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如何防范“低级红”“高级黑”

2020-11-17 11:51◎龚
新闻前哨 2020年9期
关键词:脚力脑力舆情

◎龚 雪

一、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的表现形式

纵观近年来,媒体报道失当引发的“低级红”“高级黑”舆情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时度效把握失当,舆情发生正负反转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多家媒体报道了“老人捐款”事件:例如,重庆一位87 岁的老人捐出了她的毕生积蓄20 万元; 双目失明老人, 给武汉捐 1000 元; 月工资不足2000 元、家徒四壁的环卫老大爷,捐出5 年积蓄;还有老人捐钱之后,卡里只剩下10 元块的。

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爱心捐款,本是正面宣传案例。但是生活拮据的老人,捐出毕生积蓄、或是捐赠以后自己生活更加窘迫,违背当下社会新风尚。 不少网友在微博、自媒体上发声,“老人们也是弱势群体”“我们国家, 不需要这些弱势群体和底层人物的牺牲”“请不要再收老人的钱了” 从宣传正面捐款典型,到呼吁不要接收贫困老人捐赠,舆情发生了正负反转。

2.逆向解读,更加关注常情常理

有些报道,内容上没有问题,表面看导向也很正面,却依然引发了负面舆情。

90 后女护士剃发明志,医护人员集体剪短发、剃光头。在疫情期间,这样的报道不少。进入感染区之前,医护人员要穿隔离衣、防护服,戴护目镜、口罩、手套,光穿防护装备就要耗去近半个小时。 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负担,把避免感染放在第一位,因此有医护人员剪短头发。 但媒体报道之后,网友关注的不是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而是“剃光头”的不人性。

还有媒体报道,在高速封路、交通切断后,医院召回医护人员,女护士一手抱着不到一岁的孩子,一手拖着行李箱,徒步80 公里赶回医院工作。 初看女护士和行为的确让人感动,但读者、网友也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这么远要徒步? 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如果没有交通工具,不能及时返回,是不是就不合格?

3.内容虚假、拼接,违背事实

有些报道,比如内容虚假、拼接、错误等等,这时候即使“导向”正确,读者也不会买账。 比如一张“雪中绘制中国加油”和图片新闻,事件发生在山东寿光,却被安到了武汉头上。 再比如,一位患者去世前留下遗言:“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某媒体将其做了裁剪,去掉了“我老婆呢?”。这些案例均引起关注、引发误解,遭到读者“攻击”。

二、“低级红”“高级黑”产生的原因

1. 正面报道让采编人员产生麻痹心理

新闻中出现“低级红、高级黑”,一般出现在正面宣传报道中,由于正面报道一般没有被监督、被批评的一方,很多采编人员就会放松警惕。究其原因,要么是采访者采访不深入,断章取义,主观表达过多;要么是被采访者有意拔高放大,哗众取宠,使得新闻报道失去真实性;要么是审稿过程有疏漏,未把常识性错误纠正出来或者犯了技术性错误;要么是发稿后,其他传播平台为吸引眼球,故意修改标题,导致网民误读等等。

2. 复杂多元的公众心态造成逆反心理

在新闻实践中,不少正面报道产生负面效应,正是因为采编人员未能充分了解公众、网民的心态,未能严格把关造成的。 对典型人物、典型群体的正面报道,更加要注意当前公众的多元复杂心态, 应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报道的对象、内容和细节。

3.传播新格局为质疑声音带来便利

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地位被打破,“人人都有麦克风” 让舆论渐渐变成了平等对话结构, 从单纯的“你说我听”转变成“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新传播局面。

全媒体传播格局对新闻产品的要求更加严苛,一个词、一句话表述不当,一张图片有瑕疵,都会激发读者的传播兴趣。 对于发现的错误,读者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向媒体反映,而是通过自己的微信、微博等渠道传播,更有一些意见领袖希望通过质疑权威,获得流量、点击率、关注度。 因此,在主流媒体出现错误时,自媒体“群起而攻之”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时候,如果还固守传统媒体时代的舆情思维,不预判、不研判、不揣摩受众心理,就很容易出问题。

三、“低级红”“高级黑”的防范治理策略

如何才能有效防止媒体报道中出现 “低级红”“高级黑”? 这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都应重视并思考的问题。 2018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用脚力去探索、用眼力去发现、用脑力去思考、用笔力去表达,可以有效防范并杜绝“低级红、高级黑。 ”

1.锤炼脚力和眼力,才能实现对新闻的辨别力

“涉浅水者见虾,颇深者察鱼鳖,尤甚者观蛟龙。 ”无数的新闻实践印证这样一个规律,记者要真正走到新闻现场,不断锤炼脚力, 真正深入火热生活, 真正与采访对象面对面,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深入采访获得一手信息后,再来成稿,并打磨细节,真正做到“脚下有泥,脑中有料,脚底板下出文章。 ”

透过现象看本质、廓清迷雾辨是非,记者既要有敏于发现的眼睛,又要有深刻洞察的头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辨是非、分真假、断美丑。特别要善于分辨“政治正确”外衣下各种事实信息的真伪虚实, 不给任何虚假有害信息提供传播空间。

2.锤炼“脑力”,把握好主流价值,才更有引导力

新闻观的核心是价值观,只有锤炼“脑力”,把握好主流价值观,所作的报道才能不断与正能量互动,更有温度、更有引导力。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时刻坚守正确的政治导向,要跳出新闻本身看整个事件发生的大背景,科学分析研判事件的发展方向, 全面评估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要善于思考,让脑子动起来、活起来,坚持勤学习、多思考,科学分析问题,弄清问题本质,把各种因素想得全、想得宽、想得透、想得深,知行合一,真正做到学思践悟。

3.只有锤炼笔力,尊重受众的接受习惯,才能提升传播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下,新闻报道还应增加读者思维,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文字运用,都要符合互联网时代受众习惯, 为受众提供准确、 鲜活的新闻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增加阅读快感,尊重读者的接受习惯,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才能提升传播力。

结语

作为记者,要不断提高政治意识、把关意识,保持高度警惕,不断规范报道行为,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类舆情风险,特别是要避免让舆情风险转化为政治风险,把好关、守好阵地,让“低级红”“高级黑”销声匿迹、无所遁形。

猜你喜欢
脚力脑力舆情
地市党报金融报道“专”“活”兼具的优化路径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脑力百分百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舆情
舆情
脑力Bigbang
脑力Bigbang
舆情
脑力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