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唯物史观的解题策略
——以2019 年全国卷必修二相关试题为例

2020-11-19 08:05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5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唯物史观生产力

江苏

史观是人们对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唯物史观是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也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高考试题既对其进行综合考查,又有所侧重,其中,唯物史观在五大核心素养中起统领作用。笔者以2019 年三套全国卷中必修二相关试题所突出考查的唯物史观素养为例,浅谈基于唯物史观的解题策略及培养方法。

一、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

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其第一要义是强调物质第一,主张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指“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相反,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在必修二的考点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例,古代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原始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后期,耒、耜的发明推动了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力,使众人协田的土地集体经营方式逐步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转变,大量私田得到开垦,各国通过变法逐渐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是经济生活的变化;随着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建立在井田制上的分封制及礼乐制度也随之慢慢解体,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集权专制的政治形态走向,这是政治生活的变化;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巨变又使很多没落贵族无以为生,以孔子为代表的旧贵族开创了私学,使教育由贵族走向大众,同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开始思考人类社会怎样才能重归和平与安定,形成了儒家的克己复礼、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严刑峻法、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这是精神生活的变化。

例1.(2019·全国卷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本题属于背景原因型试题,问题由“代词+原因”构成。设问中“这一现象”指明朝中后期山东东昌府棉花沿运河贩至江南,在江南加工成棉布后又返销山东,这是一种经济交换现象,属于经济生活领域,是由不同地区的不同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以种植业为主,农业发达;江南地区从山东运来棉花并加工成棉布后销往山东,说明棉纺织业发达,即手工业发达。山东和江南地区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二者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即地区经济的差异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故选D 项。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其中,生产力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通常以生产工具的变化为主要表现;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品分配方式等;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包括阶级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观。

教师可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指导学生掌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工业革命本身指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作的革命性变化,这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展离不开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保障:新航路开辟后,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成为欧洲商路中心,随着英国国内圈地运动的开展和不断对外殖民扩张以确立殖民霸主地位,原有的手工业生产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要求;同时,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掌权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在政策上实行专利保护政策以鼓励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因此,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开始。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财富不断汇集到少数资本家手中,社会贫富分化拉大,生产资料私有制不断发展,这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又带来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英国社会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其要求改革社会政治结构,因此,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民主政治有所扩展;同时,工业革命加剧了阶级矛盾,工人运动兴起,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因社会上盛行拜金主义,人们对社会现实深感失望,许多学者通过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直接揭露现实的黑暗与丑陋,现实主义流派应运而生……这些都属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影响。

例2.(2019·全国卷Ⅰ·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解析】本题是背景原因类选择题,在阅读题干时,第一,应明确“难辞其咎”的“咎”指的是拉美国家独立后没有像美国独立后那样快速发展,而是陷入停滞状态,题目问的是殖民者在拉美做了什么事使得拉美国家独立后发展停滞;第二,寻找经济发展的原因应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寻找。结合所学知识,拉丁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而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葡、西与英国的生产方式明显不同,葡、西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式封建国家,庄园经济发达,属于封建生产方式;英国则是工场手工业发达,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们都在殖民地移植了本国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美国独立后很快进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即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迅速建立,而拉美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却成了历史包袱,没有快速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这是由两地生产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既体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又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故选D 项。

三、社会历史的发展总趋势和主体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其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由此,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不断进步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意味着否定历史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突出作用,历史杰出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会加快或延缓历史的进程,但不可能消除历史规律或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走向。

教师可以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为例,引导学生掌握社会历史的发展总趋势和主体:当时的西方世界已经向资本主义文明过渡,而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仍然在强化君主专制和自然经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出现了长达130 多年的“康乾盛世”,但这个盛世并不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帝王创造的,而是在这三位杰出帝王的治理下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被学者称为“落日的余晖”。中国社会的发展最终抵挡不住西方列强的炮火,被强行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艰难地向资本主义文明过渡。

例3.(2019·全国卷Ⅲ·31)下图是1953 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图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解析】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据题干时间“1953 年”可以判断出,这时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已基本完成,这一年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人民群众满怀热情地参与国家经济建设。这幅年画的主题是《数他劳动强》,强调“劳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反映了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建设需要,倡导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新风,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中国实行“一化三改”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故本题应选D 项。

高考历史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效解答考查唯物史观的试题,就需要抓住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总趋势和主体这几大核心理念。当然,素养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切实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素养,才能使学生在临考时处变不惊,从容作答,走向成功。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唯物史观生产力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