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课后个性化辅学平台的建设

2020-11-18 01:57王军文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平台建设初中生

王军文

摘   要   通过分析“互联网+”课后个性化辅学平台建设中的任务目的、基本内容、功能特点、实施策略、实施特点,着力解决初中生课后学习分化、学业补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初中生  课后辅学  辅学平台  平台建设

初中生的学习分化现象比较普遍,且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事实上,由于学生学习差异的客观存在,校内课堂有限的时间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也难以支撑课程所要求的学习水平的全面达成。随着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规范化和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又带来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存量不减、增量加大、分化加剧,这更增加了实现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的难度。现在国家、各省市提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也是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期待。

一、课后辅学平台研究的重点问题

通过以家长问卷、学生问卷方式对学生的课后学习状态和学生的课后学习需求进行全面调研,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对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作业的障碍性要素进行分析研判的反馈和统计的结果看,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占56%,有课后学习帮助需求的学生达87%,能继续参加培训机构培训的占17%,想参加而无能力条件的占76%,而赞同并参加学校提供免费的线上学习辅导的则高达98%。由此可见,在当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整治社会培训机构的新态势下,学生课后的辅学需求不降反升而且大面积客观存在。要重视并努力解决客观存在的学生课后学习需求问题,不能简单地推向社会或推给家长,学校必须主动作为以彰显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体职能。

通过学理分析、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我们认为,以课后个性化辅学为主要功能的平台建设应着力研究解决以下问题: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基础上的课后辅学平台建设问题;集体化教学组织行为下学生课后辅学学习需求分类分层实施策略问题;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下学生课后辅学的资源支撑问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内校外学习打通、线上线下学习融合施策问题;学校如何通过课后个性化辅学平台实施精准帮助的问题;基于课后辅学平台的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评价指标及测评问题。

二、课后辅学平台建设的任务和目的

课后个性化辅学平台建设应立足课内校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学习从时空上向课外、校外延伸拓展,实现校内外、课内外的有机融合。基本任务是开发课后线上辅学平台,开设课后在线辅学课程,开展课后个性化辅学帮扶。基本目的是在“给每个孩子适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互联网+”课后个性化辅学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课后在线学习辅导,让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享有更适合的资源和辅导,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努力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三、课后辅学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1.建设理念

建设“互联网+”课后个性化辅学,突破时空限制,将课后辅学搬移到互联网上,搬移到课后线上辅学平台上,以网上同步辅学为形式,进行分层辅学、分类辅学、个别化辅学以及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反馈下的精准辅学,切实满足学生课后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所有学生享有同步免费的学习指导。

2.设计思路

课后线上辅学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辅学室的建设。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设置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需求的线上课后辅学室。将线上课后辅学室整体设计为学科提补类、素养培育类、爱好特长类三大类。由学生和家长依据学生当前学习水平、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网上选辅系统自愿、自主选择确定。

3.技术路线

(1)明确辅学条件。参加课后辅学的学生家庭须强调配备台式机固定终端,不宜使用智能手机作为学习终端,主要是出于保护学生的视力和确保课后辅学的网络环境。除了具备上网条件,还特别强调家长具有监控能力。家长须提交书面申请,提供家长实名制信息;经过平台进行识别核验,核验通过后方可进入;学生及家长凭账号密码登录线上辅学平台。

(2)明确辅学规则。学生根据学校统一安排的线上辅学时间和时长进入自主选定的辅学室与辅学教师交流。辅学过程原则上设计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集中提问质疑时间,用于学生参加辅学前通过平台在指定区域以拍照、语音或视频等方式将学校课堂学习后的疑惑上传给辅学教师,辅学教师收集整理后形成辅学学情;后段时间为集中答疑展示时间,主要包括集中答疑和集中展示。集中答疑主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存疑,尤其是其中比较集中且突出的问题;集中展示则突出学生間的互动互助,以“兵教兵”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榜样引领。

(3)明确辅学样式。线上辅学室内容设置包括超市式辅学资源、问诊式辅学指导和互动式辅学交流三大样式。①超市式辅学资源。学生进入辅学室内后即可以浏览到辅学指导教师提前准备的导学微课、导学课件、重难点解析、作业指导、巩固练习等辅学资源和三类辅学课程的作业详细解析,供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使用资源自主学习、自主补救、自主提升。②问诊式辅学指导。学生依据当天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差异,在自身不能有效实现自主补救的情况下,通过平台空间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疑惑、疑难,接受辅学教师的问题解析或作业指导。共性问题由辅学教师提供共性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辅导以集中答疑的方式解决;个性问题由辅学教师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辅导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助解决。③互动式辅学交流。此种辅学样式以集体辅学为主,主要根据社团群体的学习特点,用于素养培育类、爱好特长类的课后辅导,包括阶段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展示、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指导与改进、新任务的导学要点指津以及同类同层次水平学生之间的切磋交流等。由于这种辅学具有参与人数多、个体差异多、学习需求多的特点,教师辅学的自由度较大,因此,辅学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尤其需要综合使用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培育与培养。

