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传20年:历史走向与艺术空间

2020-11-17 18:31
传记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记科学家

全 展

荆楚理工学院

新世纪即将走完20年的历程。人们公认的传记作品中最难写的科学家传,却在新世纪形成空前壮阔的“中国潮”,似与政治家传、文学家传形成鼎足而三的发展态势。科学家传的历史走向如何?艺术成就怎样?还存在哪些局限与不足?在新时代,我们的科学家传需要如何拓展思想艺术空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继续深入思考,进行认真总结和探索前瞻。

空前壮阔的科学家传“中国潮”

说到科学家,我们都会充满敬意。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他们创造的成就彪炳史册,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及高度评价。

这里有一连串的重大事件值得铭记: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在这一堪称科技的世纪表彰大会上,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卓绝贡献的23 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于敏等16 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等7 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务院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向首次获奖的吴文俊、袁隆平颁奖;至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已多达33 位。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华诞的盛大活动中,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等8 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程开甲5 位科学高峰的勤奋攀登者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陈薇院士等3 人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21世纪,真正是一个崇拜科学家、视科学家为英雄的新世纪。在加快科技创新、倡导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今天,我国科学家传多元发展,正以汹涌澎湃之势形成了如下四股创作潮流:

一是中国国防科技科学家传。在世纪跨越的重要时刻,人们情难自禁地想起新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就。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发展的旷世伟业,既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中华儿女自力更生建设强大国防的空前壮举、勇攀科技高峰的壮丽史诗。2001年,解放军出版社继续推出《中国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讲述了王大珩、罗沛霖、彭桓武、陆孝彭、任新民、陈芳允、王淦昌等科学家的故事;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则适时推出了于新和主编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丛书,收入中央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钱学森等以及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邓稼先等科技英雄的伟大业绩。

国防科技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兵器、电子6 大行业,涌现出不少创新型科学家或战略科学家。吴晶、陈聪的《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黄大年》,追忆杰出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作为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黄大年带领科技团队只争朝夕、顽强拼搏,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却58 岁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不已。他的国家利益至上生命理念,为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事迹,感人肺腑。

二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科学家传。像顾迈男的《华罗庚图传》、李祥年的《卿云缦:苏步青画传》、窦忠如的《梁思成传》、杨建邺的《杨振宁传》、徐光荣的《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传》、桑逢康的《吴孟超——游刃肝胆写春秋》、郭久麟的《袁隆平传》等,多以老一辈科学家生平业绩为主线,多视角浓墨重彩地显示了传主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凸显了传主热爱祖国、献身科学、服务人民、品格高尚的形象。2020年,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84 岁高龄的钟南山,凭借院士的专业、勇士的果敢、国士的担当再立新功。熊育群的《钟南山:苍生在上》,完整立体地塑造了从抗击“非典”到“新冠”疫情,国士无双钟南山的精神雕像。

王宏甲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南仁东矢志不移铸大国神器、探无垠宇宙、为“中国天眼”鞠躬尽瘁的精彩科学人生。既是南仁东“仰望星空”的精神传记,又是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群体的传记文学。

三是外国科学家传。影响深远的首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人石丛书·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这套译传出自中国翻译家之手,有数十本之多,包括《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美丽心灵——纳什传》《推销银河系的人——博克传》《无尽的前沿——布什传》《数字情种 ——埃尔德什传》《星云世界的水手 ——哈勃传》《一只会思想的萝卜——梅达沃自传》《无与伦比的手 ——弗尔迈伊自传》《乱世学人——维格纳自传》,等等。其中《美丽心灵——纳什传》(【美】西尔维娅·娜萨著,王尔山译),无疑是一部深刻细致的传记佳作,1994年诺贝尔奖得主纳什博士的旷世才华和传奇经历十分迷人。根据同名传记改编的美国影片《美丽心灵》折桂第74 届奥斯卡奖。

国内写作科学家传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杨建邺,著有《居里夫人传》《爱因斯坦传》《与时空对话:霍金传》等约20 部。丛书则有孟宪明主编的《世界十大科学家丛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其传主为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爱迪生、达尔文、诺贝尔、居里夫人、哥白尼、法拉第、莱特兄弟等。这套传记丛书用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故事,讲述了这些影响世界的科学家们不平凡的一生。

