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兼备 巧思妙造

2020-11-16 01:49韩建红
东方收藏 2020年9期
关键词:季初笔筒宜兴

韩建红

在传统“以农立国”的中国社会,“耕读传家”曾是代代中国人、中国文人的生活理想和最理想的家庭生活方式。耕田有粮可食,读书可知诗书、达礼义,修养身心,涵养品德。一旦精神生活有所追求,读书之人自然少不了书房。书房陈设之雅玩,既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悦神之用。且书桌上的笔筒,不可或缺。当读书写字稍有疲倦之时,目之所视眼前物,若能令人清神得趣,放松身心而激发灵感,则器非得工美兼备、巧思妙造不可。而活跃于清雍正、乾隆时期的宜兴紫砂名师杨季初,不仅工治壶,更擅长制作彩泥堆绘笔筒文具。

杨季初创始的紫砂色泥堆绘工艺,为陶艺美术增添专门技法,故其有“一代泥绘大师”之誉。他有深厚的文化涵养,深谙绘事六法,兼擅雕塑。其作品取法高古美学意韵,合乎时代精神风貌,一般陶人难望其项背。而彩泥堆绘,是以不同的色泥为墨,以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为基础,运用刀、笔在有一定湿度的坯体上进行点画,依靠泥的厚薄与不同色泥的表现效果,来展现中国传统笔墨的韵味和意境。而彩泥堆绘多见于笔筒、瓶、盆等文房用具、雅玩陈设,且在紫砂壶上的彩泥堆绘较少,在笔筒上运用最多。

●  博物馆珍藏的杨季初制紫砂笔筒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曰:“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这多是夸赞紫砂壶的句子。但用在杨季初制作的彩泥堆绘笔筒上,细品竟也十分贴切。清代唐仲冕《重刊荆溪县志》(清光绪刻本)卷四载:“杨季初,菱花壶甚工,与陈汉文同时。”说明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宜兴紫砂名工。紫砂器中笔筒属文房用品,在明清时期,地位要远高于其他紫砂器具。而目前笔者所知,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以及东莞市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紫砂器中,均有杨季初所制的笔筒珍品。

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一件是清雍正宜兴窑紫砂描金堆绘打枣图大笔筒(图1),高16.5、口径19、底径18.5厘米。这件杨季初所制的笔筒,口底相若,宽圈足。黄色砂泥。口沿髹黑漆描金彩回纹边饰,底髹黑漆。附描金红漆座,云头形三足。外壁描金堆绘打枣图。枝叶繁茂的枣树枝干粗壮,硕果累累,枣子已经鲜红熟透。一持长竿的老翁正哄着小孙孙打枣玩耍。老翁着深色衣衫,与小童的粉衫对比鲜明。小童的表情顽皮可爱,老翁深受感染。远景为坡地、树木,使画面具有辽阔感。紫砂胎上的髹漆描金装饰在清雍正时期做得最好。此笔筒的口沿使用黑漆描金修饰,底部用黑漆包罩,正如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所称赞:“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

另一件清代宜兴窑“杨季初”款紫砂彩绘山水人物图笔筒(图2),高15、口径15.3、底径14.5厘米,相较前者略小。

而南京博物院珍藏的清杨季初雪江待渡图笔海(图3),通高15.2、口径18厘米。按百度解释,笔海是插笔的器具。直径19厘米以下的叫笔筒,达到20厘米的称笔海。所以根据尺寸,笔者认为这是一件笔筒。其泥色深褐,腹部以白泥绘雪景:江畔柳枝枯黄,茅亭雪装,一老人持伞停立岸边,挽腿束衣,似正待渡江。江中一叶小舟迎面划来,船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对岸山、树、茅屋全被白雪笼罩,一片银白。笔筒运用泥绘与浅雕工艺作装饰,将文人画的意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底钤篆书阳文“杨季初”方印。

这是东莞市博物馆珍藏的一件清宜兴紫砂山水笔筒(图4)。该器物口径17.5、底径17、高15.5厘米。胎体厚重。其造型规整,呈色古朴典雅。平唇,直筒腹,玉璧底。以灰褐色紫砂土作胎,并以彩笔作画与陶泥堆雕结合作山水画,画意幽深,富有立体感。底有“杨季初”三字凸篆方印款。

