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傩舞戏民俗文化浅析

2020-11-21 04:48王博颖
丝绸之路 2020年1期
关键词:傩戏面具仪式

王博颖

(文化和旅游部 恭王府博物馆,北京 100009)

中国傩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宫廷傩、民间傩、军傩、社傩,乡人傩、少数民族傩等等,如果说皮影是电影之祖的话,那么傩戏傩舞则是戏剧和舞蹈的鼻祖了。在全国各地,在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能找到傩的身影,比如在湖南湘西有土家族毛古斯、青海同仁有跳於菟、贵州彝族撮泰吉,还有广西壮族的蚂枴节、广西苗族芒蒿、内蒙古的好德格沁,西藏的羌姆等等。

甘肃有着悠久的傩文化历史。从甘肃武威出土的彩陶盆上有9人拉手跳傩舞场面上可以判断出,甘肃傩文化历史可以长达4000年以上。现在的甘肃依然保存着古老的傩文化,比如兰州军傩、永登高跷傩社火、正宁社火、陇南白马藏人“赤噶”傩舞、永靖跳会、甘南藏区法舞、宕昌羌族的“凶猛舞”等等,他们都是古代傩仪形式在民间的延续,有些已经融入传统节日和庙会活动中,成为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

一、历史渊源

永靖属于甘肃中部西南,西边临近青海,东边与兰州相连,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古文化遗存地。

永靖傩舞戏也叫“七月跳会”,说到永靖傩舞戏的起源,据当地人们传说,很久之前永靖与西蕃接壤,有蕃人会在夜晚抢收麦子,于是当地的老百姓就想到用带面具击落锣鼓方式来吓跑蕃人。据明代嘉靖年间癸亥年间(公元1563年)编修的《河州志》记载:“天宝年间,每岁积石军麦熟,辄被吐蕃获之”,在民国时期《续修导河县志》中有“遇丰年,则扮演社火,即乡人傩之遗意”的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永靖傩源于羌人在狩猎成功和战争胜利时举办的巫术仪式。羌族曾在永靖居住和生活过,古羌人信奉原始巫教,以白石、羊角为图腾,现在一些村庄里依然保存着一些古老的习俗,比如白石崇拜的信俗,山区路口留有古老“神树”,供奉羊头人身的“家神”等等。古羌人有尚武精神,他们以战死为吉,以病终为不详,他们认为战死后能升入天堂,并不觉得死亡是很悲痛的事情,所以至今永靖有些乡镇在有人去世祭奠时,有不戴孝、不恸哭、不吃荤的习俗。2007年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2008年永靖傩舞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仪式与民俗

时间:永靖傩舞戏的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一般举行三天。

地点:各村落乡镇庙宇,主要在汉族和土族居住区的福神庙举行,以杨塔、三塬、王台、红泉四个乡镇为主要分布地点。

表演人员:表演人员为当地的农民,均为男性,傩舞队由会首、旗手、锣鼓手、带面具的演员共计60多人组成,由各村落乡镇执行组织。

主旨:祭祀、酬神。

仪式过程:永靖傩舞戏有一套固定的仪式,仪式过程分为请神、献盘、献牲、会手舞、面具舞、送神。

请神:请神是跳会活动的序幕,由当地的法师在庙宇神灵像前打卦,请求神灵许可,下庙同民众一同观赏傩戏。请神时,法师先在会场上准备好供神的毡房,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点上香灯,供上神位,做好迎神的准备工作。打卦的卦是用牛角制成的,把牛角从中间劈开,分成正反两面,牛角外凸面为阳面,内凹面为阴面,法师跪在神像前禀明打卦的缘由后,拿起卦双手合十进行参拜后投在地上,一正一反为“圣卦”,表明神明许可,两个都是反面为怒卦,表明神明不允,两个都是正面表示吉凶参半,也称为笑卦,此时要向神明禀报,再继续打卦,直到辨明圣卦为止。打卦结束后起神,也称为抬神,就是民众将庙里的木雕彩轿主神抬出庙门,一直抬到新设的神坛账房里,安放到神坛上,燃香化表,这个过程也称为安神。请的神有“清源妙通川蜀崇宁护国真君”(俗称“二郎爷”)、“太子宝山混旭大王”、“五谷”、“八蜡”、龙王、山神等。这些神与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二郎爷”是唐代李冰父子与赵昱神号的合称,与《西游记》里的二郎神无关。“五谷”神是由“稷神”衍变而来。

