性的时刻。在带着儿子艰难求医的路上,李亚楠多次产生自我怀疑,产生了“我不配做母亲”等消极想法。在影片中,李亚楠有两个身份——一个追求梦想的摇滚女歌手,一个独自照顾儿子的单身母亲。而当她否定了自己的“母亲”身份时,追求自我价值的“歌手”身份也难以持续了。身份的统一与不可分割是影片对于个体价值的完整性与不可替代性的强调。正是这多种身份的纠缠与牵绊形成了每个小人物的平凡人生。在这一点上,影片再现了女性群体在职场与家庭生活中所遭遇的现实困境。正如李浩宇在影片中嘶吼着大喊,从“你为什么不管我”,到“你不要管我”,当亲子关系中信任的关节崩塌后,重建信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李亚楠带着李浩宇艰难求医的过程,既是在寻求现实境遇上的帮助,同时也是二人之间心灵裂痕的弥合过程。而他们在一路上所遭遇的艰难种种,也都是每个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遭遇到的:缺席的伴侣、不公的待遇、无法掌控的健康状况、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但所谓的“小人物精神”便是一种永不放弃、生生不息的力量。

当电影镜头开始对准底层人物时,曾经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电影艺术突然之间更加具有生命力了。现实题材电影和底层叙事仿佛具有某种天然的亲密性,二者都具有“真实”的艺术特征。而由于其对于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便自然地带上了一种批判的眼光。如李亚楠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职场骚扰,底层人物在其中的无助感更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而李亚楠的每一次尝试反击、对既有“规则”的反抗最终帮助她找到并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当李亚楠掷地有声地表示“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时,影片也通过人物之口再次强调了个体生命的主体意识。通过对个体精神的有力表达,《妈妈不再摇滚》成功完成了对“摇滚辣妈”这一底层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塑造,最终实现了现实题材影片的底层叙事。

二、女性形象励志化的情感表达

正如上文所说,《妈妈不再摇滚》强调的是个体的生命意识。高尔基曾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提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换句话说,艺术作品的主题来源于生活,《妈妈不再摇滚》也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尽管影片中的“妈妈”并不符合人们印象中对于母亲形象的期待——李亚楠是一个留着金黄色波浪长发,穿着黑色摇滚装束,喜爱重金属音乐的“辣妈”。这或许是主创有意为之,即打破人们对于刻板印象中母亲形象的想象,将李亚楠对于自己的爱好与事业的追求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女性形象与母亲形象励志化的情感表达。

首先,在李亚楠身上有着励志情感影片中女性形象的共性特征——独立、自信、积极、坚韧、重情重义。这些女性特质在近些年流行的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中心的“小妞电影”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如《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记》等。作为自20世纪90年代从好莱坞兴起的“新女性主义”电影题材,“小妞电影”在国内的传播与流行和国内的女性意识崛起是密不可分的。“小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都尽可能地平凡普通,同时也具有自己性格上的特点。《失恋三十三天》中的黄小仙只是一个普通的从事婚礼服务的职员,但她独具特色的性格,内心柔软嘴上却尖酸刻薄,凡事嘴上不饶人。通过和一对金婚夫妻的相处,黄小仙逐渐感受到了爱情中的宽容、温柔与陪伴,性格也柔和了起来。我们发现,这些影片都不可避免地将女性放置在职场或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它的展开方式往往是轻松活泼的,让观众能够轻松地走入故事情节中。在《妈妈不再摇滚》的开头,李亚楠在为启迪音乐节做着准备,整部影片节奏较快,氛围极具动感。李亚楠挎着吉他在舞台上自信地展示自我,散发着追求梦想的独立女性的光芒。但随着困难接踵而至,影片的色调偏暗,节奏开始缓慢,其中有一场李亚楠推着李浩宇的轮椅在长廊中走过的场景,影片采用了对称构图,一对母子在远处缓缓走来,仿佛走在一条充满了艰难的路上,配合影片从下而上引动的镜头呈现,带给观众一种沉重的心理观感。

“小妞电影最本质的核心就是‘找到自我’”,这里的“自我”既是那个追求梦想的自我,也是会对亲人承担责任的自我。主人公在跌跌撞撞的成长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这一过程是励志的,也是具有当代社会的映射与记录价值的。《妈妈不再摇滚》更是如此。李亚楠对于摇滚乐极其热爱,梦想是成为一名摇滚巨星,她享受“最燃最燥”的摇滚现场。李亚楠的性格是强势而具有攻击力的,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遭遇的不公待遇让她一次次碰壁,在饭桌上摔酒瓶、交谈不快便摔门而去的行为时有发生。但在陪伴儿子治病的过程中,现实的无力让她一度彻底地灰心丧气,质疑自己曾经选择的生活是“偏离了正轨”的,也质疑自己是否能当好一个母亲。在对自身的重新审视中,李亚楠逐渐实现了对自我的认同,开始积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样的“励志过程”具有强大的情感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代女性的现实问题与情感症候。

三、写实叙事:对社会热点的艺术加工

《妈妈不再摇滚》是一部融合了许多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的影片,除了上文所说的女性困境之外,还包括了家庭教育、医疗现状、交通安全、亲子关系等议题。在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医疗健康、交通安全(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交通安全问题)、东方式家庭教育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亲子关系问题都是近年来在社会上掀起舆论热潮的问题,影片将这些问题融合在叙事进程中,并进行了艺术加工,形成了艺术与现实的同构关系,进而形成了艺术对于现实的反观与批判。但同时必须承认的是,《妈妈不再摇滚》中包含的现实元素过多,在单线程的叙事模式下稍显叙事能力不足的问题。

影片的主要矛盾点有两个,一是李浩宇所遭遇的意外让李亚楠无法再进行摇滚事业的追求,二是李浩宇的病情能否痊愈。而电影所坚持的线性叙事结构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叙事的。时间的流动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但影片对于诸多现实元素的表达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反观近年来的其他具有现实性的底层叙事的影片,大多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无论是缀合式的板块构成结构,如《天注定》,还是创作者常用的多线索叙事的结构,如宁浩的“疯狂”系列影片,以及更容易被观众多接受的平行双线结构,如《追凶者也》等,都表达了底层叙事创作中的探索与创新。相比之下,《妈妈不再摇滚》便逊色了许多。此外,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对于人物形象的表达也有局限性。影片重在对于李亚楠的母亲形象进行了刻画,但作为承受意外、梦想破碎的儿子李浩宇的内心情感转变还有很多可供探索之处。李浩宇这一人物形象在影片中有了些许“工具人”的意味。尽管影片的整体氛围是温情励志的,但观众总会觉得还“差点火候”,即没有达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这提醒了我们,在励志情感片的写实化创作过程中,需要关注所选择的现实元素能否得到深入的探讨,如果只是浮于表面的体现,那么影片的情感力量便会打了折扣。

作为一部公益电影,《妈妈不再摇滚》通过一个残酷与温情并存的亲子故事表现了“小人物汇聚的大梦想正能量”,传播了社会正能量,也表达了中国电影人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文关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影片提供给我们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从中国社会中涌现的现实问题、社会议题入手,在艺术化的加工处理过程中,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可否认的是,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下,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现如今电影市场中,一些创作者能够将镜头对准底层民众,关注他们的生存现状是十分难得的。《妈妈不再摇滚》是中国校园行动关心下一代爱心行影视中心的第五部作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现状,用电影艺术的形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中,我们期待着更多关注普通人生存困境,关注社会与民众关系的影片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现实,这是已经被证实了的。

猜你喜欢
小人物励志现实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生活励志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差钱”也演“励志”剧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