四、课后辅学平台建设的功能特点

1.区别于社会收费辅学平台

(1)公益性。由学校发起,突出校本实际和发展需求,为全体学生提供全免费的、覆盖全体的且更为安全有效的课后辅学,体现公办学校义务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

(2)校本性。由于平台的顶层设计是基于生情、针对学情、立足校本、突出校情,更加彰显了平台建设以校域内集体辅学助学实现整体性提升的设计初衷。

(3)贴切性。校域内教师能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的课后辅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发展性。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诉求。平台建设所明确的学科提补类、素养培育类、爱好特长类三大类辅学室的建设标准和超市式辅学资源、问诊式辅学指导、互动式辅学交流三大辅学样式的形成性评估指标并定期评估评价,是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培育综合素养、彰显教育本质的应然追求,更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需求。

2.区别于传统辅学方式

(1)提高数据采集的针对性。针对性首先源自辅学前数据信息的准确采集。辅学平台设置学生提问质疑的空间,学生在复习巩固、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生疑求助,进入辅学室后,可以用文字录入、语音录入和拍照上传三种方式提问质疑。

(2)突出数据分析的精准性。辅学教师有两种方式进行数据分析:一是教师以手动方式分类整理,筛选出最急于解决的问题以文字方式、视频方式、语音方式或三者综合的方式线上当场答复解疑,然后通过整理、统计相关数据做出判断和反馈;二是平台运用相关技术自动收集学生提问质疑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类,形成统计报表,供教师辅学前分析、判断和反馈。

(3)彰显数据应用的多样性。平台可以通过推送反馈数据信息提供解决大概率、共同性问题或错误的准确答案或解决办法。数据分析可以进一步精准掌握学生的学情,与平时日常教学常态相互补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难易度;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起点和重难点。平台数据达到一定的量级以后,将在收集学生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答案,学生进入辅学室后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资源、数据开展自查自纠、自辅自学,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五、课后辅学平台建设的实施策略

1.整体性策略

注重通过强化课后辅学室内涵建设和课后三类辅学课程的顶层设计,制定好相对完整与系统的分层提高计划、分类辅学专题,形成学期系统,以至学年系统,做好教研组、备课组课后辅学的设计和安排,提高课后辅学课程实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相融性策略

(1)与课堂学习相融合。鼓励和激励辅学教师深入、深度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明确辅学解决的是课堂的问题,是课堂没学好的问题,所以辅学的问题其实就是课堂的问题,辅学的内容就是课堂的内容,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课后教学的内容。

(2)与分层辅学相融合。课后辅学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问质疑进行必要的梳理,依据平台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开展认真而充分的分析,防止炒冷饭或简单重复的刷题,影响学生参与辅学的积极性以及辅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与素养提升相融合。研制学科提补类、素养培育类、爱好特长类三大类辅学室建设的发展性评价指标,形成校本的学生素养全面提升评估体系。

3.主体性策略

参与辅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后辅学活动的主体。一要加强参与辅学的学生管理,确保学生规范参与以及参与率,努力使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学业水平和个性化素养的有效提升;二要突出课后辅学的师资配置,注重多能型教师的培养、培训以及校外社区资源的挖掘与补充,提升课后辅学和参与学生的匹配度;三要组织好学生对辅学课及辅学课教师的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及家长对课后辅学的满意度。

六、课后辅学平台建设的实施特点

1.校本可复制

与以区域平台建设与实施整体推进课后辅学相比较,校本化课后辅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具有自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项目管理优势、操作实施优势和资源配置优势。校域范围内由于学情因素和特点相对稳定,平台实施对可能变量的可控性较强,同时,通过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进行管理,直达性强,耗能相对较小。作为学校数字化平台的一部分,具有投入小、易实施、可复制、见效快的优势和特点。

2.需求可选择

将课堂学习后延至课后学习,学校学习扩展至家庭学习,将课后辅学设置为分类、分层、分级辅学,静态辅学和动态辅学相结合,突出解决学生吃不了、吃不饱、吃不好的实际问题和请不起家教、上不起社會辅导班的现实问题,让所有学生享有同步免费的学习指导、学习补救和学业提升,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参与可互动

通过提供超市式辅学资源和问诊式辅学指导两大方式,将学习资源下发到学生学习空间、教师推送辅助预习、辅助作业的可视化学习资源、教师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以及教师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和个别化辅导等方式,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4.反馈可诊断

一方面,辅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辅学平台收集、整理所形成的数据分析对学生的辅学需求进行分析指导和反馈;另一方面,平台所形成的大数据可以为学生整理问题信息、提供错题信息、形成个性化错题集,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疑惑的检索和问题疑惑解决的指导,助推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可以在平台上开展多向、多维的互动评价,强化评价反馈的可诊断。

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课后个性化辅学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应用,创设“人人在学、时时在学、处处在学”的学习生态,满足学生客观存在的课后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实现学生充分而有个性化的学习,彰显学校的育人本质,是学校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平台建设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中学语文“碎片化”阅读平台建设的探析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