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漫应关注民间文学传统

2020-11-14 03:31孙玮志高玉花
电影文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功夫动漫文化

孙玮志 高玉花

(1.广东医科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国产动漫曾经主要取材于民间文学,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大闹天宫》《葫芦娃》等,这些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素材和养分的动漫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甚而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事实证明,民间文学曾经成就过我们的国产动漫,很多动漫制作者正是基于民间文学实现了成功的动漫创作。民间文学是一个无尽的文化资源宝库,曾一度为国产动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活力。但反观当下的国产动漫,却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患上了“失语症”和“失忆症”,前者表现为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味模仿西方或者日本的动漫,缺少独特的文化个性,致使无法与美日等动漫产业发达国家展开有力竞争,在国际漫画界丧失了话语权;后者表现为在国际化浪潮中,遗忘乃至背弃了民间文学传统,失去了“民族性”这个立身之本,导致受众严重流失,市场规模不断萎缩,市场危机重重,生存和发展前景堪忧。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国产动漫最重要、最珍贵的资源宝库。但从中国动漫的发展历程来看,国产动漫却与传统文化呈现出逐渐背离的状态,相互之间隔阂甚远。表现为不能正确地挖掘、运用和表现这些文化素材,或者对这些历史记忆视而不见。从而失去了生存的根基,陷入了生存的困境。导致我国丰厚的民间文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形成了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国外的动漫却对这些文学资源虎视眈眈,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不但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实现了文化传播,将西方的价值观念带入我国文化市场,影响着中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精神。

一、被冷落的民族文化

动漫艺术与童话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动漫主要采用童话式的想象展开,民族文化精神是其重要依托。这就使得动漫常常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无论中国还是国外动漫概莫能外——即便像《功夫熊猫》这样取材于东方文化的动漫作品,其精神特质都难免带有鲜明的美国风格。即使时代不同,动漫的制作技术与手段在不断变化,但这一依托则始终不变。动漫一旦失却了民族风格,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却了个性。在注重个性化审美的时代,往往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动漫作品才会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从而带给观众审美享受。在当今国际动漫市场上,日美两国的动漫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国动漫主要采用高科技、大手笔的制作方式,带给观众以震撼的视觉审美感受。日本动漫则有所不同,其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制作成本不高,但同样受到了全球动漫观众的热捧,其主要原因就是作品中蕴含着浓郁的民族风格。民族化对于动漫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反观国产动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迷失了自我发展的方向,一味地跟风模仿美、日动漫,逐渐脱离了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自己的立足点,由此引发了作品个性的缺失,进而引发了观众观赏兴趣的缺失。

这里,笔者以一部典型的国产漫画电影《魔比斯环》为例,来谈一下民族化的丧失。从技术上讲,该动画片有着较高的制作技术,其三维技术几乎代表了中国动画在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在制作上,制片方也花费了不少的工夫和精力,是一部大制作。因此,《国际漫画艺术》杂志编辑 John Lent 评价该片说: “技术上已经开始抗衡好莱坞了。”但炫目的技术运用,并没有带来辉煌的票房业绩:上映后首周票房只有两百万元,最终票房也非常不理想。究其根由,是该片缺失文化传承,无法让国内观众产生文化认同感。《魔比斯环》制作方的关注点显然在“国际化”上,民族性完全被忽略。在制作上只重视技术而忽视了艺术,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缺失导致文化错位,使得该片呈现出不伦不类的风格。观众在观看的过程当中,完全无法感受到某种文化魅力。

首先,电影的名字就是一个洋名,让国内观众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也无法揣测讲述的是哪个国家的故事;其次,角色形象也为欧美人,长相和名字完全是西方人,对白也为英文;再次,故事创意来自法国让·纪劳的漫画,同时,采用了《哈姆雷特》的故事原型,讲述了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平庸故事,具有明显模仿西方科幻大片的痕迹,很难形成吸引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评价该片: 无论是角色的设计,还是故事情节安排都采用西方的方式,几乎看不到中华文化元素。郑洞天指出:《魔比斯环》就是西方文化元素的一个拼凑,并且抄袭模仿痕迹严重,其故事是抄袭国外的,场面模仿的是《星球大战》,战争模仿的是《指环王》,城市构造模仿的是《第五元素》,中国文化元素严重缺失。片中集中了当下最流行最前卫的炫酷元素,在表现手法上也完全西化。唯一能够看到的中国文化元素就是几个中国龙的镜头和一段中国功夫打斗场面,很多观众都误以为该片为欧美动漫作品。可以说,“中国”元素在《魔比斯环》完全缺失,观众无法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存在,甚至对该片产生了文化背叛的印象。对此,有评论家评价道:完全用西方文化的叙述方式展开电影故事。这样的中国产品就失去了竞争优势,很难和国外作品进行竞争。从《魔比斯环》来看,里面的元素多而杂乱,核心的东西没有得到充分凸显,原因可能是制作者为了追求高水平的技术而放弃了故事本身的一些元素,成为该片的最大缺陷,而这种缺陷并不能通过技术得到弥补。