四是科学家影视传记。影视传记是展现科学家传主独特人生经历及人物与时代关系的传记片。新世纪出现的科学家传记片,已成为传记创作中十分引人瞩目且成就颇为突出的一种类型,如电影《詹天佑》《大爱如天》《邓稼先》《袁隆平》《钱学森》《我是医生》《黄大年》《诗与真》;电视剧《黄大年》《中国天眼》《袁隆平》《钱学森》;电视纪录片《钱三强》《华罗庚》《钱伟长》《钱学森》《邓稼先》《钟南山》,等等。《我是医生》再现著名肝脏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的医者仁心,“我要把每位病人‘背过河’”,平易中见崇高,开创了主旋律传记片的新模式。片名简约而质朴,可谓大道至简,大象无形。《诗与真》追溯著名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严东生的闪亮足迹,展现他爱国、奉献的一生,为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典型范本。

精神开掘与艺术创造

新世纪20年来的科学家传,在精神开掘与艺术创造方面取得了新的更大的实绩。

其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凸显科学家品格气质。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1]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谁来养活中国人?袁隆平深信“民以食为天”。为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他立志学农,潜心研究杂交水稻,不仅勇闯三系配套关,而且再战两系法,征战超级稻,将汗水洒在祖国的田间地头。(郭久麟:《袁隆平传》)吴孟超立志做外科医生,将专业定向为主攻肝脏。为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危重病人,他说:“我宁肯死在手术台上!”而对于弱势群体,他更是关心备至,人们称赞他是“平民医生”。(桑逢康:《吴孟超——游刃肝胆写春秋》)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世界最大的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是人类窥探天空的眼睛。南仁东带领他的团队艰苦奋斗20 多年,终于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令人叹为观止的科学景观。(王宏甲:《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科技帅才蒋新松,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他开拓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制无缆水下机器人深潜太平洋6000 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还带领团队迈开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更大的步伐。(徐光荣:《蒋新松传》)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2003年,钟南山受命抗击非典,他敢于担当、实事求是,如实公布了非典严重的疫情情况;2020年,84 岁高龄的他再次站在了抗击新冠病毒的第一线,直言武汉存在“人传人”,说出真相,铁肩担当,敢医敢言。(叶依:《你好,钟南山》)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屠呦呦的成功源于一种普通而神奇的小草。她终日在实验室与草药为伴,淡淡的药香熏染着她的志趣与梦想。历经数百次实验,数百次失败,终于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中国神药”——青蒿素。这位荣获诺贝尔奖的老人,并未安享晚年,仍未停下她永不止步的探索。(徐鲁:《科学家的故事·神奇的小草·屠呦呦的故事》)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围绕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率领团队协作攻关,历尽艰辛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共同奏响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水稻外交”国际主义的协奏曲。(郭久麟:《袁隆平传》)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苏步青毕生致力于对中青年数学人才的培养,他犹如一个辛勤的园丁,不断鼓励和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赶超自己,不懈地从事着“选苗拔尖”和精心培育的工作,其弟子谷超豪、胡和生、王元等众多院士、研究员名满天下。(李祥年:《卿云缦:苏步青画传》)

其二,传记数量激增,难以胜数,丛书出版形成“国家工程”规模和“集团冲锋”效应。

空前壮阔的科学家传“中国潮”的形成,得力于党和国家对科学家的尊重和对科学事业的重视,离不开人民群众对科学家的崇拜热爱。20年来,科学家传长篇作品大量涌现,保守的估计当在数千部以上。除了众多的单本作品外,丛书的出版更是形成集团化系列化特色。2010年,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正式启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017年共出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100部。2010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大型系列丛书,科学出版社2010年开始出版至今。2013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人民出版社联合航空工业出版社等单位,至今已出版近百种。2003年至今,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主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新华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编写《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中国宇航出版社,2014)。此外,还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戎装院士传记丛书》(2001)、中国社会出版社的《中国著名科学家传记》丛书(2008)、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书系》(2015)、湖南教育出版社的《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系列(2017)、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丛书(2017),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大美·中国女科学家》丛书(2019),海燕出版社的《共和国大科学家故事丛书》(2019),等等。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科学家传除了大量长篇作品外,还有许多中短篇作品,它们共同构成五音纷繁的传记交响曲。《传记文学》《名人传记》《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等刊物,《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科技日报》《文汇报》等报纸的人物专栏,都发表了数量可观的科学家小传。以《传记文学》近三年为例,2018年第12 期“科技群星闪耀时——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发表6 篇,传主为徐芑南、李英贤、周立伟等;2019年第12 期“那些年,我们的科学家”专题,发表6 篇,传主为赵九章、疏松桂、钟士模、杨嘉墀、屠善澄、文传源;2020年第2 期,发表了有关钟南山、李兰娟两位院士及“最美的逆行天使”军医郭玮的片传,诠释医者仁心的大爱,“记录和讲述这个春天里白衣天使们用生命谱写的爱的故事”。[2]

