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视阈下的一轮复习模式探索
——以“三次工业革命”为例

2020-11-19 08:05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5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情境材料

陕西

2020 年1 月7 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引发了中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考评价体系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内涵。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既能高效发挥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作用,也是完善立德树人体制的重要举措。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的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的转变。

如何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要求呢?笔者认为,在一轮复习备考阶段,要创新复习备考模式,精心设计专题,精准对接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以“科技创新——三次工业革命”为例进行说明,重点突出与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的精准对接。

一.核心价值引领化

核心价值是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思想方法的综合体现,是学生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情境时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考查内容的提出,是为了更加鲜明地凸显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是为了彰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核心价值在“四层”的考查内容中处于首要位置,其他三个维度均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因此,笔者把核心价值放在第一要位。就三次工业革命而言,笔者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讲话精神作为核心价值引入本专题的复习,其核心价值就是要弘扬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堂设计中,笔者以科技创新为灵魂。

一轮复习强调精准复习,方向性非常重要。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为《考试大纲》)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背景下,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紧密关注政策导向、时政热点和学术热点,围绕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如“六个下工夫”“五育并举”“四个自信”“一点四面”等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国家领导人的相关重要讲话或相关重要历史结论作为材料,结合高考真题进行说明和强调。

二.必备知识体系化

必备知识是学生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有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在高考评价体系的“四层”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因此,笔者把必备知识放在第二部分。就三次工业革命而言,结合近年来高考的考查方向、《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笔者把必备知识体系化、结构化为四个方面:第一,系统复习关于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必知、必会的基础知识,理解科技创新的延续与变迁;第二,重点关注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的关系,认识科技创新对中国的冲击与反应;第三,关注三次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全面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第四,关注三次工业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理解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联性。搭建古今贯通、中西结合、基础覆盖、重点突出的知识体系,将必备知识体系化,尤其是将主干知识尽量结构化、意义化、情境化、体系化,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不同的专题、课型还可以从不同的立意和方式进行结构和体系的建构,如“中国近现代史”这一专题可结构化为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四个部分;“西学东渐”可结构化为“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宪政民主”可结构化为一个概念——宪政的含义,两种形态——古典宪政、现代宪政,三个阶段——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四大特征——逻辑起点(人性有恶)、立宪之道(正和博弈)、权力结构(分权制衡)、运行模式(程序民主)……

(一)延续与变迁: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教材中分散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图表法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可以清晰展示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整合中应兼顾重点,将前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复习。一轮复习阶段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整合,但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和搬运,一定要兼顾横向和纵向的关联,提取相同词眼,将通篇形成线索清晰、突出筋骨的整合体系。

(二)冲击与反应: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下,三次工业革命不是孤立、静止的。在知识选择中,选择与中国相关的呈现角度是学习历史、联系国情、关联生活的一个很好的角度。通过对比可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马克斯·韦伯之问

为何是英国而不是中国发生工业革命?

表1

如表1 所示,中英双方在同一时刻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而英国具备了科技创新、工业革命的先机,工业革命不是单一的科技革命,而是国家发展的综合表现。

2.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没有发生在曾经孕育过资本主义胚胎的中国?这一问题被称为马克斯·韦伯之问,2010 年全国卷Ⅰ第40 题“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包含对该点的考查,可以作为例题加以证明;关于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012 年全国卷Ⅰ第41 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包含对该点的考查,可以作为例题进行强调。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要分阶段讨论,其中,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应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最新内容进行表述,以体现时代性。高考命题强调中外关联,在一轮复习阶段,复习世界史时应尽量与中国史进行横向关联,因为高考注重选拔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三)进步与代价:三次工业革命与环境

在一轮复习中,笔者建议教师利用好高考真题,通过真题与命题人对话,因为高考的密码就在真题当中。笔者以高考题为引子,强调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从生态史观(环境史观)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例1.(2016·全国卷Ⅱ·33)英国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 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 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题分析】教师在讲解中可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据材料时间“1831—1841 年”可知,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材料可知,工厂集中的伯明翰、利物浦的死亡率上升,教师可指导学生回归基础知识,引导其思考为什么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工业革命期间还会出现城市死亡率上升的状况,帮助其全面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双面影响,关注工业革命与城市污染和城市环境恶化的关系,故A 项正确。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故B 项错误;C,D 项与题干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

(四)现代与传统: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工业化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和学术热点。教材并没有涉及这一部分内容,笔者通过原创命题的形式加以突破。在一轮复习时,教师可对时政热点、学术热点和周年热点进行研究,做出研判,若缺少相关试题资源,可进行原创或改编,试题的形式应多样化,并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预测性。

例2.(原创)大资本、高科技、研究与发展,最终的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自己的历史、信仰,自己的泥土。作者旨在强调 ( )

