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动态新闻怎么写出彩?
——以《桥梁建设报》为例

2020-11-17 11:51王一凡
新闻前哨 2020年9期
关键词:采访者合龙导语

◎王一凡

“动态新闻”,属于新闻题材中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消息体裁。

本文结合《桥梁建设报》的相关实例,以消息的独特性、针对性、故事性三大要素,谈谈工程类动态消息怎么写出彩?

一、“现场”赋予消息“独特性”:每一个时刻、动作都要真听真看

媒体圈有句老话:新闻是“抢”出来。 让新闻抢眼,就是读后让人眼前一亮, 尤其对于消息这种要求字数有限的体裁, 如何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输出尽可能丰富和独特的内容,让报道从文字中“走出来”“立起来”,这些非常考验记者的基本功。

所谓“抢眼”的新闻,其实是它的内容和价值打动受众,即新闻价值亮眼。 “标题党”式的“抢眼”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1]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分众化趋势越来越强,读者不出门也能“走遍”世界,但记者必须始终在现场。抓取鲜活事实,突出新闻价值,而非虚假和割裂地报道事实,以此增加消息文本的吸引力和独特性……这些都需要立足现场、真听真看,这不仅是消息写作的第一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求。

以导语为例,对于工程类的动态消息,新闻版面上常常会出现公式化的消息导语。

——“随着某物体缓缓落下,X 月X 日, 某工程迎来又一重大节点。 ”

……

缓缓落下的物体有何作用?几小时的奋战如何艰苦?时间具体到分秒用意何在?这些细节在文中有展现和呼应吗?

因此,“我在现场”成为新闻记者的职责,这是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对事实把握的起点,是新闻时效的保证,更是原创的依据。

2019 年5 月17 日,桥梁建设报一版头条《武汉青山长江大桥零误差合龙》一文,导语这样写道:“焊接全部完成,青山长江大桥马上就要合龙了! 凌晨6 时多, 江面雾气氤氲,湿润的空气中带着些许凉意,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负责主桥钢梁焊接的牛师傅满头大汗地从桥上走下来, 回头再看一眼即将合龙的大桥,心里格外亮堂。 ”

区别于过去公式化的导语, 这篇消息的开头富有画面感。美中不足的是,导语的篇幅有些长,没能直接点题,不过作者在第二段跟上了:5 月16 日 10 时 16 分, 青山长江大桥宣布主桥合龙,至此,大桥全线贯通。”弥补了消息五要素上的不足。

不止是导语,在工程类动态新闻中,记者或通讯员始终应该立足现场,捕捉有冲击力、有故事性的细节,深入采访,对新闻事实有真切了解,这样才能拉近工程与读者的距离,让数字形象化,让文字通俗化。

二、人物赋予消息“针对性”:看到“人”,也要看到“对的人”

新闻写作要“见人”。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消息写作也是在“讲故事”。 既然是讲故事,必然会涉及到人,但还要看到“对的人”。

工程类动态消息不乏人物出现,项目经理、总工程师等角色常常串联起一篇消息的主干内容。 但他们对于一篇消息稿来说,却不一定是“对的人”。

原因在于,采访缺乏“针对性”。

从传播学上说,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

这当中有几个关键词 “认识”“观点”“亲自观察”“分析判断”,足以说明,采访是要动脑筋的,是需要采访者拥有敏感意识和主题意识的,没有结合实际,没有深入现场、群众和新闻发生地的采访,很难具备真实性、思想性和针对性。

一项建筑工程,从大的专业领域上说,是由设计、施工、监理、管养等多方共同协作完成;从细分领域上看,仅施工上就涵盖了工程技术、项目管理、质量、安全、环保、调度、协力队伍等多个专业岗位。

记者或通讯员在采写工程动态新闻上, 应该结合稿件的主题,不仅要扩大采访面,更要切中被采访者自身形成的信息团的实质,形成采访针对性。 比如,总工程师是一个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把关人”,对施工组织、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均要把控,他可以从大方向上为采访者提供信息团,采访者要做的是把这个信息谜团逐步分解。

很多时候,工程建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一般都会经历管理方-组织方-操作方三层的过渡。 那么在采访上 ,不仅要注重个体与群体特征的“同频”,还要让具体人物拥有典型性、针对性。比如,如何让总工程师和质量部、协力队伍区别开来,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甚至“互相替代”的情况出现,这就考验采访者对于稿件主题的把握。

此外,每一项工程动态,都有它的“侧重点”,可以是技术上的特点,可以是环境的特点,也可以是宣传点。 这些都要落实到具体人物上,对人物的采访要和报道主题有关,且采访对象是有资格回答的,也就是所谓的“对的人”。

三、对话赋予消息“故事性”:有对话,也要真的“对话”

相对于通讯和系列报道来说, 消息的文字量和篇幅较小。 但是,这并不能限定消息的信息量和新闻价值。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规划好信息量的输出呢?

对话即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形式。

消息里的“对话”既可以是当事人与记者的对话,可以是当事人的“引述”,也可以是人物之间的对话。

这样的“对话”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在一大段客观内容的密集叙述之后,给读者“松一口气”,让稿件张弛有度。

2019 年7 月19 日,桥梁建设报一版头条《帕德玛大桥桩基施工全部完成》一文中,引用的现场作业队队长周光桥的话。

——“打桩作业看起来简单, 就是一个锤子往下砸,但要把这样的‘巨无霸’钢桩打到河床内100 多米深,还是很不容易的。 ”

——“就算准备如此充分,在打桩的过程中他们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打桩打到100 米左右的时候就打不动了,一锤只能打下去1 毫米, 这样一根钢桩往往需要捶打两万多下才能插打到位,对锤子的伤害极大。 ”

——“最开始, 锤子坏了我们要等德国的专家过来修,后来我们自己学会‘诊病把脉’了,保养、换零件都没有问题。 有一次我们给液压锤做保养只用了11 天,比原厂专家还要快。 ”

这三段话源自一个现场作业工人的视角, 既拓展了采访面,又用朴实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述了打桩作业的不易,文字口语化、表达接地气。

在消息稿中,“对话”应该是真正的“交流”,是记者观察采访而撰写出来的文本, 而不只是引号间的文字, 也不是“单口相声”。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 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

建筑工程是无声的、静止的,但记者的眼睛应该是敏锐而鲜活的,通过观察现场、深度采访,以典型故事和人物,赋予工程生命和情怀,这并不是改变事实真相,而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认知,也是记者对于社会、新闻事实的思考,更是新闻人的担当和责任。

注释:

[1]喻季欣:《中国新闻奖青睐什么样的消息——以近年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获奖作品为例》,《新闻与写作》2017 年第 4 期

猜你喜欢
采访者合龙导语
世界最高全飘浮伶仃洋大桥成功合龙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探析
导语
多跨连续梁桥合龙方案研究
武汉第八座长江大桥主跨合龙
西尔莎·罗南:爱尔兰精灵初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