献盘:献盘就是在表演仪式开始之前,村里每户人家做出敬献给神灵的馒头,在当地称为馍,每个馒头用面3斤以上,装入盘子中,也称为“素盘”。每户人家一般做三个馒头,写上本户人家主人的姓名,敬过神的馒头视为驱邪之物,要拿回家吃或送人。

献牲:献牲就是把猪、羊作为贡品献给神灵。这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祭祀方式。献牲前先要烧香、燃表、点蜡、叩首,然后把要敬献的活的猪和羊拉到神前,当羊抖动身体,猪用鼻子拱土的时候表明贡品已经被神灵认领,当地人称为“领羊”和“领猪”,这时便可以将贡品宰杀了。如果羊不抖动身体,猪不拱土,那就要在羊身上泼凉水,用烟熏猪鼻子,直到羊抖动身体,猪用鼻子拱土为止才可以宰杀。宰牲后,村民用装有黄裱纸的碗盛一碗血,放于神坛,待肉煮熟之后,先切几片供神,其余的肉分给村里的各家各户。

会手舞(傩舞):会手是指参加祭祀活动的仪仗人员,在祭祀仪式后,表演跳会的开场节目。表演人员有24人组成,表演者不戴面具,身穿黑袍,头戴红缨鞑帽,肩搭三角红布,手握一丈多的鸡毛旗帜共同起舞,口中时不时喊着“好、好、好”。表演队形分为:三回九转、太极八卦、跳方阵、跑大圈等阵法。表演队伍由四位手持刀、斧、剑、戟者率领,表演盘古开天劈地、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远古神话传说故事。会手舞的舞步动作古拙,粗旷有力,雄浑豪迈。

面具舞(傩戏):会手舞表演完之后,就是面具舞,表演者戴着面具,只舞蹈不演唱,由场外人员叙述和演唱。表演有时在几个村庄轮流演出,一个村庄演出一天,有时是几个村庄共同设坛,在设神账房前的广场上举行。表演角色有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周仓、曹操、吕布、貂蝉,也有神话故事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牛魔王还有各种神怪。

送神:跳会演出结束之后,要把请来的诸神送走,送至神灵原来的庙宇,感谢神灵赐福。送神是在最后一天,由法师请卦,然后起轿将神送回福神庙。

民俗禁忌:

1.傩舞戏表演和傩面具的制作均为男性,妇女不能插手。

2.制作傩面具的布料必须是新白布,使用前要用柏枝香熏。

3.保存傩面的家庭平时不会将傩拿出来给人看,只有在祭祀或有活动的时候才会将傩从箱子里“请”出来。

4.做好的面具要在福神前供奉几天。

5.送神之后,傩面、服装道具要整理封存,藏于庙里,任何跳会用的物品禁忌带回家。

三、表演剧目

表演剧目可分为神话传说类、历史故事类、世俗生活类。如:《杀虎将》、《出五关》等军事题材节目;《单战吕布》《斩貂蝉》历史人物题材剧目;《庄稼佬》《收庄稼》等世俗生活剧目;还有许多宗教神鬼传说。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主要乐器有手提鼓、锣、钹和笛子,这些乐器音色洪亮高亢,音乐豪迈雄壮,在表演上以尚武精神为主,体现了百姓的生活和民俗风情。