其三,传记视野不断扩大,文体形式持续创新。

新世纪以来,“科学文化人”传悄然亮相,迅即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3]2001年,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穆小文的《交界——江晓原的思想轨迹》、黄艾禾的《生活方式——刘兵教授的叙述及其他》《漂移——北大学者刘华杰的故事》、尹传红的《漫游——卞毓麟的科学文化之旅》等。这是出版界第一次集中为国内的科学文化人立传。此后,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范岱年口述/熊卫民访问整理的《行走在革命、科学与哲学的边缘——范岱年口述自传》、吴明瑜口述/杨小林访问整理的《科技政策研究三十年——吴明瑜口述自传》。这些科学文化人行走在科学与文化的“交界”处,与传统的学者和科学家有所不同,但他们以文化的方式传播科学,对科学家传记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以往的科学家传多以文学传记、科普传记为主,新世纪则大量出现了学术传记,如《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传记载体形式和写法也有了丰富的嬗变。或用传统的纪传体,如祁淑英的《钱三强》;或用档案体,如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或用口述访谈体,如王元口述/李文林、杨静访问整理的《我的数学生活——王元访谈录》,梁思礼口述/吴荔明、梁忆冰整理的《一个火箭设计师的故事——梁思礼院士自述》;或用评传体,如杨建邺的《科学大师的失误》,李凤岐的《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或用合传体,如窦忠如、张清平的《合璧(梁思成传 林徽因传)》;或用摄影体,如侯艺兵的《院士书情》,李丹等主编、牛群摄影的《走进中国100 个院士的家》;或用绘本体,如张藜、任福君主编的《“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除了传统的纸质传记外,还出现了与之配套的电子版、有声版,如《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作者:王宏甲,演播:白钢)。这种对传记作品的再创作,入耳入脑入心,可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事实上,现代传媒的多样化,广播、影视、网络、光盘与纸质图书的互动,使得科学家传记的传播方式更为广泛迅捷。

其四,以高度中国化的表现形式,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不少传记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科学家传是文学与科学的联姻,是文学对科学的礼赞。优秀的科学家传,用中国的语言和艺术着力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熔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炉,可使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在感受科学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得到人生的借鉴和成功的启示。

比如《“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通过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中国风绘图,讲述了袁隆平、何泽慧、梁思礼、刘东生、钱学森、屠呦呦、吴征镒、竺可桢8 位科学家的故事,体现出科学家精神深厚的教育价值和面向未来的现实意义。再如《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丛书,其中的科学家传多由儿童文学作家写作(其中徐鲁著有4 种)。他们用充满浓郁童趣的美文,探索科学精神,解读时代密码,聚焦先锋故事,再现了华罗庚、王选、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钟南山、孙家栋、陈景润、袁隆平、罗阳、黄大年、屠呦呦12 位科学家博大丰富的心灵世界。

存在的困境或症候

2000年9月,在《当代科学家传记文学概观》一文中,我指出了当代科学家传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我认为:“描写中青年科学家的传记作品如同凤毛麟角,至今尚停留在短篇的状态;有的作品文笔稍嫌粗糙,事件重要有余,内心刻画不足;有的作品写到某些专门的科学内容时,写得不那么流畅和自如。”[4]时隔20年之久,我遗憾地发现上述问题仍无大的改观。

2009年5月15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记者高博的一篇文章《除了立志奋斗成功,还缺少什么?——专家分析国产科学家传记为何不吸引读者》[5]。文中通过赵白生、张柏春、刘兵三位专家的访谈,道出了国产科学家传记的三大缺点,即“没个性,卖不动”“功夫浅,写不透”“纯业余,玩不转”。真乃一针见血,睿智深刻,振聋发聩。