动漫需要鲜明的民族性,因此,动漫创作需要具有民族自信。如果一味地迷信西方文化,甚至于将作品的质量归结于技术因素,从而忽视文化在作品中的地位,将会使得国产动漫走进死胡同。现实中有一些动漫创作者,忽视自己的民族文化,眼睛紧盯国际市场,从而套用国外那一套表现手段,创作出不伦不类的动漫作品,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事实上,以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有限感知,去盲目地套用别人的文化元素,本身成功的概率就会比较低。加之在套用的同时,又完全不考虑本国的文化基因与观众的文化背景,失败的概率就会被进一步放大了。动漫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要素是“艺术性”,并非仅依靠高科技就能得到完美的故事表现。故事与故事所阐释的文化其实会构成动漫作品的灵魂,一味追求技术的动漫作品,很容易沦为缺少灵魂的行尸走肉。面对当下萎靡不振的国产动漫市场,国内观众的厌弃心理日益严重,这种情况其实跟当下的动漫作品缺少灵魂有密切关系。对此,动漫界也是束手无策。近年来,国产动漫《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终于给中国动漫打了一针强有力的强心剂,也非常有力地佐证了回归民间文学传统的价值。其实纵观国产动漫的发展史,但凡能够成为经典,能够被观众深刻记忆和广为传播的作品,往往是跟民间文学有着血脉联系的作品。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经济、人才和技术条件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中国曾创作出一批经典动画片,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成为中国几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直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当下的动漫制作者应从中获得启迪和借鉴。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指出:“我们的动漫制作人眼睛总是瞄着西方的东西,却对自己身边的宝藏视而不见;而国外文化人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当成宝贝。”确实,我们的很多经典民间故事,都被国外作品所借鉴和取材,比如美国动漫《花木兰》。而我们自身却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身在宝山不识宝。中国动漫要真切地获得发展,需要尊重和关注自身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元素。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真正有文化风格的动漫作品,才能赋予动漫作品富有个性的灵魂,赢得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二、国际动漫中的失语状态

从现状来看,国产动漫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抱有崇洋媚外心态,一味模仿国外动漫;二是缺乏文化自信,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从而离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一些动漫电影尽管是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完全采用西方的表现手法,民族文化精神彻底遗失,从而丧失了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动漫市场上丧失了话语权。这一点在《梁祝》这部动画电影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也是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存在于各种文艺形式中,形成了一种广为人知的“梁祝文化”,深受民众的喜爱。2003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台湾中影公司联合打造了《梁祝》这部动画片。无论从投资还是演员方面都可谓大手笔,投资方立志要将该片打造成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音乐方面,制片方采用时下深受年轻人喜爱的R&B,一改《梁祝》之前的戏曲风格,如越剧、黄梅戏等;在演员的造型方面,男女主人公分别以萧亚轩和刘若英为建模原型。刘若英确实具有古典美女的气质,比较适合祝英台这个角色。但制片方对祝英台的定位显然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不但演员的造型与迪士尼的花木兰十分相似,而且性格比花木兰更加泼辣大胆,完全没有中国传统女性的风韵,就像是一个穿着中国服装的西方现代女性。剧中的男二号马文才由台湾著名主持人吴宗宪担任配音,并采用R&B的说唱方式演唱其中的插曲。尽管这样的方式为该剧增添了一些诙谐的喜剧色彩,但却与电影的主题不协调,显得不伦不类。似乎只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诙谐的表达并没有与剧情有效融合在一起。当然该片也有成功之处,主要有: 首先,选题立意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底蕴;其次,场景设计追求写意,具有较高的视觉审美感; 再次,具有较强的再创作性,加入了一些戏中戏,使得原本单一的故事情节变得丰富,提高了作品的可观性;其四,演员阵容强大,将影片打造成一出现代偶像剧,增强了电影的吸引力;最后,加入小宠物,使得影片的动漫意味更强,并提升了影片的趣味性。但该片的硬伤也很明显,可谓是“有形无神”,即表面上是演绎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但却没有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反大量运用西方通俗文化元素以及表现手法,透露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意义不明的元素,不但与主题毫无关联,相反还损害了主题表现,让观众感觉这些元素完全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存在。使得这一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成为了现代影视技术的练习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诠释与演绎。因此,有评论家指出,“《梁祝》不仅要‘减肥’,而且要‘整容’”。模仿学习是一种进步的手段,并非不能运用,但放弃文化内核的模仿则可能步入歧途。对于艺术形式来说,模仿终究是模仿,是一种外表形式的相似,而灵魂是无法模仿的。只有立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把握民族特色,积极创新探索,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赋予作品以灵魂。这样的作品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获得大众的喜爱。否则,借“民族化”的名气却缺乏民族文化的内涵,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必然要被市场所抛弃,在国际上处于尴尬的地位。因此,对于模仿学习,只是学习别人的长处,从而“为我所用”,最终目的还是要确立起自己的风格,如果没有坚持和创新,只会抄袭模仿,失去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这样的艺术作品终难以获得成功。

