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20 02:02高峰
高教学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话题思政教学

高峰

摘  要:文章论述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应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的意义、难点和对策。认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是当前思政教学中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具有促使思政教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根本意义;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引入思政教学可能打破原有的教学规划,对未有定论的热点问题进行价值引领有难度,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官方信息和权威知识的学习与选择对师生提出了新要求;提出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在思政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实现课程理念从单一的预设向兼顾生成的转变,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价值引领能力,采用契合思政教学目标、内容和形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3-0045-04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pplying "COVID-19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pic" in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t is believed that "COVID-19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pic" is a teaching resource that can be utilized in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has the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o return to the life world. The introduction of "covid-19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pic"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ay break the original teaching plan, and it is difficult to conduct value guidance on hot issues that have not been determined. The study and selection of official information and authoritative knowledge related to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COVID-19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pic"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change of curriculum concept from a single preset to a balanced generation, teachers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value guidance in teaching, improve the ability of value guidance, and adopt effective methods that fi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forms.

Keywords: COVID-19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pic; education teaching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我国甚至全球蔓延肆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下,我国取得了以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目的的疫情防控骄人成绩。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疫情影响下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形势和工作要求,网络平台教学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最关注的重大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思政教学恰恰可以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将疫情防控话题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使教学更加贴近当下生活世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对当前思政教学的意义

从深层的理论意义上来说,思政教学中应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是将思政教学与更广泛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的有利契机,从而促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富有诗意的概念自胡塞尔提出以来,其含义经过了继承和发展的演化过程,不同的哲学家对其理解存在着差异。以胡塞尔、许茨、赫勒为例,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是“自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领域。这种给定的生活世界包含着我们通常所说的日常生活的范畴,但是不能把生活世界简单地理解为琐屑的经验的日常生活,它是主体性的意义构造。许茨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以及胡塞尔关于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基本界定,同时超越了胡塞尔的超验哲学的立场,把日常生活世界的“有限意义域”作为一个给定的经验世界、常识世界,特别是作为一个文化世界在社会实在的角度上加以把握。他认为,社会实在是由众多的有限的意义域构成的,日常生活也是其中的一种“有限的意义域”,而且是最高的实在。赫勒和许茨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在同一个路向上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赫勒把作为社会实在的基础层面的日常生活领域进一步具体化为对象化的、客观的存在领域,把作为自在的对象化领域的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变革作为其学说的主旨。日常生活人道化的核心是使日常生活的主体同类本质建立起自觉的关系,从而使个体再生产由“自在存在”变为“自为存在”和“为我们存在”,使个人由自发和自在状态进入自由自觉的状态。总体而言,生活世界的哲学含义是在根本上作为一种“文化根基”和“意义基础”的日常生活。当下,新冠肺炎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面临的巨大灾难,面对疫情的发展变化,没有人能置身事外,防疫抗疫成为当前阶段人类生活的共同主题。大学生当下的居家和学习生活,其实质是作为受疫情影响的当事人和防疫抗疫的参与者的一种必要行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說“疫情就是当下最大的生活”。疫情期间,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打开了透视更广阔社会生活空间的窗口,疫情热点话题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理解社会的有益教学资源。如何理解疫情中呈现出的各种“意义”,是基于当下生活世界所提出的不应回避的重要课题。

从具体的实践意义上来看,教学中适时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已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焦点,是引发公众和媒体热议的最大新闻时事。首先,从激发学习兴趣的角度看,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公众成员,正值思想价值观念的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在网络世界中搜寻和审视反映社会现实的各种新奇事件,为自身价值观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和精神营养。许多疫情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能够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成为公众关心关注的话题,恰恰证明了事件本身所暴露和揭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新闻价值,也往往是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同时,大学生关注疫情热点,积极思考社会问题,是作为社会主体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表现。其次,从提升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引入思政教学,是把学生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严肃认真地面对并解疑释惑,回应大学生的现实关切,增加了教学的时效性和生动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内在学习动机是对学习内容的专注,而外在学习动机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学习,因此,只有形成内在学习动机,才能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对关于疫情防控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不回避矛盾,如果能够给予同学们满意的解答,不但能够增强大学生对思政教师的信服感,更能增强他们对思政课程的认可度。同时,将学生的课余关注和课堂学习能够有机整合,使学生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成为课堂正式学习的知识准备,可以有效提高课程参与度和学习实效,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第三,从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看,将作为热点话题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融入思政教学,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堂中与广泛的生活实践问题的紧密关联,也为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践问题的功能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以往的思政课或因为理论抽象晦涩,不够生动,或因为不接地气,高高在上,给人以枯燥乏味的印象。很多人对思政课的感性评价是“学了没用”。这种评价固然简单肤浅,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融于教学内容,使思政课程直接面对疫情防控中形形色色纷繁杂乱的噪音和困扰,为思政课程理论解决当前疫情中的各种矛盾和困惑提供了用武之地。事实上,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够像思政课程这样与生活现实结合的如此直接并涵盖的如此广泛。只有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能够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得到具体的应用,才能真正地逆转对思政课的肤浅认知。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在思政教学中应用的难点