A.现代与传统的平衡

B.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C.传统文化进退失据

D.现代化的弊端凸显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化、现代化的影响,材料出自台湾学者龙应台的一篇关于现代化和全球化反思的文章《在紫藤庐和星巴克之间》。教师应指引学生在材料中得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大资本、高科技”代表的是现代化,“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自己的历史、信仰,自己的泥土”体现了作者对现代化方向的思考,作者强调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持现代与传统的平衡、共融,故A 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故B 项错误;进退失据是形容无处容身,进退两难,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 项错误;现代化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弊端凸显”,故D 项错误。

三.学科素养情境化

材料一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 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这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伦敦附近有大片露岀地表的煤层,市区内对煤需求量极大,并有一批从事马达、蒸汽机等机器改良的工匠,对发展煤业极有助益……

——摘编自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表2 1799—1849 年英国私人企业中的工资指数(以1850 年为100)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修订版)》

材料三

图 英国2011 年8 月起发行的50 镑纸币

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的问题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历史情境是学生学习、感知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每一段史料都是一个情境,只有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才能让核心素养意义化、具象化。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关于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印度、西班牙或荷兰,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们都试图进行解释。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到自然条件,从必然性到偶然性,角度多元,结论也不尽相同。因此,创设不同的情境,身临其境般感受问题,能够全面逼近历史的真相和本质。情境创设可运用不同的形式,笔者分别选取文字、表格、图片三种类型的材料进行解读和分析。由材料一“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只是煤的广泛使用……这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等关键信息可知,彭慕兰强调偶然性的重要性,或者说其强调自然条件对工业革命兴起的影响;材料一也体现了资源的重要性,煤炭在工业革命中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这使得英国从偏居一隅的西欧小国一跃成为世界霸主,这与英国丰富的煤矿资源不无关系。英国煤矿资源分布广泛并易于开采,含水量较高的煤炭资源的开采需要高效率的蒸汽机进行抽水,这推动瓦特改良出“万能蒸汽机”。由材料二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私人企业中的劳动力价格比较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英国货币的汇率高于其他竞争国;二是英国高工资带来了比其他国家更高的生活水平;三是相比于资本要素的价格,劳动要素价格很高;四是英国西部和北部的工资很高。资本和能源相对廉价,劳动力价格昂贵,人们生活水平很高,对工业品的质量要求很高,需求量也很大,这直接推动了机器生产的发展,进而推进了技术革命的进程。材料三是一幅图片,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右边是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家詹姆斯·瓦特,左边是支持瓦特改进蒸汽机生产技术的企业家马修·博尔顿,他对詹姆斯·瓦特进行资本支持,并与小詹姆斯·瓦特继续合作,保证了公司的持续成功和蒸汽机的不断改进与推广。至此,教师突破了传统英国工业革命原因的叙事模式,从资源、劳动力价格、资本等角度补充了新的学术观点、观察视角和解释模式。

多年来,历史学科“无材料不成题”的做法已对情境化命题进行了较成功的探索,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对情境进行了更规范、更科学的规定,“无情境不命题”“情境无处不在”已成为高考试题的常态。情境有多种类型,从载体上看,主要分为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四类;从难度上看,可以分为简单、综合、复杂三类。根据目前高考的考查方式,高考试题的情境是通过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营造的,试题情境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注意史料的多元化,不要仅仅使用文字材料,要力求经典。在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供新视角,整合新资源,对学生形成“头脑风暴”,突破传统叙事方式和视角。

四、关键能力测量化

关键能力是指学生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在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而忽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笔者认为,在一轮复习备考阶段,更应该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训练,即测量化,让学生掌握关键能力的迁移性,助力其在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在这一模块中,教师可以选取相关高考题、模拟题、原创题进行测量,应做到精选精练。

例3.(原创)美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表明:18世纪以前的一两千年,最发达的欧洲国家平均每年人均GDP 的增长速度只有0.05%,18—19 世纪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20 世纪年均增长提高到2%。这主要是因为18—20 世纪 ( )

A.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

B.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C.因战争人口大量减少

D.国际环境和平安定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测量稳定化,教师应指引学生依据材料中18—20 世纪人均收入的增长率,理解增长即代表发展的测量标志,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不是影响人均GDP 的主要因素,故B 项错误;第二,测量比较化,材料反映了18—19 世纪,尤其是20 世纪,欧洲国家平均每年人均GDP 的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这一时期影响人均GDP 的主要因素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即三次工业革命,故A 项正确;第三,测量细腻化,在18—20 世纪,欧洲虽受战争影响,但整体上人口仍在增长,故C 项不符合史实;近代以来的欧洲战争不断,特别是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故D 项错误。

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关注高考评价体系下“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能助力一轮复习备考模式的构建。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情境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汽车行业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