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下肢DVT 的效果研究

2020-11-18 07:37张晋源
药品评价 2020年15期
关键词:肝素钠肝素抗凝

张晋源

永州市中心医院,湖南 永州425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在骨科大手术后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属于临床常见的并发症。DVT 会导致患肢发生肿胀,血液在深静脉血管中发生凝结,静脉腔出现阻塞,静脉血不能正常回流,使患者活动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DVT栓子脱落后会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据医学临床统计资料显示,未进行血栓预防的患者出现DVT 的几率要明显高于采取预防措施的患者,且未进行血栓预防干预的患者持续致命性肺栓塞的几率可达1%[2]。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来预防下肢DVT 极其重要[3]。低分子肝素钠属于新型抗凝药物,本研究将其应用于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下肢DVT 的预防,取得较好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20 年1 月我院骨科诊治的100 例大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男34 例,女16 例;年龄26~74 岁,平均(50.31±1.53)岁;骨折原因:暴力外伤11 例,车祸伤17 例,跌倒伤10 例,高处坠落伤12 例;手术方式:髋关节置换术15 例,髋动力螺钉内固定术11 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16 例,腰椎固定术8 例。观察组:男32 例,女18 例;年龄24~73 岁,平均(50.63±1.24)岁;骨折原因:暴力外伤13 例,车祸伤15 例,跌倒伤9 例,高处坠落伤13 例;手术方式:髋关节置换术14 例,髋动力螺钉内固定术12 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13 例,腰椎固定术11例。两组基础资料不存在可比性差异(P>0.05)。接受观察的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悉且签字同意。本研究通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1.2 纳入标准

(1)均进行关节检查,均具备手术指征,实施手术治疗[4];(2)精神功能正常,具备交流沟通学习能力;(3)患者心肝肺肾等脏器无功能异常;(4)血液循环系统、凝血功能无异常;(5)术前对双下肢进行静脉彩超检查,均无静脉血栓。

1.3 排除标准

(1)存在重症外周血管病者及血栓病史者;(2)血栓性静脉炎患者;(3)近3 个月内进行过抗凝治疗者;(4)恶性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者;(5)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手术方式或治疗药物存在禁忌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口服利伐沙班片(Bayer Pharma AG,批准文号:J20180075,规格:10 mg)预防血栓[5,6]。从入院当日开始,10 mg/次,1 次/d,术前12 h 停止服药;术后8 h 开始服用,10 mg/次,1 次/d,术后持续用药14 d。

1.4.2 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深圳市天道医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56846,规格:0.2 mL∶20 mg)预防血栓。入院后每日注射1 次,0.4 mL/次,腹部皮下注射给药,术前12 h 停止给药;术后12 h 注射1 次,0.4 mL/次,1 次/d,持续治疗7~10 d。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指标及DVT 等并发症情况评价指标包括肺动脉栓塞、DVT、皮下出血、术后伤口引流量。患者术后2 周对双下肢进行彩色多普勒扫描。DVT诊断标准:静脉血管腔无回声或者低回声,不能压瘪,血栓段无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少;脉冲多普勒显示频谱无呼吸性变化或无血流。

1.5.2 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评价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PLT)。药物干预前及疗程结束后,采集空腹静脉血,用国产普朗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上海始恒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型号:PUN-2048B)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1.5.3 血液流变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D-二聚体等。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采集患者5 mL 空腹腹静脉血,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北京宏润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YDAIV(A)]检测,配套试剂,按说明操作。

1.5.4 下肢周径包括大腿围、小腿围,分别在术前、术后48 h 及术后1 周测量。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及DVT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肺动脉栓塞、DVT、皮下出血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术后伤口引流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及DVT发生情况比较(n=50)

2.2 两组凝血功能水平比较

用药干预前,两组TT、APTT、PT 时间及PLT 数量差异不明显(P>0.05);经用药干预后,观察组TT、APTT、PT 时间均比对照组长,PLT 数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水平比较(,n=50)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水平比较(,n=50)

