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小说中的痞子形象与京味研究

2020-11-19 01:25潘国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痞子京味王朔

■潘国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上世纪80年代中,市场经济在当时也并未形成,而商品经济也同样没有完全涌进。“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密布于当时的文坛之中,“寻根文学”在当时也是方兴未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下,以痞子形象作为系列的王朔小说横空出世,这也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当时文坛与文学形式的认知。王朔自身商人的眼光与社会上媒体的造势,让王朔在新时期的文学史中拥有了其独特的地位,同时也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化意义。王朔的小说作品并不只是运用艺术的特色来吸引起人们的探讨欲望,而是凭借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其社会传播所带来的效果影响而受到人们的广泛瞩目。

一、痞子形象的性格特征

(一)王朔作品中的痞子形象分析

在小说作品《浮出海面》中,石邑对于晶曾这样说过:“如果哪天你破了相,变得一文不名了,我就毫不犹豫抛弃你,我是不管会有多少个道德先生站出来谴责我。”;在小说作品《你不是一个俗人》中,这些痞子形象成立了很多所谓的“协会名头”,其实这样的做法无疑就是最直接的展现出了自己内心里面的无聊和空虚。“首先是一片好心,其次是各种好话,最后汇成一个刻骨铭心的好梦”小说作品里面的“三好协会”就是于观、杨重和冯小刚三人一起成立的,专事捧人;而《顽主》中所成立的“三T公司”则是专门为人解难、替人解闷、甚至是替人受过,并且以这些为其宗旨;《一点正经没有》中的“海马写作中心”;《千万别把我当人》中的“全国总动员委员会”;《玩的就是心跳》中的“人命案”游戏。

这些看上去显得很正经的“机构”,实际上却是尽显荒诞。但正是这些所谓的机构和“协会名头”,充分表现出了痞子形象的背后性格特征,他们不甘于平庸与平凡,但是具体做起来却又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最后也就只能陷在无聊与那些荒诞之中。曾经被人们称颂为人类灵魂塑造师的作家职业,却也被他们贬低的一文不值。当“我”在《一点正经没有》中问安佳一个人该如何消磨时间的时候,安佳便直接告诉“我”:“那你就当个作家吧,既然什么都干不成但是又不甘心混得像个一般老百姓一样,脸厚心黑,简直就是天生的作家胚子。”在这些痞子形象的世界之中,作家更多时候是用来骗的,在《顽主》中,他们为宝康设立了一个奖项居然是“咸菜缸子”的颁奖节目。这些痞子形象的玩世不恭,以及对于世俗的鄙视,让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和这个社会的正统思想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但是这些痞子形象却另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无论他人会投来这样的眼光他们始终践行着自己的生活原则,但是这样的生活原则更多情况下却也成为了揭露他们内心脆弱点的又一视角。

(二)王朔作品中痞子形象的性格特征分析

在王朔早期的小说创作之中,痞子形象是一个连续出现的文学形象。比如说:《顽主》中的于观、马青以及杨重等人;《你不是一个俗人》中同样的三个名字便二次出现,再加上丁小鲁和刘美萍等人;《一点正经没有》中的吴胖子、刘会元、还有连续出现的丁小鲁和于观;在《动物凶猛》中的“我”、高洋、高晋、方方、许逊、汪若海等人;还有在《橡皮人》中的“我”、张燕生、徐光涛、李白玲等人;再有就是《玩的就是心跳》里面的方言、吴胖子、刘会元等等。除了上述的这些人物中还有在《过把瘾就死》里的方言、《浮出海面》中的石邑、最后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中的张明。王朔在自己的上述作品中倾其内心为读者塑造了无数的难忘形象,在这些形象中有些会借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肆无忌惮、横冲直撞;有些则是整日无事日复一日的耍酒打牌;有些是在社会的变革之中失去自我,在迷茫与彷徨中左右游离;有些是用着自己的那点小聪明和小手段,最后的目的只为得美人芳心。虽然这些形象看似不同,但在这些形象的身上都有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共同点,这些个具有着鲜明性格特征的形象始终处在社会的最边缘,也不会受到体制内部的关注。这一点不管他们是承认还是否定,都无法逃离、无法改变。

其实在当代的文学青年形象中,痞子形象和知青的形象在某些角度上来讲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两种形象都是曾经尝到过信仰的失落感,但是具体上却也有所不同。对于知青形象而言,是寻找的失落感;但是痞子形象中的失落感更多则是来自于迷茫。这些痞子形象也许尝试过或者想到过要融入到这个社会之中,但是最后却发现一切其实都只是一场徒劳罢了。也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他们内心中的“高贵感”使得他们不屑于在繁杂的社会当中受尽委屈,于是便开始随心所欲地过着貌似不错的生活,但是内心深处的那种空虚、无聊以及无力却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些痞子形象更为关注着的是人生中的及时享乐,同时又表现得亵渎神明、戏谑社会且经常调侃他人,以一种非常轻松快乐的心态在自己的人生与社会之中展现着自己所谓的“自由人格”。所以对于爱情,他们自然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二、王朔与痞子形象的联系

