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清代续书原因探究

2020-11-19 01:25内蒙古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广大读者红楼梦小说

■吕 悦/内蒙古大学

一、续书出现的原因

(一)续书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及功利性

许多清代续书作者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对之如痴如醉,为宝黛爱情而痴迷痛苦,不能释怀,由此也不能接受宝黛二人之间的悲惨结局,或不赞同其他作者之续书内容和结局:“然余赋性痴愚、多愁善感,每有夸父之迂、杞人之谬。疾虽愈,而于宝、黛之情缘终不能释然于怀,夫以补天之石而仍有此缺陷耶!”“余不禁故志复萌,戏续数卷以践前语”①,因此便亲自续写《红楼梦》,既满足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又迎合了大部分读者的心理需求,因而受到热烈追捧。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续书作者是怀着对经典的崇拜和模拟心理去续写的,如清代秦子忱的《续红楼梦》。但也有一部分续书作者是带着功利性去续写《红楼梦》的。清代白话小说自《水浒传》《西游记》等续书出现以后,便出现了《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脍炙人口的各类小说,而《红楼梦》的刊行更是世情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和轰动,备受读者欢迎,曹雪芹也由此名声大噪。而恰好《红楼梦》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尽管有高鹗的后四十回补,但这后四十回的内容和结局并没有受到多数续作家的赞同,因此便有不少续作家借此机会大展身手,以满足广大读者心理需求和提高自身名气为目的,将《红楼梦》续写成美满的大团圆结局,这不仅给出版社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使得续作家在社会上具有了一定的声誉,不管声誉如何,作家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二)广大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接受

《红楼梦》是适合广大平民阅读和欣赏的趣味性小说,因此具有广阔的社会市场,由于他们是普通群众,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学识,因此他们的阅读就带有一种随意性和主观性,不像文学家、评论家等等一样去关注作品的深层内涵,而更倾向于用自己的个体经验和道德立场去评判和感受书中蕴含的伦理道德、婚姻制度、官场内幕、生活消费等广大群众关心的浅层次问题,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广大读者在读完原书之后更多的是一种失落与悲哀感,在心理上就获得了一种期盼,希望故事中的人物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因此当有作家准备书写续书后,他们自身就带有一种期待,即完美的爱情和成功的事业,这样的续书结局才能够被他们接受和喜爱,而续书作家则深知这一点。乐钓《耳食录》二编卷八记述了一个“红楼迷”的故事:“晋有读汤临川《牡丹亭》死者,近时闻一痴女子以读《红楼梦》而死。”此类故事在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卷八、邹弢的《三借庐笔谈》卷四均有记载,甚至社会上有所谓“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人们争论林黛玉薛宝钗是非,竟欲拳脚相向②,可想而知,《红楼梦》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多么巨大的社会反响。那么,续书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而大多数续作者热衷于为林黛玉和贾宝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虽然是在欺骗读者,但是毕竟满足了读者包括续作者自己的接受心理需求。

(三)思想文化的对峙

《红楼梦》产生于清朝乾隆初期,也正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交替时期。一方面,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对腐朽的封建制度表示怀疑和不满,而另一方面,从康熙至乾隆,文字狱不在少数。然而,清代的文字狱重点打击的是汉族知识分子表达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的文字及时人触犯专制权威、干预时政的文字,对于表面上不干涉时政、只涉及风月和男女之情的小说文字则相对宽容,除了禁毁书籍以外,很少牵连到作者本人。于是文人敢于将自己对爱情、事业的愿望寄托于小说之中,因此在续书中,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官员都是为民着想、清廉有为的好官,既能解决民间疾苦,又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贾宝玉等男子也总是能荣登大宝,子孙后代皆在朝为官,甚至还有作家将薛宝钗等女子写成能文能武的女将军,这也满足了部分女性读者的需求和期待。

(四)社会普遍存在的言情风气的推动

明清之际,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但晚明的李贽却动摇了这种局面,他提出的各种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等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而明清两代社会风气又明显宽松,人们追求新鲜娱乐的刺激性话题,言情、纵欲、享乐之风在民间盛行,文人学士也以谈论男女之情为风流时尚,《金瓶梅》《红楼梦》《醒世姻缘传》等世情小说的出现给了文人们写小说的题材和思路,其中又尤以《红楼梦》最为出名。在这样充满言情气息的社会风气中,世情小说的发展更为便捷和快速,既能够不被限制,又能够迎合底层群众的精神需求,作家们与其新写一本,不如在此基础上续写,这样既节省了构思的时间,又能够改写结局,满足广大读者的期待。

