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2020-11-22 02:07云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融合

■崔 琳/云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渐进入高校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推进高校课程改革和教学结构体系不断完善的切入点。随着“课程思政”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和专业设置情况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作为极具专业特色的高等艺术院校也在这股热潮的助推下加入到研究行列,逐渐探索出了一整套颇具的特色的教学模式,产出了丰富的教学成果。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课程思政”旨在构建一种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寻找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相互融合的切入点和融合机制,实现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过程和目标上的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具体落实和践行。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最早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而上海大学则基于“课程思政”概念的认识和研究首先跨出了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以《大国方略》特色课程为起点,《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音画》等特色思政课程逐渐开设,“4+1”的思政课教学品牌课程逐渐形成体系,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上海大学的课程改革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为全国范围内为其他高校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全国范围内迅速刮起了一阵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如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华东理工大学的《绿色中国》、上海师范大学的《闻道中国》等备受学生青睐。“艺术+思政”的教学模式不断被尝试:西安美院的“一画一课”、武汉音乐学院的“一歌一课”和中国戏曲学院的“思政+戏曲”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武汉音乐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艺术思政学科”的概念,武音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尚属首创和特例。①形成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教学实践项目:吉林艺术学院结合地方戏特色,创作出的作品“山魂”;建国70周年国庆庆典惊艳亮相的云南艺术学院师生作品“七彩云南”彩车等。在载体形式上也有了诸多的创新:2017年秋季学期在北京开讲市级思政课选修课《艺术名家领读经典》,不仅揭开了北京市部分艺术院校打破校际边界,资源共享上好思政课的序幕,也为全国艺术高校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教学平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四川美院尝试让艺术家们站上思政课讲台,让思政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更多可能性。

二、“课程思政”的实质

(1)创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一种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创新教育理念,不特指某门具体的思政课程,而是通过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寻找其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在内容和实现途径上的衔接点,依托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完美融合,构建起的立体课程体系。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即学校开设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体现和贯穿着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传统的“思政课程”主渠道,向“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2)丰富的载体形式。通常意义上高校思政教育分为显性思政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两大类别,其中显性思政教育活动主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展开,隐性思政教育则通过基于专业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或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实现。“课程思政”既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观培养和塑造中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和育人环境的思政价值,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互融互通的特点。突出思政教育的灵魂性的同时,以各类专业课程与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淡化传统的课程边际。因此,课程思政的载体也就变得极为丰富,不仅涵盖了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也包括了以学校为主体开展的各种校内外学生培养活动以及知识传输平台。

(3)明确的教学目的。“课程思政”之教学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调将育人置于首位,以培养完善人格的人才作为立足点。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质量水平等是设定教学目的的首要准则。明确任何学科教学目的的第一位均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内涵,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各类课程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受教者的理想、成长与专业发展有机联系。

(4)构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体系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对象合理制定评价体系,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检测指标,既实现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也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为有针对性的对不同艺术专业学生设计教学模式,修正教学手段提供了有力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

(一)以课程体系为载体的融合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艺术教育。借助高等艺术院校丰富的艺术教育元素,将艺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锤炼教学表达。将艺术因子无形地融入到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表达中,教育者借助新颖的艺术形式,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塑造,隐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教育形式逐渐演变成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主客体间营造出“丰富愉悦”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接受度,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丰富化,实现学习过程从认知向思维凝练的转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独立思考。

(2)艺术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专业课程教材的处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应跳出原有的学科思维禁锢,善于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依照教学大纲,跨出教材,不仅要善于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思政因素,还应勤于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引入教学设计,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概念等资源相融合,体现艺术教育的思想性和思辨性。如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90周年”这些特殊的历史节点进行了相关的主题教育、艺术创作、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师生与祖国共奋进的拼搏精神,也实现了新时代师生以艺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从而进一步坚定师生学术上精益求精,创作上攻坚克难的艺术精神。

(3)以公共课程为载体的融合。将公共课程升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主阵地之一,为不同专业的艺术类学生量身订制,开设了一批有利于提高其思想修养、道德涵养、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通过音乐创作、美术绘画、戏曲表演、舞蹈创作、影视剧赏析、主题创作等生动有效的艺术手段与艺术语言,在公选课中跨越专业障碍以诗暗示,以歌动情,以画激趣,以剧促思,有机实现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灵活,形式更加新颖,手段更加灵活使学生能够走出自身的专业限制,以新的社会视角或从其它艺术专业的角度去审视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和社会时事。

(二)以活动为载体的融合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思政要素与各类艺术元素有机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渗透性强、覆盖面广,且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生活态度。也可根据地域、环境、学校特色等实际情况,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较好地发挥艺术教育的思政功能。如颇具民族特色的校园艺术文化节,以红色文化资源、地方特色文化或民族特色文化等艺术元素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创新融合模式,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延伸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空间。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以强大的思想政治性作为引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用创意设计、服务社会的实践方法,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积累创作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鼓励师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师生暑期”三下乡”、“扶贫助困”等行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展演,激发师生的拼搏精神,激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新时代师生以艺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坚定师生学术上精益求精,创作上攻坚克难的艺术精神。

(三)其它载体形式

(1)新媒体。借助现代媒体和传播平台,及时、深入的以艺术传导的形式,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引导和行为上的影响。如同通过新媒体平台的直播功能,借助新型慕课软件、微网课平台以在线交流、理论发布、影音资源录制呈现等,将课程内容、学生的专业技能、价值观教育融合在一个新的平台或作品之中,提升作品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知识传导的即时度。如西安美院通过“莲开有声”微信公众号不定期推送学生的“一画一课”。再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央视的一档“马克思是对的”大型理论对话节目,成为艺术、思政与媒体完美结合成功典范。

(2)名家讲堂。如让艺术名家站上思政讲台,不仅能够跳出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框架,而且艺术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精深的思想高度也会对学生产生更有力感召和号召。让艺术家们站上思政课讲台,可以成功的激活课堂、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教学实效。如四川美院尝试让艺术家们站上思政课讲台,不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

(3)公共资源平台。积极调动社会公共资源,整合形成内容丰富,内涵丰厚的资源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有更多可能性。2017年秋季学期一门名为《艺术名家领读经典》的市级思政课选修课在北京开讲。这门名为“艺术名家领读经典”的思政选修课,有学分、有课时、有组织、有班主任,面向北京地区6所艺术院校的2000多名学生开放。这样的“大课堂”不仅揭开了北京市部分艺术院校打破校际边界,资源共享上好思政课的序幕,也为全国艺术高校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教学平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间的相互渗透功能,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日常思政工作开展中思政要素与艺术元素融合的可能空间。通过艺术教育的融入,从而为教育的主、客体间进行知识传递、情感沟通、引领学生主动走向真、善、美的建立起一座情感桥梁,从而在实现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对师生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

注释:

①胡艺华.试论高水平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现实意义[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02):65.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融合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