而苏州市博物馆则珍藏了一件清杨季初紫砂仿皮雕山水笔筒(图5)。此笔筒利用不同配比的紫泥,经过堆贴花的装饰手法堆塑出山水人物,再于氧化焰中烧成,使其既具有山水绘画的效果,又有仿皮雕的浅浮雕感觉,是当时宜兴紫砂器装饰中的一个新品种。此器物底部有方形阳文篆书“杨季初”三字印款。

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清杨季初山水紫砂笔筒。该笔筒为土色,堆贴远山,近处有树木、茅亭、牛羊及牧童吹笛放牧等。杨季初运用中国画“树远则淡近则浓”的道理,用浅色砂泥表现远树,以深色砂泥刻画近树,给人以远近分明、层次清楚的效果。

●  书籍著录的杨季初制紫砂笔筒

这件直径15.3厘米的清乾隆杨季初作宜兴紫泥彩绘山水人物图笔筒(图6),著录于台北出版社陈克立《阳羡砂器精品图谱》。该笔筒为20世纪初重要宜兴砂器藏家陈克立旧藏。在《阳羡砂器精品图谱》的序中,陈克立自述由于受到其叔岳、清末著名外交官及收藏家龚心钊(1870—1949)之启发而好宜兴砂器,并在战后透过荣宝斋收集大量宜兴精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件清代宜兴窑紫砂彩绘山水人物图筆筒,印“杨季初”款,同以紫泥为地,风格及构图与该笔筒非常相近,且该笔筒上印“杨季初”方款。

这件直径17.8、高15.5厘米的清乾隆杨季初制紫砂泥绘唐人诗意笔筒(图7),则著录于香港嘉木堂出版《翦淞阁文房清供》。其器身以宜兴本山绿泥为体,敷以嫩黄泥为表,泥绘并浮雕色泥于外壁,口沿略成泥鳅背。画意用唐代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为题;底部为璧式足,器底钤印杨季初篆书款。

此器为描绘春夏之景,构图采取鸟瞰式取景,远山起伏,层峦叠嶂;近景用小斧皴兼以苔点,描绘出春山嶙峋的质感;前有嘉树三株,参差有姿,深浅浮雕,用厚重段泥作树干以强调其层次感;树石之后有茅亭,亭中伫立高髻仕女,凭栏俯首低眺,亭后树影幢幢。画面中的女子姿态轻盈曼妙,一袭浅绯衣及白练裙有如桃花般盛开,则有夏景之恬静,画意故有所思,亦有所感,一派宁静清寂意趣。深浅堆泥极具层次感,似凸出于绢素之上。

著录于香港艺术博物馆出版的《宜兴陶艺》的清乾隆杨季初制彩泥绘山水渔舟通景笔筒(图8),高15.3、宽15.5厘米。该笔筒用料考究、画工精湛,可谓是色堆泥绘作品中之传世佳作。其器身以宜兴本山绿泥为体,施以嫩黄泥为表,彩色泥绘并堆砌于外壁。玉璧式圈足,器底钤印“杨季初”篆书阳文款,印文为精细的元朱文。画意以山村幽居为题,立意闲逸悠远,颇有四王之神采,观之赏心悦目。构图上以传统的“三远”为法,远山近树,苍翠重重,山溪潺潺。远处缓坡渐叠,近处嘉木葱郁。田间茅舍,林径蜿蜒,意境高妙,远处一叶扁舟在水中任意漂流,一派宁静清寂意趣。

彩泥堆绘是用各色泥浆绘于坯体,并有一定厚度,类似印章薄意雕刻效果的一种装饰手法。在技术上有较大的操作难度,泥绘装饰源于旧时的漆器堆雕工艺方法,在已成型完工的而且保持一定湿度的坯体上用本色泥堆画,局部、细部用专制工具精雕细琢,使之质感强,有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烧成后的泥绘作品,色泽稳定,历久弥新。如坯体干湿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绘图案易脱落,故传世精品较少,乃紫砂装饰工艺中的上乘技法,一般为进呈宫廷御用之器。该笔筒巧妙地利用泥不同的质感,如薄皴擦描绘石头纹路,用厚重的紫泥表现老树树干的质感,可谓把这种彩绘堆泥的技法发挥到淋漓尽致,当是杨季初入贡内廷御用的作品。

