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之“非”及其建构

2020-11-17 11:51李怡萱
新闻前哨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闻业真实性虚构

◎李怡萱

时下的热潮文体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是非虚构小说(non fiction)和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融合而成的产物。 20 世纪 80 年代非虚构写作传入中国,自2010《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后蓬勃发展。“非虚构”写作之“非”何为,学者张文东提供了两个界定标准:一是“不是”虚构,将真实发生的事实作为写作材料;二是“反”虚构的,作者应该如实叙述事实或复制现场,不对内容进行扭曲和加工。[1]

我国的非虚构写作在发展与实践过程中演绎出文学面向与新闻面向,其演进轨迹与新闻领域有着丝丝联系,呈现形态有如报告文学、特稿、调查新闻等。 在新闻业面临转型与危机的新媒体时代, 非虚构写作的新闻面向不仅是一种新的新闻文体,也为新闻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探讨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及其中“非”的建构。

一、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兴起

(一)我国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兴起

自1980 年代非虚构写作传入中国起, 其写作内容主要集中于报告文学、纪实性散文、传记文学等文学体裁,通讯、特写、深度报道等新闻文体类型,及电视调查报道、纪录片和纪实广播报道等视听纪实叙事类型。

在这之中,伴随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不断改革,商业化媒体的出现, 突出新闻公共性价值的专业主义理念开始成为新闻领域的话语范式与理念基础。“特稿”模式逐渐成型,诸如以《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为代表的突出贴近性与平民性的“大特写”文体,以《南方周末》的“南周体”为代表的深度报道等。2003 年-2009 年间更是堪称“特稿”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举重冠军之死》、《悲情航班MU5210》等优秀特稿作品。[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社交媒体与自媒体浪潮兴起、传统新闻业遭到经济冲击等,共同打破了传统新闻业定义现实的话语权, 新闻业专业主义的公共性追求日渐暗淡。 在这种语境下,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逐渐兴起,曾在传统媒体时代占有一席之地的新闻特稿, 在新媒体时代以非虚构的理念得以焕发与超越,实现了一种向外突破。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发展与时代语境无疑是契合的。

从主题与环境而言, 非虚构写作的广泛主题与其中的公共性关照,得益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土壤。联系所处场域的政治性语境, 新闻业借助非虚构的写作实践把关注的目光从宏大主题下移至社会生活中的日常性维度, 国家和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被巧妙处理为这种文学化新闻叙事的一个间接背景。[3]

从叙事与呈现而言, 非虚构写作迎合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端的“非理性”叙事特点,其“故事性”特征能以更和缓更贴近的方式完成新闻叙事,切合受众阅读习惯。

从传播与平台而言, 非虚构写作的可读性与叙事审美价值,在商业化逻辑的新闻生产模式中有实现产品化与获益的潜力值,能成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资源,因而其传播就有了新媒体平台的支撑。如腾讯谷雨、网易人间、澎湃镜相等。

据此而言, 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兴起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特稿的焕发与超越,是契合时代语境的存在,在商业主义的时代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传统新闻业的危机。

二、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之“非”的内涵

非虚构文体独特性的体现即是“非虚构”之“非”。 “非”在逻辑上是对虚构的否定,意指则是对真实的肯定,它是象征着非虚构写作精神内涵的重要元素。 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之“非”的内涵,即在于对真实性的坚持和对多元价值观的尊重。 这既是底线,亦是优势。

(一)题材选取补白宏观真实

真实性是新闻采写的重要原则,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亦需坚持该原则。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曾说过“非虚构即是真实,不可编造。 这就意味着你要竭尽全力去发掘事实,去收集信息。”[4]这体现了新闻领域非虚构之“非”的第一个维度——素材真实。