三、外来动漫对中华文化的重视

1998年,美国迪士尼出品的动漫电影《花木兰》在全球上映,获得了市场的一片喝彩,收获了优异的票房成绩。很多中国人在喜爱这部影片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动漫人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视而不见,而我们的文化元素却在西方人的手中大放异彩?可以说,该片带给许多文化人深深的反思和警醒。另外,影片中尽管讲述的是我国的传统故事,但其核心精神却是美国文化精神。因此,我们还应思考的是:怎样立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而有效借鉴和运用异族的文化资源?

2008年6月,美国再次推出一部中国文化动漫电影——《功夫熊猫》,再次引发了中国动漫界乃至文化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运用的震动和思考。该片有两个核心元素:一个是中国国宝熊猫。这是中国独有的世界珍稀物种。作为中国的国宝,它还是国际动物保护基金会的标志。另一个是中国国粹“功夫”。“功夫”,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标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一种重要媒介——很多西方人正是基于对功夫的热爱,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功夫电影对中国功夫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功不可没,很多西方人都是通过这类电影了解了中国功夫,很多功夫明星在西方社会也是家喻户晓。李小龙是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武打明星,对于中国功夫在西方社会的传播有着巨大的贡献。其后,有李连杰、成龙等功夫明星进军好莱坞,使得中国功夫在世界上广为人知。很多西方人由此迷恋上了中国功夫。《功夫熊猫》以“功夫”和“熊猫”这两个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为题材,光听片名就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文化韵味,而且凭借着“功夫”与“熊猫”的知名度,这个片名其实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关注,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迅速被公众所熟知。在情节演绎方面,中国文化精神也体现在了影片的各个细节中,营造出了浓郁的中国风情。这一点在影片的各个环节均有体现:首先,制作方梦工厂采用中国风来重新设计自己的Logo标识;其次,片中垂钓男孩的打扮完全是中国传统的侠客打扮:头戴斗笠,身穿短打装,手持少林棍,用蜻蜓点水的轻功,穿檐过户,跃上月牙;再次,画面背景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的意境。熊猫、功夫、书法、针灸、豆腐、桂林山水等中国元素在该片中更是俯拾皆是,将观众包围在一片浓郁的中国景象之中;最后,在对白上,对中国特有的元素都采用中文发音,等等。因此,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普遍没有文化疏离感,往往认为这是中国制作的动画片。但我们如果细品其文化特质,却有着鲜明的好莱坞英雄片的气质。实际上,该片的故事情节并不离奇神秘,就是一个老套的正义战胜邪恶,草根逆袭的武侠故事,与我们平常看的武侠小说并无二致,但其中体现的是美国的英雄文化——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它像很多好莱坞电影一样,善于赋予观众对人生、生命的思索与探寻。该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将一个虚幻的侠客故事演绎成富含人生哲理的耐人寻味的动漫,带给人以生命的感悟,滋生着触动人心的力量,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通过观看《功夫熊猫》,有助于更好地审视我们自身文化的价值,增强对东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经过制作方的别出心裁的立意设计,代表着西方文化的“美国梦”与中国文化糅合在一起,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对于拍摄这部影片的原因,《功夫熊猫》的导演约翰·斯蒂文森是这样介绍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尤其是少年的时候,成为一名“侠客”是我们最大的梦想。同时,我又十分热爱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功夫。因此,我就想要拍摄一部这样的作品。通过这部动画片表达我对中国的情感。该片的副导演马克·奥斯本更是一位“中国通”,他不但十分熟悉中国文化,还是中国功夫的热爱者。对该片的诞生和制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拍摄该片之前,剧组的制作队伍观看了许多香港功夫片,还有工作人员为了获得最好的功夫动作设计,竟然开始学习中国功夫。而片中那些华丽的中国古代建筑、山水风光,则是影片的美术总监花了8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的结果。由此可见,制片方对中国文化的钻研和关注之深切。由此亦可见,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吸引力。