当前科学家传的一大症候便是急就章多,缺少精耕细作的水磨工夫。充斥市面上的常是那些抢占商机的“消费性传记”,作为传记一大普遍现象,这里暂不做讨论。我想说的是,常见一些科学家传的后记说作者自己如何辛苦,半年时间完成采访座谈、查阅档案资料、紧锣密鼓地写成传记。像这种急功近利的速成写作方式,能否让传记成为流传久远的优秀作品,其结果可想而知。王元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华罗庚的高足。他们共事30 余年,彼此了解甚深。为写出心目中的《华罗庚》,他竟花费了八九年的时光。翻开《华罗庚》,我们可以看到每章末尾那长长的一串参考书目等资料。这么多的材料,都是王元下笨功夫搜集查证的。这本传记被誉为“最经典的中国科学家传之一”[6],不仅传料翔实,并且文笔优美。作者将华罗庚置于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中,对他的成长过程、学术成就和一生经历,作了全面生动的阐述。初版1994年在大陆面世,修订版1999年出版,此外还有台湾繁体字版,国外翻译出版了英文版、日文版等。刘海军为写《束星北档案》,前后花去15年的时光。他查阅了传主多达几千万字的档案及其资料,采访了包括王淦昌、苏步青等在内的上百位知情人。在完成30 余万字的报告文学之后,他意识到文体样式出了问题,于是果断推倒重来,又花了将近4年的时间完成52 万字的《束星北档案》——这一“将采访录、原始档案、背景资料糅为一体的‘实证’文本”[7],再现了一个天才科学家悲怆的命运之歌。王元和刘海军完成的是耗时费力的心血工程,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无疑是传记文学的精品。

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是科学家传的另一大症候。中国科学家谈家桢认为:“好的传记作品要看两点:一点所记述、评述、论述的对象是否是‘人’?……第二点就是所记述的人是否具有‘精神’?”[8]西方学者汉金斯在其《捍卫传记:科学史中对传记的利用》一文中,曾对科学史传记的撰写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1、必须涉及科学本身;2、必须尽可能把传记主人公生活的不同方面综合成单一的一幅有条理的画面;3、要有可读性。”[9]精神性、个性化与可读性,应该是理想的科学家传的三个必要条件。反观我们的科学家传,结构写法单线居多,大多遵循三段式,即求学立志——奋斗创新——成就辉煌,体现出一种渐进思维、时间思维。科学家成了圣哲、超人。不客气地说,不少科学家传形象雷同,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只见科学家单调而枯燥的工作及其成果,无法瞥见科学生活中的人性实在,无法感受科学家激情澎湃的内心世界。事实上,许多科学家极富人格魅力,才气横溢。比如庄志霞的《袁隆平传》,写生活中的传主也是个活宝,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传记带给人们一个真实的袁隆平,从中既可以领略到一位顶级科学家的精神气质,也能看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竟是那样的幽默风趣,富有人情味。

对科学工作的不了解给传记作者带来困惑,亦是一大顽症。赵白生曾将为科学家立传的人分为三类:“一种是传主的助手、学生或子女,有天然的优势;另一种是怀着报道科学家事迹的责任感的媒体人和大学教师;还有很多人是受行业组织或科学家所在单位之托来立传。”[10]应该说后两类作者的写作困难不言而喻。著名传记家桑逢康在《吴孟超——游刃肝胆写春秋》的“后记”中坦言:虽说完成了写作任务,但仍“觉得有些惶恐不安。这种感觉是我过去撰写文学家、资本家的传记时所未曾有过的,究其原因,恐怕还是由于对科学家(包括医学家在内)虽心怀崇敬但毕竟不大熟悉的缘故。这个缺陷反映在书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传主形象的饱满与充实”[11]。著名传记家徐光荣在《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传》的“后记”中也坦言:“写作过程从来都是学习过程,在此之前我基本是化学的门外汉,更甭言对当代高科技化学领域研究了。”[12]虽然恶补了许多这方面的知识,但仍留下一些遗憾。我总觉得徐光荣的科学家传《一代宗师》《蒋新松传》不如他的《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写得好。

新时代亟需拓展思想艺术空间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科学文化土壤,是新时代交给我们的重大命题。“我们讲述和阐释科学家精神,也就不应仅仅用概念解释概念、用理论阐释理论,而应立足实践、讲好故事,让科学家精神真正有骨肉、有血脉、有情怀,让脱胎于实践的科学家精神最终归于实践。”[13]因此,科学家传的写作亟需进一步拓展思想艺术空间,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是要进一步拓展科学家传记的取材范围,坚持多样性。

现有的科学家传,多以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为传主,中青年科学家的传记大多停留在中短篇的状态。如“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规定,主要面向年龄在80 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或者在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非院士科技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明确以80 岁以上资深院士为重点。像黄大年(58 岁)、钟扬(53 岁)、罗阳(51 岁)等卓越科学家,都是在不幸英年早逝后才得以有了传记。[14]而像陈薇(1966- )、施一公(1967- )、潘建伟(1970- )等中青年院士,至今没有长篇传记。