流传剧目有《杀虎将》《单战吕布》《目连救母》《庄稼佬》《变化赶鬼》《三战吕布》《山五将》《川五将》《三官三娘子》《斩貂蝉》《保节佬》《三娘子降老虎》《笑和尚赶雨》《单鬼抽肠子》《庄稼佬教猴》《收庄稼》《砍山》《洗佬佬》《下西川》等,共计30多种。

四、面具的造型特点

跳会活动中使用的面具俗称“脸子”。永靖面具一般以18面或36面为一套,有专用面具和活用面具两种。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吕布、貂蝉因为作为历史人物而且特征明显属于专用面具。老汉、老婆婆、武士、红鬼、绿鬼这种面具灵活出现在各种剧中,为活用面具。

永靖傩戏的面具造型原始古拙,或丑陋凶猛,或狰狞凌厉,或滑稽诙谐,制作并不精致细腻,而是粗旷夸张,人物性格特征、好坏善恶一下就能认出。傩戏面具着色基本是戏曲脸谱色彩的基调: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黄狠灰贪,蓝勇绿暴,神佛精灵,金银普照。早在宋代社火与皮影就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后来又逐渐影响到戏剧戏曲的脸谱造型,可以说,程式化的艺术手法是中国最传统的艺术观念,是中国艺术的特征之一。中国的传统艺术美学与西方的不同,并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表现,而往往采用象征和写意的艺术语言。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以阴阳、五行、八卦观为基础的,是象征性理想性的,充分体现吉祥如意的观念与美好的向往。

五、社会功用与文化价值

永靖七月跳会是从傩祭祀仪式中蜕变出来的,从形式和内容上带有宗教色彩。从仪式中就可以看出一种浓重的法术意识,展现了强烈的生存意识,亢奋的生命力量,趋利避害的心理。通过驱鬼逐疫,驱邪禳灾的仪式,表达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天下太平的向往和追求。祭神酬神是永靖七月跳会的宗旨,当地的村民认为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要靠神灵的庇佑和帮助,举办跳会活动就是为了报答神灵的恩典,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民间艺术是伴随着民俗活动、民间信仰而存在的。傩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体现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意识,是一种朴素的生存智慧,这些民间信仰和原始意识甚至还是大多数非遗的精神依托。自古以来,“戏台与庙宇共生,戏曲与祭神同舞”,在仪式和表演过程当中不难看出,永靖傩舞戏与皮影戏、木偶戏和一些地方戏曲的仪式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请都有神、娱神、送神的环节,表演者和观看者都是沉浸在一种巫术的热情和宗教般的虔诚中。从傩戏的表演技术和面具的制作技艺本身来说,并没有特别高的技术难度,除了面具、舞蹈这些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之外,艺术形式当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才真正需要挖掘和研究。比如《山虎将》舞姿雄健,体现的尚武精神;《庄稼佬》中开垦荒地,驯服牛马,播种粮食的故事情节,反映劳动人民从事农业活动的艰苦生活和生存智慧;《目连救母》则教育人们要孝敬老人这一传统道德美德;《三国演义》的剧情则教化人们忠勇信义。所以跳会除了娱乐功能,以及民间美术、舞蹈等艺术价值外,更是具有教化的功能。在中国,民间戏剧、戏曲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担负着教育的功能,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儒家的忠孝节义傩戏中都有体现。虽然,跳会的仪式和过程当中有迷信的色彩,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令人费解的,但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认识价值体系来判定在与我们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文化现象,从原始巫术到《周易》,到礼乐文化都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及摸索出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对待传统文化,态度要辩证客观,不要把没有探索清楚的事情给予绝对的判断。科学技术进步的今天,虽然文化娱乐丰富多元,但傩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它是独特的、无法替代的,它是记忆、是情感,它的价值是永恒的。

猜你喜欢
傩戏面具仪式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十岁成长仪式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仪式感重要吗?
面具
面具中的鱼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