《功夫熊猫》一面世就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全球观众的热捧,从而给制片方带来了丰厚的票房收入。数据显示,该片在北美公映后的第一周,票房成绩就达到了六千万美元,为好莱坞所有动画片之冠;在中国市场上,尽管遇到了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丝毫阻挡不了观众的观影热情,上映的首周票房成绩为3800万美元。由此可见我国观众对这只“洋熊猫”阿宝的喜爱。到当年底,该片全球总票房达到了6.32亿美元,占据了当年年度电影票房排行榜前三的位置。三年后,3D 版《功夫熊猫2》在中国市场上映,第一周的票房就超过了一个亿,上映10天接近4个亿,成为中国动漫市场上票房成绩最好的影片。就形式而言,该片是一部正宗的中式武侠电影; 但内容却又“非常美国”,是典型的美国英雄故事。故事以主角阿宝拯救凤凰城的冒险经历展开,历经波折,最终他了解了自己扑朔迷离的身世。影片中阿宝的经历,是他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他领悟了“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的人生命题。最终,他获得了人生的感悟,从而“静下心来”,用中国的太极拳式的功夫“以静制动”,打败了白孔雀沈王爷,阻止了他称霸中原的野心。从风格上看,第二部与第一部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更关注亲情,用许多笔墨描写了鸭爸爸与阿宝的父子情深;而后者则更注重励志,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该片的成功当然离不开精心的制作,例如,阿宝梦见父母的片段只有2分多钟,但为了保证画面的效果,制作团队特别采用手绘形式,十多位画师花了三个月时间,画了三千幅画,才完成了这个片段。由此可见国外动漫制作者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点同样值得我国动漫制作人反思和学习。精品总是在精雕细琢中形成的,很多时候国产动漫难出精品,也与制作过程中缺乏雕琢习惯和雕琢耐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直到影片的结尾,屏幕上出现了英文制作团队的名单,很多观众才惊呼“上当”,他们一直以为这是中国人制作的电影。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洋人”能制作出如此“中国化”的电影。最不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美国人来演绎世界上古老的国度——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运用得如此行云流水,如此炉火纯青,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还有心理上的震撼。1998年,《花木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就引起了许多人的警惕;这次的《功夫熊猫》带给国人的除了震撼,更多的应是文化产业上的刺痛。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被别人娴熟地运用,而反观我们自身,也曾用过类似的文化元素,比如中国制作的以熊猫为主角的动漫电影《熊猫晶晶》,但此熊猫和彼熊猫,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我们自身的文化元素,自己运用起来却难以形成良好的运用效果,这着实是一个需要深思和反思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国产动漫要想走出困境,回归民族传统文化是根本之道,需要重塑文化自信,更需要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切实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深刻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作为无尽的、宝贵的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和运用它们。在运用这些文化资源时,要植入历史和思想内涵,从而获得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依据当下的大众文化特征,实现两者的深度结合,创作出既能吸引观众又具有东方文化意蕴和深邃的精神内涵的动漫作品,赋予作品以生命力。

有学者指出,《功夫熊猫》之所以能够受到全球观众的追捧,暴露出中国电影产业的根本问题,即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文化视野的狭窄和创造力的匮乏。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缺乏文化竞争力的事实,原因是对文化资源不够重视,尤其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普遍处于无保护状态,开发意识不足,转化运用能力薄弱。