(五)传播方式的进步

在程伟元将《红楼梦》活字排印之前,前八十回本只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一部分读者圈里流传,而程甲本、程乙本相继印刷出版后,《红楼梦》的传播和影响更加广泛,《后红楼梦》的作者逍遥子言道:“曹雪芹《红楼梦》一书,久以脍炙人口,每购抄本一部,须数十金。自铁岭高君梓成,一时风行,几于家置一集③。”清初刊载广告、加插图、节缩纸版直至租书业的出现、活字印刷的普及、说书艺人的职业化等等,使得小说得以广泛传播,当时无论是士人还是商贾农工,都喜欢读小说、听说书,再加上《红楼梦》一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出版和传播续书就不再是问题。出版社有了这些续书后,为获取经济利益,会大量印刷,而说书人有了这些底本,便可以照续书来讲,再加上说书人独有的动作、语调与悬念,这比读书要更为生动有趣。对于下层群众来说,租书或者买书更为实惠,而那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则更倾向于听说书。

(六)续书潮流的出现和发展

自中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出现之后,紧接着便出现了一大批历史演义小说;随着《水浒传》的传播,英雄传奇小说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到了明代末期,《西游记》的出现使得续书现象随之而来,神魔小说也由此兴起;此后清朝出现了《金瓶梅》的不少续书,因为此书本身涉及不少淫秽之事,所以续书内容也大多粗俗鄙陋,一度遭到清朝的禁止。但总体来说,续书思潮已经出现,且在不断向前发展,但前提是原书一定要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这样续书才会有社会价值,得到书商、读者和续作者的青睐。自《金瓶梅》后,世情小说也开始勃兴,为以后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红楼梦》最初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而自“程乙本”用木活字印行之后,《红楼梦》得以广泛传播。有了这样便利的传播方式,再加上广大读者对它的追捧,《红楼梦》的续书便蜂拥而出,共计约有30多种,或长或短,这些续书“续作者思想庸俗,境界不高,艺术上荒诞不经,十分拙劣,它们与《红楼梦》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但是,这些续书的出现,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红楼梦》的巨大成就与艺术魅力。

二、结语

《红楼梦》清代续书的艺术成就大都不高,所体现的主题思想、文化意蕴、价值准则和道德观念等与原作也有着不小的区别,但是,对这些续书作系统详细的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1)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学界到现在也没有定论,曹雪芹究竟是不是《红楼梦》前80回的作者?后40回是不是高鹗所续补?畸笏叟其人是谁?这些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切的回答,而这些续书的作者与曹雪芹都是一个时代,他们真正接触过《红楼梦》的真实版本,所以研究他们的续作,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来不断验证现有的定论,或者发现新的定论。

(2)续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多种续书描写的内容也不一样。如陈少海的《红楼复梦》,他的续书不仅涉及到了祝家、贾家、柏家等大家族的广阔生活,还展示了众人平定岭南海盗的场面,丰富了原作的内容,使得读者得以了解当时更为详细和广阔的社会图景。此外还有《绮楼重梦》小钰挂帅进剿广东乌龙党;《续红楼梦》写贾茂赴江西驱蛟救民,后出使暹罗国;《红楼圆梦》写盐枭闹事,海盗盛行。这些描写虽然加入了一些想象的成分,甚至有的纯为效法神魔笔法,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自从清代乾隆年间到现在就一直没有停止,现代学者对它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提出的疑问也越来越多,红学之谜仍在增加。虽然清代续书众多,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不过却很少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续书对原书的接续方式、续接的方式、续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续作者的构思④等问题,也没有对这些续书进行系统化、分类化的研究。但是,《红楼梦》续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在其艺术价值上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尤其是对于学者解读《红楼梦》,然后再结合脂砚斋、畸笏叟等清代读者的评语,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但事实上,关于《红楼梦》续书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而这些续书不但有文化娱乐价值,也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因此,研究这些续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揭开更多红学史上的未解之谜。

注释:

①秦子忱.续红楼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②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③一粟.红楼梦书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④张云.《红楼梦》续书研究述评[J].红楼梦学刊,2013(1).

猜你喜欢
广大读者红楼梦小说
今古传奇恭祝全国广大读者新年快乐
征订启事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别样解读《红楼梦》
征 稿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