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

2020-11-19 01:25于万海中共鲁山县委党校
长江丛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老子事物理论

■于万海/中共鲁山县委党校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据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为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管理王室藏书的官员。老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老子》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也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亦称为《道德经》。探讨《老子》一书中关于和谐思想的有关论述,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和谐文化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回顾老子的“和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学习,领悟和谐社会精神及其文化的内涵。就是用公平、公正、合理的中道原则来化解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只有公正,才能使对立的双方相互谅解,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

和谐,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道”既是老子理论的基础又是其精髓。《老子》中的道就反应了和谐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老子说的一、二、三其是就是指“道”创造万事万物的过程。“一生二”“二”就是《老子》所提出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是“气”两个方面,就像硬币一样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它们同属于一个事物。因此,老子认为“和谐”是万物相生的必要条件。汉代学者严樽认为:“故一者,万物之所导而变化之至要者也,万方之准纯而百变之权量也。”[2]所以“和”对立双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道”是万事万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纽带,同时又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不竭之源。天地万物必须遵循“道”这一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是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老子》和谐思想的基本体现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法”就是“效法”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要求,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在宇宙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人是其中的一个,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如果不是这样,就违反了“道”,而且对立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转化的,但转化过程中仍然是以另一方为根据的,所以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对立的状态中反复交变着,这种反复的转化过程是无止尽的。但不能过分,一旦过分就偏离了“道”,就会经过斗争再次达到和谐,因为物源于道还要复归于道,所以他说“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就是说,遵循事物的固有规律,不对事物做强力改变,就是道德具体应用。反之,就会“强大处下”,就是说如果强行改变事物的固有特征,似乎是胜利了,而事实是失败了。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如果再“损不足而补有余”那就会造成祸殃。

(二)人与自身的和谐

老子认为人本性是贪婪,会给人自身带来祸患。老子对“恶”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恶”的本性会对事物的和谐造成极大的破坏,必然遭到“道”的惩罚,所以他说,“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可以看出,老子对人的贪欲是十分反感的。这一点对后来的法家影响极大,成为法家理论的出发点。

在名利面前,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如老子所说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1]。在老子看来名利、地位、金钱,都不能与生命相比,如果过度的追求名利、地位,就会给自己带来祸患,所以老子才提出了知足。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老子》 一书中包涵丰富的和谐的政治思想。老子认为,当权者应把握好“为”与“无为”的关系,不要妄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来说就是“无智”对待具体的事物,不持有个人的特定的主张,哪怕他在这件事上有成功的经验,也不越俎代庖,而是让有关责任人去解决,他行使监督与批评职责对关系全局的事情,他也要多方听取意见,择善从之,任贤执行。冯友兰说:“老子认为,这是‘至治之极’。这并不是一个原始社会,用老子的表达方式,应该是知其文明,守其朴素。老子认为,对于一般所谓文明,它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为之而不能,而是能之而不为。”“[3]无欲”不放纵个人对利益与名誉的私欲,以免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弃”不放弃弱势群体的帮助,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无为是老子在道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践哲学。“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消极无所作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按照事物存在之道、运行之道行事,反对妄为,这样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老子提倡治国同样要奉行无为而无不为的方略。

老子认为要实现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以“和”为贵。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要融入这个和谐的大家庭就要有开阔的胸怀。同时,在国与国的关系中,老子提倡尽量避免战争,在一方强一方弱时,要有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弱的一方,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因此说老子和谐的政治观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的重要借鉴。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三、《老子》和谐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都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只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种冲突的内涵和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当今由于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为了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这是对全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对全世界人们利益的关怀。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的理论是基于中国文化深厚的内在基因。以老子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中国人民都是以博大的胸怀去关爱其他国家的人民。从“和平共处”的 五项原则到“与邻为友,与邻为伴”的外交政策,正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体现。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有许多的矛盾出现,如政治体制的不完善、经济内部矛盾突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定影响社会的安定,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一种战略性的决策,不是为了解决当前的情况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构建和谐社会的智慧来源于老子的和谐哲学。和谐文化的观念,如中和,和而不同,家和万事兴,早就深入民心,因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得到了人们的拥护,和谐社会的建构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这都是中央的英明决策。

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是全方位的。要从和谐的心灵开始,进而构建和谐的家庭,和谐的单位,最后构建和谐的国家。但是现在有许多人心灵失衡,社会的压迫感不断增大。许多人价值观扭曲,奉行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明确社会的价值,意义以及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所以要认真地学习国学中的和谐思想,特别是以老子为代表的和谐思想,它们都是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老子事物理论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智者老子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