新闻报道讲求真实,但绝对的真实无法达到,面对无限的现实,新闻的真实是一种有选择的真实,常受到时间、空间、媒介手段、个人经验及组织属性的限制。 在这些客观存在的限制下, 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选取与记录呈现常受到固定的原则与框架限制,如时效性、趣味性、重要性、接近性等。这种限制下的真实往往会造成集体性的失声与失忆,一些事实到不得全面的呈现, 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抑或是深远意义也因此被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非虚构写作以一种“时代记录者”的身份出现,对新闻报道予以补白,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有机扩充了新闻报道的真实。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浪潮中, 社会问题或明或暗,需要媒体报道与跟进。 囿于种种因素,媒体资源有限及场域限制等,媒体的反应往往不到位,议题设置不及时,所呈现出的真实微观有限。 非虚构写作的出现有效填补了新闻报道未涉及与关注的盲区,拓展了新闻议题空间,能更为全面的展现现实世界,所呈现出的真实宏观全面。 如“传销”在新闻报道中常以危害、捣毁、抓捕等简单叙述出现,传播效果有限。 2009 年末,作者慕容雪村混进了江西上饶的一个传销团伙,在其中生活了23 天后逃出并协助警方捣毁了该团伙。这段真实的经历被他写在了《中国,少了一味药》里,这部非虚构写作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传销”世界,其背后存在的社会结构问题也发人深省。

(二)细节描写还原复杂真实

郭庆光在《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中文版序中总结了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特点:“非虚构写作技巧包括使用场景表达、引用丰富对话、描写人物细节以及选取独特视角等……”。[5]卫毅谈到“非虚构的真实性,或者它所谓的“非虚构”强调的就是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从受访者口中得知,或是从现实中看到、听到,甚至闻到的事实。这就需要非常扎实的采访功夫,你做的越多,得到的细节就越多。这表述了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第二个维度,文本真实。[6]

从叙事方式来看,传统新闻报道坚持真实性、客观性的方式往往是根据常规性的理念与操作方法紧贴事实, 采用严格机械的方式呈现出有“硬度”、理性、客观的报道,以此来展现“真实”。 但复杂的环境与人性远非生硬的叙述方式所能展现,传统新闻报道所展现出的真实是表面的真实,是生硬的真实。

非虚构写作则突破了常规性的叙述, 在采写真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事实,强调事实的细节表述,采用多种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性叙事手法还原更为丰富的“真实”与复杂的世界。 这既能还原更为复杂的真实,亦是将事实“故事化”,形成了吸引读者兴趣的好文本。

杜强曾在文章中写到,他去东北采访“鲁荣渔2682 号”惨案时,对鲁荣渔案当事人说想要报道远洋船员,但按照一般深度报道写,不会有人看,需要当事人的故事。 通过对当事人的深度采访,他在《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中详尽、细致的叙写,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整个事件,也让人们看到了“黑水手”与船业公司的合同问题。 后来亦有媒体做了远洋船员的深度调查,但传播远不及此篇非虚构写作。[7]

综上而言,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之“非”即是其精神内核真实性的体现,取材的真实性是它的基本原则,这种真实是对新闻报道真实的有机拓展;描写的真实性是它,这种真实是对新闻事件复杂真实的文学性还原。此外,非虚构写作的真实又包含着作者的在场与介入。坚持真实,是非虚构写作能够介入社会现实的策略;在场介入,则是非虚构写作的内在要求与客观效果。

三、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之“非”的守护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基于事实素材的写作, 所有的表达都不能超出原有的事实素材,整体与细节都要是真实的,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精神内涵的重要元素, 但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往往存在一定挑战与质疑。

(一)非虚构之“非”的挑战

2019 年1 月29 日晚,自媒体人咪蒙旗下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 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该文涉及到的“寒门”、“状元”、相似的经历等引发诸多网友共鸣, 但不久后文章的细节失实、 情节问题等遭到质疑。 对此,咪蒙回应“我们首先澄清一点,文章不是新闻报道,这是一篇非虚构写作”。虽然此篇文章最终被指造假,咪蒙的公众号也因此注销,但“虚构”新闻用非虚构写作做挡箭牌的现象令非虚构精神内涵的重要性, 即真实的重要性又一次被讨论。