而著录于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荆溪紫砂器》的清中期杨季初泥绘牧牛图笔筒(图9),高16、直径16.7厘米。此杨氏牧牛图笔筒口底相若,口部略宽大,呈筒状,浅黄色砂胎,肌理细致,包浆温润,造型端庄古雅。筒外壁以粉红、赭、褐等色泥绘制通景《牧牛图》,所绘景致静雅生动,反映出清中期文人阶层的审美风气。杨氏写此牛,以泥代墨运以淡、浓、焦、渍染、溢染之法出之,水牛的质感、动感跃然纸上;牛角及牧童衣纹线条,笔法古拙,极具力度感;二牧童一俯牛背之上一牵牛之缰绳,相与攀谈;垂柳数枝,摇曳随风,笔力遒劲老辣,写出江南一片春色。

这件清乾隆杨季初制色泥堆绘段泥山石花卉纹笔筒(图10),高14厘米。著录于台湾出版的《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笔筒器身以段泥为体,敷以嫩黄泥为表,色泥堆绘外壁。画意以山石花卉为题,立意清新秀逸。构图采取近景描绘,取湖石一座,丛卉盛开,灿若文锦。虽是篱边野景,却饶太平盛世之气象。湖石剔透玲珑、质感逼真,花瓣勾勒精工、开合有致,叶子参差有姿、自然生动,花心间以红泥点饰,具层次感,望似凸于绢素之上,是杨季初心意相得的代表作品之一。

●  市场拍卖的杨季初制紫砂笔筒精品

杨季初的泥绘技艺卓越,巧用堆、塑、抹、捺、染,以泥造境,以境传神。由于杨季初过人的艺术涵养与高超技艺,因此其所制紫砂笔筒能够在艺术市场拍卖中屡屡创出“天价”,并成为藏家追捧的“香饽饽”。

清杨季初制《月下独酌图》紫砂笔筒(图11),口径17.8、底径17.8、高14.3、深13.1厘米。2013年北京保利586.5万元成交拍品。笔筒器身以宜兴掺砂团泥捏造,五色星砂点点,犹如古雅绢画。外壁以彩色泥浆堆绘《月下独酌图》,良工采用“戈”字形构图,一棵虬曲老松,贯穿全幅;诗仙李白醉态可掬,斜倚树侧,诗眼迷蒙地举杯邀月,穿过右上方的松枝,隐约可见夜云之间,明月如钩。白色酒杯与新月,遥相呼应,正是李白诗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三个主角。

杨季初泥绘技艺卓越,巧用堆、塑、抹、捺、染,以泥造境,以境传神。他设色典雅,且善于掌握主题质感,以粗砂揉入泥浆,堆塑斑驳的松干与皴裂的山石;以细砂入泥,摹写柔软衣物的编织感;以淡黄脂泥,描绘人物皮肤的平滑感;以淡薄墨泥,晕染出云淡风轻的夜云……。凡此种种,展现出杨季初过人的艺术涵养与高超技艺。此笔筒直腹圆形,口底相若,璧式足,足心钤印“杨季初”阳文篆书款,精严隽雅。

清乾隆杨季初制泥绘二甲传胪笔筒(图12),直径15.2、高15.5厘米。2019年北京保利345万元成交拍品。此笔筒以泥浆堆绘两只蟹盘踞于溪涧间,沿岸芦苇丛生,流水沥沥,画意恬静而盎然。螃蟹的堆砌细致写实,富有生气,充满文人意趣,令人联想起明代画家徐渭常绘的秋蟹图。螃蟹有甲壳,芦苇谐音“胪”,故两只螃蟹加上芦苇,有“二甲传胪”之寓意。《明史·选举志》记:“会试第一位会元,二甲第一为传胪”。二甲传胪亦即是祝愿对方在科举考试内金榜题名,螃蟹与芦苇遂成为中国艺术中受人喜爱的吉祥纹饰。杨季初作笔筒多堆绘山水人物图,本笔筒上的纹饰在同类器中极为少见,且风格写意简朴,巧妙表现出文人画神韵,实属珍罕难得。

