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美好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背后的故事

2020-11-17 18:31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法典法学院民法典

本刊编辑部

2020年5月28日,这将是一个被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颁布,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标志着我国民法制度由此开启“民法典时代”,人们从此也将迈进“民事权利更有保障的时代”。如果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算起,我们已经历了66年的时间,可以说是66年“磨一法”。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民法典,开创了民法典编纂的先河。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历史告诉我们,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是治国之重器。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共同夙愿。新中国的民法典之路步履维艰,无数民法人更是殚精竭虑。此次民法典编纂之前,我国曾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80年代和本世纪初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都没有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突出位置,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经过5年多的努力,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愿望。

这部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 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 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这部民法典共7 编1260 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这样的鸿篇巨制,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对此,一位参与编纂民法典的专家难掩激动之情,他在朋友圈里写下了一首小诗:“赏花的人儿啊,兴高采烈地来了去了,不必知道种花的已经憔悴了。种花的人儿啊,能看到这鲜花盛开,他枯耗的心力得到了最佳的回馈。”

聆听民众的呼声,捍卫公民的权利,是这部新生法典最鲜明的主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先后10 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 万人提出的102 万条意见建议。很多公众的意见及时得到了采纳、吸收,真正让立法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

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全面保障人民的权利,是中国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特色所在。这部民法典立足中国实际、直面中国问题,在批判借鉴外国法学理论、制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部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翻看这部民法典,亮点纷呈,每一款条文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烙刻着公民权利的印记,把“重民生、保权利”的信条贯穿始终,对社会热点、焦点、难点、痛点问题不回避、不躲闪,以法治的温度点亮生活、温暖人生,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法有所应。这部民法典还充分彰显了民族精神,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民法典的每句条文背后无不蕴涵着中国深厚传统文化,无不将中国人在道德共识、价值理念和文化象征等精神层面的特性,逐一体现在具体的制度和规则之中。

我刊2020年第11 期特别策划“为了美好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背后的故事”“封面专题”,邀请三次参与民法典起草的西南政法大学资深法学教授金平、两次参与民法典起草的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杨遂全、最近一次参与民法典起草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虎、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龙俊,以及成都大学法学院讲师文小梅带我们一起走近民法典,了解民法典的形成过程和背后的故事。

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部增进人民福祉、回应时代之问、彰显民族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典,必将为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提供一个有力的法律支撑,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期待这部有情感、有温度的法律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法典法学院民法典
民法典诞生
中国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Homosexual Marriage Legislation in China
THE RESEARCH OF THE JUSTICIABILITY OF CSR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初探
《撒里克法典》:最著名的日耳曼法典
“僵尸”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