首先,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引入思政教学可能打破原有的教学规划,提高了教学设计的难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有国家统一印发的教材,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过于随意,存在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平衡的问题。内容的统一性能够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一元化,使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不走形不变样;多样性则是在内容统一的基础上,允许教师教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由度,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尊重教学作为艺术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特点,使教师教学富有个体生命力。因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在思政教学中应用,不能颠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进度的计划性,影响思政课程相对统一的意识形态引领目的和功能。因此,必须是按照原有教学方案进行有机的结合,如果机械性地嵌入疫情话题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与规定教学体系脱节,违背课程的初衷。有机的利用疫情话题进行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未有定论的问题进行价值引领有难度。许多疫情话题伴随着舆论场的嘈杂混乱的判断和评价,因公众的审视问题的视角或立场差异,即使一般看来是非明辨的问题,总有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参杂在中间,呈现出多元化,甚至截然对立的分裂现象。当代表主流观点的官方媒介因具有一定的严谨性未作表态,或者因暂时的事态不够清晰而滞后于民间舆论时,任何人基于网络信息的搜寻为依据形成的看法都不具有权威性,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对于未有结论的疫情话题,教师的价值引领具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意识形态引领的政治属性,课堂中对疫情事件的价值判断不能偏离政治方向,思政课程要把握好分寸,守住红色底线;另一方面,要在嘈杂的疫情噪音中分辨出清流与浊流,并能对各种观念表象背后的价值成因、本质具有深刻的洞察与解释能力,对于思政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第三,对于疫情防控相关的官方信息和权威知识的学习与选择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疫情防控热点问题涉及领域广泛,国内、国际都会发生诸多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的事件,而且疫情中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将“疫情防控话题”引入思政教学,教师必须积极关注疫情热点问题,转化成为课堂教学上可资利用的素材,必须带着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在疫情期间关注疫情问题,了解疫情发展,并对有争议的观点和信息进行理性辨别和思考,进而发掘能够选取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工处理。问题在于思政教师不可能对方方面面的疫情信息都有所了解。从学生的角度,虽不会有对教师那样高的要求,但至少要富有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对疫情防控期间的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党情保持关注的热情,才可能为顺利参与课堂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必要的思考和学习准备。显然,这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好的。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在思政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首先,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获得感,实现课程理念从单一的预设向兼顾生成的转变。我们不但要重视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处理好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融于课程教学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遵循着传统认知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确定的,客观的,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使外界的客观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依据这样的理念,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原原本本地搬运到学生头脑当中,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任务即可。而建构主义是传统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批判认知主义的客观主义立场,认为世界并非是完全客观存在的,学生对于世界的理解是多元的、有差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是不断生成与变化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接传递的,学生具有学习的主体性。根据建构主义的理念,学生最终获得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完全在于个体建构与生成的结果是什么。传统教学强调的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实践中很难转化为现实,学生的头脑并非等待着存储客观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客观知识的搬运工。学生的学习实效,取决于自身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建构,而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建构与生成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教学就应该更加强调课程的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感,而不是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任务和计划是否全部完成,从而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如果按照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就不会担心,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融于思政课程教学,会破坏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生成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以预设的课程文本为基础和中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创造他们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事实上,建构主义的理念也容易将教学引向另一个极端,破坏课程原有的计划性,因此,融入疫情话题的思政教学,应该是在有计划、有预设的教学基础上,保持开放的、包容的知识生成的态度,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疫情防控话题中有一些内容也许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足够的耐心进行引导,而也有一些教师原有的计划和预设,难以收到教学的实效,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变更方案,没有必要因为执行教学计划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发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价值引领能力。在防疫抗疫过程中,教师应多加关注主流舆论和官方传媒对相关热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使自己能够与主流舆论保持一致。主流舆论和官方表态为疫情热点问题提供的价值指引,具有权威性的学习和参考价值。在主流媒体对舆论热点未有定论的情况下,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有赖于教师对相关问题的价值判断的能力。教师要形成客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一是取决于教师对疫情热点事实的准确把握,二是取决于教师个人是否具备经得起检验的科学的价值标准。因此,教师应该将作为教学内容的疫情热点事件进行深入的调研和了解,区分辨别真假信息,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分析甄别疫情防控中的不同信息和不同观点。而关于评价疫情热点事件的价值标准,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道德准则等。教师一是要积极学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和有关中央会议精神,具备相应的政治觉悟和敏感度,拥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二是要了解社会治理相关的法律规范,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不能越过法律的边界和底线;三是要内化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在内的各种道德标准,培养高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教师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才能在面对疫情热点问题时,保持清醒和理智,更好地发挥思政教学中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引领作用。同时,网络空间中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信息呈现出复杂多元的面貌,真假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年轻受众,很容易被谣言和偏见等错误信息误导,引入思想认识的迷途。学生的深层思想观念往往也是复杂和隐晦的,教师的个人精力有限,并不容易轻易地了解众多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流价值引导能力,在发挥自身的主流价值引领作用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对学生选择、评判、接纳、认同主流价值观点的方法和能力的教育培养,所谓在“授之以鱼”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渔”。一是要为学生提供获取主流价值观念的正确途径和渠道,使学生对官方传媒和主流价值产生认同感、信任感和亲切感,保证日常信息来源的合法性与科学性;二是要提升学生学会对谣言和错误信息的识别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分辨各种复杂的疫情防控信息的科学理性方法和客观公正态度,引导学生内化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价值判断的正确标准和尺度,做抵制谣言和偏见的先知先行者。