四、国产动漫应重视民间文学传统

有人认为,制作技术对提高动漫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动漫艺术应更关注技术。对于这个说法,笔者持保留态度,理由是尽管制作技术水平对动漫作品影响较大,但只属于作品的形式,文化底蕴才是一部动漫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如果一味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就像一个穿着华丽外衣的心灵丑陋的人,怎么美也美不到哪里去。对于动漫艺术来说,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形式终归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好的内容,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形成有内涵的动漫作品——内涵更多是靠内容来形成和充实的。无论怎样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也无法弥补内容的先天不足。在这方面,《魔比斯环》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对此,中央电视台动画技术师王均说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动漫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好的故事,使得作品失去民族的文化底蕴。制作技术是一个成本的问题,可以通过资金投入而解决。因此,制作技术根本不是问题。”例如《魔比斯环》这部影片,在制作技术上可谓代表着国产动漫技术的最高水平,画面制作十分精良。可惜的是,题材和内容以及表现手法完全西化,使得观众“水土不服”。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美国动画家哈拉斯也评价道:中国的动漫作品要有中国风格,如果一味模仿美国,那就不用拍动画片了。众多影评人都认为,中国动漫失败的关键因素是缺乏优秀的剧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副院长石民勇教授指出:“我国动漫全面落后于美日等动漫大国。首先就体现在缺失好的故事,即没有好剧本,成人一看就感觉胡编滥造,其既没有民族特色,也没有让人赞同的价值观,最终导致儿童与成人都不愿看。”这些评价都指出了国产动漫面临的根本问题:缺少好的内容和艺术性,而非制作技术水平不高。因此,回归内容才是国产动漫走出危机的关键。北京辉煌动画公司的袁志刚说: “动画是内容为王的。”如果有精彩的内容,就更容易占据市场份额,与国外动漫展开竞争。近年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为这些观点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佐证。这些以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讲述的是广为人知的中国故事,塑造的是深具东方魅力的人物形象,一走上银幕,就取得了巨大的关注效应,豆瓣评分高达9.4分。而究其成功的原因,民间故事的影响力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白蛇传》还是《哪吒闹海》,都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已经给影片做了广泛的广告宣传。而在影片演绎中,如果能够让故事情节契合观众的心理预期,那产生心理共鸣几乎是必然的。因为共鸣的种子,早在民间故事的传播过程当中就已经种好了。所以,选择民间故事尤其是经典民间故事作为动漫剧本,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形成借势效应——借经典故事的经久传播之势,深入人心之势。

剧本乃“一剧之本”,在一部动漫作品中居于纲领性的地位,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质量,从而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具有较高的思想内涵,能够吸引观众的作品才是优秀的动漫作品。因此,动漫剧本创作是动漫制作的一项最根本、最基础的工作。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指出: 剧本决定着一部影片的命运。对于导演来说,要创作一部成功的电影,第一步就是要能够找到一个好剧本。所谓好剧本,要具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梦幻般的想象场景。剧本创作既有原创,也有改编。后一种方式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也是动漫作品的主要来源。从数量上看,改编自民间文学和文学经典名著的数量最多。这两类改编造就了众多成功的动漫作品。

立足本土文化,这是动漫编剧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动漫创作者要树立文化自信,不跟风国外动漫创作,形成自己的文化坚守。从自己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深入挖掘其中的民族精神,反映本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展现民族性格,从而赋予作品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底蕴。对于文化艺术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际性与民族性密不可分。加拿大动画教育家 Robin King教授说过: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以及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能够为动漫产业创作提供丰富的营养,因此,“中国动漫产业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诉说中国自己的动漫故事”,无须照搬日美的形式。

中国动画应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和利用,我们在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本身就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民间文学方面,也有着非常丰厚且优质的储备。关注自身的民间文学传统,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动漫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与国外动漫展开竞争。对于中国动漫产业来说,自身坐拥无数的珍贵文化资源,犹如一座巨大的文化矿山,其中包括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数不尽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从1984年开始开展了大规模的民间文学资料采集工作,经过众多学者的搜集整理,编成了三套民间文学集,并于1990年出版发行,其中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共包括183万篇在我国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中国谚语集成》,共有784万条民间谚语;《中国歌谣集成》,共320万首全国各地流传的民间歌谣。之后,这“三套集成”的内容还在不断补充,到2004年才完工。相比1990年初版时,各项数据都有了很大的增加。此外,还有各地地方民间故事集成,如《四川省故事集成》就收集了民间故事16万余篇。这项工作共历时20年,发掘出大量沉睡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建设工作。而诸如此类的民间故事读本,完全可以成为动漫创作的素材依托。动漫制作人也不妨有意识地将这些丰厚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创作源泉。这对于中国动漫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中国特色应该会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国产动漫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要站在产业全局的高度,以本土文化资源为核心,依托民间文学等故事资源,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在具体措施上,首先,要重视熟悉民间文化人才的吸收和使用,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剧本的创作或改编;其次,在制作上注重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中国动漫的独特个性,并以此作为对外竞争和文化输出的利器;最后,注重品牌打造,通过加大产品宣传推广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知名度,逐渐打造起具有中国风格的动漫产业品牌,增强产业的竞争力,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国产动漫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走出一条“资源—产品—品牌”的战略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功夫动漫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功夫猪
锋绘动漫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开口笑
锋绘动漫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