清乾隆杨季初制段泥堆彩泥绘《赏荷观景图》笔筒(图13),高15.5、直径18.2厘米。2015年北京保利310.5万元成交拍品。笔筒采用堆泥制法,外敷嫩黃泥为表,彩色泥绘并堆砌于外壁。笔筒直口直壁,呈玉璧式底,器底钤印“杨季初”篆书阳文款。所绘纹饰以赏荷观景为题,立意秀逸闲适,悠然自得,观之赏心悦目,不由使人清新怡然。构图选取远近不同之场景,隔以江水,远山近树,苍翠重重。缓坡渐叠,嘉木葱郁,近处茅舍一间,内有一人坐于榻上观荷,远处有人支一叶扁舟在水中缓缓行进,意境高妙。山石、树木、荷花等配色和谐,远景近景选用不同手法表现,逼真自然,各类树木选用不同色泥,表现不同的植物。荷花花苞以及凫水小鸭的细节亦表现入微,由此可见制作之精细。笔筒用料考究、意趣隽永、画工精湛,深浅堆泥极具层次感,似凸出于绢素之上,可谓是色堆泥绘作品中之传世佳作。

清乾隆杨季初制色泥堆绘山水人物纹笔筒(图14),高13.6厘米。2013年中国嘉德184万元成交拍品。紫砂笔筒玉璧式圈足,器底足心有“杨季初”篆书阳文款,精严隽雅。器身以宜兴本山绿泥为体,敷以嫩黄泥为表,彩色泥绘并兼浅浮雕于外壁,泥料纯净,设色淡雅,如古雅绢画。画意以“秋林晚翠图”为题,采倪云林一河两岸式构图,疏林远岸,远山峰峦叠翠,直至天际,近景屋宇错落,嘉木葱郁,秋霞夕照,渔舟唱晚,山石坡阤以干笔作折带皴,复以焦墨点苔。画中气氛宁静清寂,一派疏简平淡意趣,意境高妙,观之赏心悦目。此作用料考究,画工精湛,高雅隽永,为杨季初泥绘浮雕作品中之传世佳作。

清乾隆杨季初制紫砂堆泥绘《秋林图》笔筒(图15),高16厘米。2016年北京匡时124.2万元成交拍品。此件紫砂彩绘山水笔筒,直筒形,在段泥胎体身筒上,以彩色泥绘及堆泥技法装饰,玉璧式圈足,笔筒底部中间钤印“杨季初”篆书细朱文阳文款。笔筒以“山林秋色图”装饰,围绕笔筒一圈,疏密相结合,大面积的留白,深浅堆泥极具层次感,似凸出于绢素之上,令观者感悟远处天水一色之清雅之境。其综合运用浅浮技法雕作山石及山洞,形态各异的树木枝干,错落有致地以近景示意眼前。凹凸的树木山石,层次感明显,树木枝桠栩栩如生,以写意式手法在形似中营造出秋叶片片。尤其是远处及高处的枝桠,叶片稀疏,近处的枝叶尚为葱茏。这样的布局,于平面中给人以纵深悠远的意境。看似不经意为之的山石山洞,宛若通向桃花源,引人进入一个虚淡空灵之境。

清乾隆杨季初制泥绘山水人物笔筒(图16),高12.75厘米。2017年上海匡时92万元成交拍品。器身以宜兴本山绿泥为体,敷以嫩黄泥为表,彩色泥绘并堆砌于外壁。玉璧式圈足,器底钤印“杨季初”篆书阳文款。画面以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意为题,表现风雨夜归的瞬间,观之气韵生动。构图采取远景描绘,远山近树,疏落野逸的山村,茅舍期间,荒林掩映,一村夫雨夜归途,顶着风雨潇潇,步履维艰的景象,立意高妙,一派宁静清寂。

纵观以上杨季初制笔筒,皆可见他设色典雅,且善于掌握主题质感;以粗砂揉入泥浆,堆塑斑驳的松干与皴裂的山石;以细砂入泥,摹写柔软衣物的编织感;以淡黄脂泥,描绘人物皮肤的平滑感;以淡薄墨泥,晕染出云淡风轻的夜云……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季初笔筒宜兴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鼠来宝”笔筒
重阳感怀
第二届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陶瓷艺术展开幕
邹蕴芳
无敌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