(一)王朔与痞子形象的异同

从王朔的小说作品中不难看出,很多的痞子形象与其本人的自身经历都存在着很多的联系。所以在某些角度上来说,痞子的形象更多时候则像是王朔的半自传。王朔在其刚刚出道的时候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其笔下的痞子形象之间都有着很多的相似,这一点在痞子形象的思想行动以及处事原则上都有所体现。同时京味对于王朔自身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王朔自小就是在北京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初期王朔还充当过红小兵,但是他们最常干的事情无非就是整天无所事事的胡侃打架、或者是拍婆子、看电影。最后他们退伍转业,但是分配的工作却总是不尽人意。出于对公职工作的不满意,王朔选择做个“倒爷”下海经商,而后的经商失败和一次机遇的巧合又促使王朔弃商从文,自从投身文学的海洋,而这些经历在王朔的笔下也有着不同程度上的体现。

(二)王朔对于痞子形象的创作心态

对于王朔笔下的痞子形象,人们始终都存有争议且褒贬不一。有些人将其作为是王朔的经典作品形象代表,认为王朔是在反崇高、反神圣或者是在反主流;也有些将王朔早期的作品称为是“痞子文学”或者是“流氓文学”。其实这样的评价与认知都不是全面的。纵观细品,王朔的小说作品在其语言的表达上确实有些出格的地方,特别在上世纪80年代中,市场经济在当时也并未形成,而商品经济也同样没有完全涌进。“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改革文学”也密布于当时的文坛之中,而“寻根文学”在当时也是方兴未艾。就是在这样的具体时代环境之下,以痞子形象作为系列的王朔小说横空崛起,这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当时文坛与文学形式的认知,同时使得读者耳目一新。而这样的感觉对当时深受意识形态影响的人们而言,无疑是前所未见的。而作品中痞子形象在语言上的调侃与反讽,也使得王朔的小说作品受到广泛欢迎,其中也不乏一些善于归纳总结的人为其痞子形象归结出了各种不同标签。

三、对于王朔小说中的京味研究

(一)关于痞子形象的京味研究

王朔笔下的痞子形象在很大的创作灵感来源上都离不开对于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记忆,这些形象都有的一个特点就是极具京味的部队大院。这里说到的部队大院与北京城的胡同完全不同,胡同是北京城里老北京百姓世代居住的地方,因此也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归属。在整个文学史上老舍笔下的京味小说无疑是一个不可磨灭的标杆代表,而新时代下的刘心武与郑友梅也是京味小说的绝对嫡传人物。因此,很多人也都将王朔的小说称为是“新京味小说”,而王朔本人对于这样的称呼也曾极力否认过。王朔本人的否认其实也不无道理,因为王朔笔下的这些痞子形象所生存的环境以及具体的活动范围,与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有着很大的区别,王朔笔下的这些痞子形象所生长的部队大院都是建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而且自身也有很强的封闭性与自足性,和外界的联系也不多,所以在这方面看来,每一个部队大院其实都更接近于一个“小社会”,而且等级秩序也十分严格,其自身的配备设施与居住其中的干部军衔也都有着直接性的联系。在王朔的《动物凶猛》与《看上去很美》中对这些内容也都有过直接性的描述。

(二)关于部队大院的京味研究

充满京味的部队大院,是新中国所特有的大院文化。而大院子弟心中的优越感、荣誉感以及使命感,对知识分子的极度鄙视、遵循等级秩序这些也都是大院文化中最鲜明的具体表现。等级秩序对生活在部队大院中的人而言更像是侵入骨髓一般,这些刚获得了翻身机会的人又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压迫他人。新中国的成立并没有让封建社会的糟粕思想随之消失,而是相反的逐渐滋生并且再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就成为了大院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我没念过什么书,走上革命的道路受够了知识分子的气,而且这口气很难咽下。我这样的粗人,始终感觉自己的头上时刻都压着知识分子的大山,他们那种无孔不入的优越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以他们的价值观作为标准让我们这些个粗人挣扎起来十分困难。所以打掉他们,我们才能有翻身之日。”从王朔这段话的口吻之中,不难看出王朔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这样的呈现或许并不是源自于王朔的有意为之,而是深入骨髓的大院文化对其自身的深刻影响所致。

四、结语

在王朔的小说作品中,他所塑造的痞子形象玩世不恭,鄙视世俗,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和社会正统思想显得十分格格不入,这些痞子形象另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深刻体现出了一部分人在社会转型期间的微妙处境,这些痞子形象的成长背景以及行为特征都可以找到与王朔自身的相似之处。而对于读者来说,王朔所塑造出的生活在调侃与反讽之中的痞子形象,更可谓是一份全然一新的文学快餐。

猜你喜欢
痞子京味王朔
许恬宁:My Travel Plan
《京味儿印象》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老舍影响下“京味”戏剧影视的发展与新变
《痞子英雄》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