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践行自我保健的体会(一)

2020-11-17 12:09文>>>
银潮 2020年7期
关键词:客观规律自我保健大病

文>>>

我年过九十仍然比较健康,主要的体会是——“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学习做医生、自我保健康,使我至今继续保持“头脑能用,手脚可动,日常生活能自理,智力正常,思维清晰,精神振作”。

为何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我在初学保健知识时,对我启发很大的有三句话:一是“影响人健康的有四大决定因素,而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占百分之六十”;二是“上医治未病”;三是“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据此我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为什么“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怎样才算是“最好的医生”?从学习和到医院看病时与医生的频繁接触中感到,医生不仅能治病,更能教人如何预防疾病、少生病、不生大病。他们具有比较全面的现代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多年从医的实践经验和良好医德,把病人放在心目当中最重要的位置,不仅能够耐心细致地听取、询问、观察病人的病情,比较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而且能够帮患者分析病因,及时关照患者如何防止复发,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但是,再好的医生也不能保证你已治愈的毛病不再重发,更不能保证你不再生病。治好的病是否重发?是否再生病?现实生活中,健康还在于各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好与坏。我感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的要意,在于明确保健康责任在自己。这个新理念,是人类健康观认识上的新飞跃。人的健康,决不是小事,而是大事;不仅关系个人和家庭,更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既要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更要认识自己的健康责任在自己,要非常自觉地自我保健康。

我对健康的认识,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以外,更来自于自我保健康的实践,通过定期总结,对有成效的方法坚持下去,对效果不够理想的方法进行修改、完善,再实践再总结再认识,反复循环。把健康和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效果好的举措。不断增强保健康的自觉性,促使我持续关注健康、保持健康,并使我九十岁失能又有点失智多年的老伴也同时受益。

怎样才能学会做自己的医生

我感到要努力学习并具有一些基本而必要的卫生健康知识,特别是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才能着手做“医生”防生病,自我保健康。

要顺应客观规律还要能动应对。人的日常生活总是与人体和气候变化的各种自然规律相伴而行,总会与生存条件的优或劣、顺或逆相处。我们老年人器官功能有所衰退,要顺其自然,不能不适应,更不能逆规律而行。但是,顺应客观规律,不是消极地顺应、被动地适应,而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的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适应,适当、适宜地适应。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如果应对适当、适宜有效,就可以延缓衰老,争取让衰老来得迟一点、慢一点、轻一点,不影响或基本不导致失能失智;生病少一点、好得快一点,大病重病来得迟一点、轻一点,取得更多年的健康寿命。

生了病要抓紧就医。尤其是患上大病、急性病变,必须马上去医院看病治病,不要小病拖成大病,正所谓“禁微则易,救末者难”。我们要尊重医生,听从医嘱,积极配合。也要看到医生虽尽心尽力,有时也不易治好。对有的病作为“疑似”的初步诊断,需作深度检查,或需多位专家会诊或需要观察,方能确诊。即使是权威专家有时也会误诊误断。对此,应有客观冷静的评价,切忌不加分析地埋怨责怪医生。

当今,对身体检测的仪器虽然先进,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是药三分毒”,用药也有两面性,医生在治病时往往是本着利大于弊的原则而为之。作为患者要心中有数,弄明白治病用药的利弊,思考清楚是否适应自身特点和需要,该用则用,切忌盲目检查和用药。

要有新健康观、新养老理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不仅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还要道德健康。不仅要有这种整体的健康观,还要有新的养老理念:从满足物质需求为主转向既要满足物质需求又要满足精神需求,而且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正在成为当代中国老人的主要需求。要从经验养生转向科学养生,从追求生活质量转向追求生命质量,从追求长寿转向健康基础上的长寿、有尊严幸福的长寿,从安身立命转向情感心理依托。

现在传播的保健信息和养生经验很多,市场上到处可见各种保健食品、保健器材、保健用具,对此都要心中有数、心中有底,切忌盲目信传乱用。保健之法千条万条,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猜你喜欢
客观规律自我保健大病
五种疼痛别忍 当心拖成大病
健商新理念在幼儿园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自我保健能力研究
孕前优生健康教育对孕妇孕前自我保健状况的影响
如何学好语文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唯物论方法
拔苗助长
围绝经期妇女自我保健行为的调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