第三,采用适合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内容和形式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疫情话题在多大程度上融入思政教学,以及采用何种形式,这是涉及到具体方法的问题。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形式灵活决定采用何种方法融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融入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疫情防控话题的引入,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积极作用可能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疫情防控话题与原有的既定课堂教学目标方向一致,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促进和增强作用;另一种是疫情防控话题并不在既定课堂教学目标之内,但并不违背思政课程的课程目标方向,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是积极和重要的,因此起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丰富和补充作用。从教学内容角度看,疫情防控话题的选择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选择教师有科学了解和系统准备的内容,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使教师的教学更加严谨并令学生信服,有利于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二是要选择学生和社会关切的重大和热点疫情话题,教学内容积极回应社会困惑和价值迷茫,使课程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对课程更好地形成认同感和依赖感。从教学形式角度看,当前阶段教学主要依托于各种网络平台授课,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教学可以利用更加充足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主性、选择性和可重复性。但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成为网络化的互动,人与人的直接对话成为了“人-机-人”的对话,中间增加了网络机器的媒介。作为一种全新形式,其利弊和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体会和总结。但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平台授课无疑是明智不二的最佳选择。思政教师可结合自身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尝试开发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方法,使疫情防控话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现阶段教师全面依托网络授课平台进行教学的情况下,如何适应网络教学平台,高效有机的利用疫情防控话题进行理论教学,也为广大思政教师创造性探索方式方法提供了有利时机,所要坚持的原则是,采用的方法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适应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于教学形式的需要。例如,教师仍然可以采取类似传统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即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收集疫情热点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或相关理论的补充与佐证,通过展示案例,加深同学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应注重案例的生动性和情境感;教师也可通过提供案例,要求学生开展网络讨论,就案例进行分析,挖掘案例中隐藏的学习资源,使疫情热点案例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更为自然。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可以应用于当前的思政教学,思政课程应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有益资源,使之恰当融入课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也能为课程教学服务于疫情防控做出必要的贡献。即使在未来世界各国抗疫取得胜利,疫情消除之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话题”依然会留给思政教学可资利用的教学素材,疫情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启示是全方位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意义和价值并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2-199.

[2]夏永庚.课程生成的涵义及当代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12):13-16+37.

猜你喜欢
话题思政教学
以提高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加强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思政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应用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话题与主语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浅谈品德课堂探究学习话题的设计
口语交际需多点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