除了被误做“虚构”新闻的背书外,非虚构写作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对其精神内涵真实性构成了挑战。 非虚构写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成为近年来的热潮文体,也成为一种新的变现方式。 风口之上,大量非专业非虚构写作者的加入不免会产出因商业利益而不顾 “非虚构”精神内涵的作品。选题的“奇观化”与写作方式的过度文学性、 作者主位介入性过重等无疑是对非虚构精神内涵真实性的违背。

囿于场域因素,非虚构写作的精神内涵与质量保证属实是不易的。 专门生产非虚构写作的“ONE 实验室”,虽拥有诸多来自于著名媒体的非虚构作者,如李海鹏、林珊珊、魏玲、钱杨等,仍仅维持七个月就解散了。 解散原因出于经济问题, 实验室创立七个月内只有十余篇原创非虚构作品问世,高质量作品的成本与产出严重不对等。 但除却经济因素外,唯有坚守非虚构之“非”,非虚构写作的独特性与时代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近年来随着诸多由互联网公司支撑的非虚构写作的新媒体平台的出现, 如腾讯谷雨、界面正午等,非虚构写作的精神内涵与质量或能得到更好保证。

(二)非虚构之“非”的保障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是基于真实准确地再现事实的基础上呈现出“故事化”文本,还原“真相”,这就决定了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的文本呈现与新闻报道文本有着诸多关联。而事实核查即是一种文本检测,通过对于非虚构写作中的信息与其关联文本中所呈现信息的比对, 来检测其真实性与可信度。

回归到非虚构写作产品的真实性保障, 事实核查或是一种好方式,在降低非虚构写作传播后的争议风险、帮助非虚构写作站在新闻业基点上矫正社会偏误等方面都能起到作用。

已解散的“ONE”实验室为坚持“非虚构”的初心,曾设立了中国媒体首个事实核查岗位,由刘洋担任事实核查员。真实故事计划也通过采用事实核查的方式对非虚构作品中的要素、信息、文献等进行验证与核查。 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守护了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 通过对于事实的梳理与细节回溯来对抗后真相时代的虚无与相对、情绪至上的特性,也符合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介入现实和影响现实的初衷。

结语

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曾说, 用真实打动世界是非虚构写作的“力量”与“内核”。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更应该保持这种真实性,并秉承介入现实和影响现实的初心,关照社会公共议题,填补新闻报道空白,对抗常规新闻受时效性所限制的“速朽”性。 跳出传统新闻对“客观性”与“真实性”的偏执与狭隘理解,挖掘广泛与深层的“真实”是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独特性所在,也是其发展潜力所在。 毕竟,无论世界如何改变, 事实为社会公共生活奠定规范性基础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8]

注释:

[1]张文东:《“非虚构”写作:新的文学可能性?——从《人民文学》的“非虚构”说起》,《文艺争鸣》2011 年第 3 期

[2]曾润喜、王倩:《从传统特稿到非虚构写作:新媒体时代特稿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新闻界》2017 年第2 期

[3]黄典林:《话语范式转型:非虚构新闻叙事兴起的中国语境》,《新闻记者》2018 年第 5 期

[4]南香红、张宇:《为何非虚构性写作让人着迷? 》,腾讯文化,https://cul.qq.com/a/20150829/011871.htm

[5]卫毅:《我眼中的非虚构精神》,《新闻与写作》2018 年第2 期

[6][美]马克·克雷默、温迪·考尔:《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年版

[7]杜强:《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性”问题》,《新闻记者》2019 年第 11 期

[8]宋锦燕、李立:《后真相时代的非虚构写作与事实核查》,《当代文坛》2019 年第 5 期

猜你喜欢
新闻业真实性虚构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虚构的犹太民族?
广告的真实性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