在老一辈科学家传记数不胜数的情况下,我们应将目光逐步扩大,让更多类型的科学家成为新的文学传主。除了老一辈中国科学家外,传主还应包括中青年科学家;除了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外,还应包括在港澳台的科学家(如任咏华)、在华工作的外国科学家(如英国科学家戴伟);除了为“科学文化人”(如杨建邺)立传外,还应为“科技企业家”(如“阿里云之父”王坚)立传。世界是多元化的,科学也是多样性的,科学家亦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质。刘华杰早在2001年曾说过:“我们倒是期望出版一部传记,既记述科学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他的道德水平又不高。”[15]事实上,这种例子也不少,也代表了一种真实的科学。与众多传记中的科学家成了圣哲、超人不一样,杨建邺的《科学大师的失误》讲述了数十位外国科学大师或败走麦城、或错失良机、或留下道德污点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还原了科学家并非无缺的真实形象。这些令人唏嘘的失误和深刻教训,值得今人引以为戒。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叙写的是一个“另类”科学家、被誉为天才物理学家的束星北,曾启蒙并培育过吴健雄、李政道、程开甲等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他个性鲜明,锋芒毕露,不合时俗,而命运多舛。这是一个优秀的人不断被扭曲为“另类”的历史,是一个英雄“落败”的历程。作品重在历史的追问与反思。

二是要大力培养和造就成熟的传记作家队伍,提高语言、叙事和文本的整体水平。

国内偏爱为科学家立传的作家中,时间长、数量多、影响大的要数顾迈男(曾名顾迈南)、祁淑英、杨建邺三人,他们现在均为耋耄老人。其中顾迈男是与新华社同龄的专职科学记者,60年笔耕不辍为科学家“画”像。祁淑英在成为作家之前也做过省报记者。而杨建邺则是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教授,在物理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普读物方面著译丰富,已出版著作50 余部,译著10 余部(其中传记多达20 余部)。他成为杨振宁首肯的传记作者,先后写过两部《杨振宁传》。在4 部“霍金传”中,他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了霍金的成长、家庭和事业,同时从物理学的专业角度,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适当科普一些理论物理和宇宙学方面的知识,使读者除了了解霍金的生平外,还能了解他的学术成果。

中青年传记作家应向老一辈作家学习看齐,深入采访,查阅传主档案,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一步步走近传主。为写好《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王宏甲曾深入贵州天眼基地采访。他不仅采访了南仁东生前众多的同事和学生,而且采访了先前居住在天眼基地大窝凼里的农民。此外,他还采访了传主昔日的清华大学校友、当年在通化无线电厂的工人朋友等知情人。一次又一次的深入采访,他才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不朽,看到了一个不朽的生命并不因其身体的逝去而消失,南仁东就活在人们的生命中。作家似乎能够听到传主的声音,感受他呼吸的气息……于是,一个身穿工作服,满身泥土气息,满身工农气质的中国科学家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是不朽的南仁东![16]该传传料翔实,细节生动。作者将南仁东的功业与贡献,放在整个人类天文史上考察,视野开阔,纵横捭阖。这种微著并重的写法,颇富艺术感染力。

在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叙事策略上,优秀的作品总是独辟蹊径,别具一格。熊育群12年内曾三写钟南山。其最新力作《钟南山:苍生在上》,在《收获》首发之后,又出版单行本,一时洛阳纸贵。传记借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从“庚子年‘新冠’之殇”切入,直接引入高潮,既符合传主“国士无双”的独特经历,又吸引读者眼球。而后再回溯到“癸未年‘非典’之痛 ”“上医 顾念众生”“挫折 强者之阶”“负笈英伦”“耿介之士”等篇章,通过采访得来的充沛细节,再穿插20 余幅精美手绘插图,图文并茂,在时空交错与严峻疫情的背景之下,还原出了一个血肉丰满、立体真实的上医形象。[17]黄传会的《罗阳》艺术地再现了“祖国之子”罗阳拼搏奉献的一生。为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他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作品摒弃了传统的顺时序、编年体的结构,直接用“生命的最后时刻”“壮行”两章切入,写传主生命中最后的8天7 夜,不幸因公殉职,以及苍天垂泪,大海呜咽,人民群众为英雄送行的场面。写得如泣如诉、荡气回肠。郭久麟的《袁隆平传》,巧妙运用“对讲式”结构,以第二人称的手法,同传主展开心灵的对话,具有推心置腹、促膝交谈的感人效果,因而是一种最动情的叙述。

潮涌中国,奋楫扬帆。新时代呼唤更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科学家传,我们信心满怀!

猜你喜欢
传记科学家
别把八卦当传记
假如我是科学家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书坊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时空旅行可以实现么?科学家们来告诉你
全球变暖or no?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