2.3 两组血液流变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指标水平比较(,n=50)

表3 两组血液流变指标水平比较(,n=50)

2.4 两组下肢周径比较

术前,两组下肢周径无明显区别(P>0.05)。术后48 h 及术后1 周,观察组大小腿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下肢周径比较(,n=50) cm

表4 两组下肢周径比较(,n=50) cm

3 讨论

DVT 是骨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DVT 的发生与血液高凝、静脉血淤滞、血管内膜损伤等存在重要关系[7]。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诱发肺栓塞的可能,严重者会引发死亡。DVT 的发病较为隐匿,早期发现及确诊存在较大难度,当前尚无成熟诊治方法[8]。所以,对骨科患者大手术后下肢DVT 预防尤为重要。抗凝药物的应用是当前临床术后预防DVT 的重要方法。低分子肝素钠主要是通过具有抗栓、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其特点是安全性高、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几率,在DVT 的预防中作用显著[9]。

普通肝素的平均分子量约为15 000 Da,存在较大的结构差异,低分子的1/3 部分可发挥强效抗凝效果,而高分子部分极易引发血小板减少、出血等,所以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10]。肝素抗凝主要是对凝血因子Xa 进行作用,越低的分子量,抗凝血因子Xa 表现出的活性就越强。低分子肝素钠由肝素化学酶解生成,其分子量约为5 000 Da,分子量小,难以被血小板因子中和,从而发挥强效抗凝及纤溶,同时诱发出血、血小板抵抗的作用被减弱,且其半衰期较长,可达普通肝素的3 倍[11]。低分子肝素钠的常规剂量用于术后DVT 预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缺点是需注射给药。

在应用价值方面,低分子肝素钠是近几年新研制的抗血栓、抗凝肝素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提升抗凝血栓酶Ⅲ的活性,使血栓形成受到抑制,同时还能使凝血酶对凝血因子活化功能受抑,其溶栓效果要比普通肝素更理想[12]。低分子肝素钠的非特异性结合能力较低,生物利用度较高,预期疗效准确,同时低分子肝素钠不会对APTT 产生明显影响,因此不需要进行药物监测,且该药半衰期较长,不会出现出血等毒副作用[13],近些年来一直被应用于各类栓塞性疾病的防治中。本研究显示,经药物干预后,观察组TT、APTT、PT 时间均比对照组长,PLT 数量低于对照组,表明低分子肝素钠在调节患者凝血功能方面存在积极意义。

普通肝素的凝血酶活性与抗凝血因子Xa 的活性相当,都会对血小板功能及计数产生影响,所以其抗凝及抗血栓活性均较强,应用后患者易发生出血现象,用药时需对血小板计数、APTT 时间进行检测,对剂量进行调整。低分子肝素钠其抗凝血因子Xa 的活性与凝血酶活性的比值为1.5~4.0,故其能对动、静脉血栓的生成发挥抑制作用,且不会对纤溶系统及凝血系统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低分子肝素钠能对内皮细胞进行刺激,使之释放出纤溶酶原活化物及因子凝血抑制物,不会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受到影响,不被血小板因子中和,不影响血小板功能。且低分子肝素钠的抗凝活性能够被预测,应用预防性剂量不但可有效保证血流动力学水平,不影响APTT,既发挥抗血栓功能,又减小了出血风险,减少因流量[14,15]。本研究中,观察组肺动脉栓塞、DVT、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术后伤口引流量少于对照组,而且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水平,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低分子肝素钠在进行血栓预防时仅需每日1 次皮下注射固定剂量,无需监测剂量调整,应用简便,在骨科术后DVT 预防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将低分子肝素钠应用于骨科大手术术后下肢DVT的预防,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几率,还能调节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指标水平,用药后患者大小腿围小,肿胀程度低,应用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肝素钠肝素抗凝
金属元素Cu、Fe对肝素钠氧化过程的影响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达肝素钠和肝素钠对小鼠毒性的比较
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探讨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