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难题与探究

2020-11-22 02:07唐咏梅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辅导员互联网+信息

■唐咏梅/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互联网+”,简单来说就是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相结合,但是并不是将这两者相加到一起,而是应该要将互联网思维做到有效贯彻落实,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相关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其互联网能够与传统行业二者之间做到相互融合,以实现创新发展的理想目标。[1]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已经被互联网的发展高度渗透。在高校里,不论学生还是老师的生活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这种形势下的发展,极大的冲击着学生的思维、价值观、甚至是个人行为习惯,这对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难题与挑战,同时也引发如何将互联网+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这一深刻思考。

一、互联网给辅导员工作的难题与挑战

(一)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世界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共有网民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手机网民8.47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提升至99.1%。网民年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20-29岁,占24.6%,网民职业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学生,占26.0%。[2]这表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是当前中国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甚至手机上网已经达到普及状态,这对于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无疑是一个难题。

当下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沉迷于游戏世界,他们对于课堂教学的专注力下降,对待周围人文事物的敏感度降低,对同学情感、师生之情日趋冷漠。在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下,这种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上课、学习效率,也大大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学生易受网络信息诱导

网络发展迅猛,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遍布我们生活每一处角落,它们不经筛选不分途径的扑面而来。在大学校园里,宣传网贷的信息我们随处可见。许多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在大学生群体中肆意宣传网贷,各种网贷传单、微信网贷平台等充满了大学生的视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消费观。而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大多是90后末,甚至00后,他们从小接受新鲜事物而成长,当他们看见各种各样信息时他们不会辨别,易受误导。近几年不断出现有关校园贷的一系列惨痛案例,一方面是顺应学生尝试新鲜事物的心态,校园贷被作为新事物被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的收入与支出是不相等的,他们受网络信息影响,追求奢侈品享受他们这个年龄不该享受的。而这些学生正是校园网贷的最佳猎物和主要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除了校园网贷陷阱,学生也面临各种诈骗陷阱,常常被网络信息中的不切实际信息吸引目光,没有深入思考和防范意识,轻信于人。在面临就业找工作中,甚至为了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被骗取缴纳高额的保证金这样的案例不占少数。

如今的学生都是手机不离手,碎片化的信息不断冲击他们视野,他们往往以自己主观印象快速的去接受信息,提取信息,表达观点,甚至疏于思考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持着人云亦云的观点散播网络。因此,很多学生在看见一些社会问题只会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不满,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甚至成为现代网络所说的“键盘侠”,造成网络舆论,引发事件不断放大而自身全然没有任何法律意识。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在开展学生工作中警惕的。

(三)受互联网影响产生自我认知偏差

网络发展迅猛,随着通信技术发展在2020年我们开启了5g时代,曾经4g让我们改变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便利,外卖、网约车等等,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从看文字到图片,视频到短视频,我们的生活被快节奏填满,我们开始拥有了自我构建的小世界与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是自己的主角。在这样的错觉中,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偏差,他们习惯性的认为人人都该照顾自己的感受,大家都应该配合自己的想法,甚至忽视同学之间、寝室之间情感的培养和社交的建立。在这个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玩游戏玩到半夜是常态,而个别学生喜欢安静看书却是异类。他们忽视的是身为学生什么是他们真正该做的。甚至他们在现实生活找不到自我的定位,对现实生活冷漠无视,提不起兴趣,只能在网络中建构虚拟的自我。这些就是当代互联网环境下普遍的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大的挑战。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探究

(一)利用网络平台的多样性引导学生

面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高校辅导员极具有挑战性,如何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下管理学生应具有时代性,抓住网络的作用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生工作管理。现当下的管理模式不再是过去的时代,沟通的桥梁不再单一,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工作的模式也在不断的进步与改变。在学生管理中,根据当下不同情况,我们可以利用QQ群、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甚至是更新更高效的网络平台拉近与学生之间距离,建立沟通交流平台,使得学生问题能及时解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尝试不同方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集体融入感和存在感。

(二)立足于学生构建新媒体内容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是当前中国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也是整天手机不离手的低头族。根据此现象,我们应针对性建立新媒体平台,增加公信力。(1)加强内容针对性。在内容上做到吸引学生,散发正能量从而引导学生的三观。适应当下“互联网+”发展,针对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范围,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抓住学生“痛点”使他们产生共鸣。内容可分为活动类、新闻类、资源类、公告类、创意类等,通过不同板块划分明确学生不同需求,为新媒体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2)增强趣味互动性。在新媒体中体现学生参与感,让学生找到存在感,增强对新媒体的依赖性,更好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三观。

(三)提升社交网络敏锐度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当面对扑面而来的互联网信息时,我们需要提升自我的网络敏锐度,对信息进行筛选识别,将有用的且富有正能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并且能掌握信息的实时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加深师生沟通情感,树立良好师生关系,搭建有效沟通桥梁。当面临一些不适当的言论和有悖于社会的不良信息时,我们应该第一时间加以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克服不良信息诱惑,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多面性和深入性,提高自身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通过筛选信息转发主流媒体信息,提升新媒体影响力、覆盖面,增进宣传效果。

(四)全面完善自我能力

当今社会,在信息知识技能等等呈现爆炸态势的时代,教师自己必须要保持一颗好学的心灵,拥有旺盛的求知欲,并且能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如果仅仅凭借自己学生时代已有的能力,是远远不足的。我们想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拥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水。当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也同样选择的是终身学习的使命。如今互联网发展加剧,信息在不断更新与淘汰,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做到与时俱进,跟上学生的时代,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生活,才能与新时代下的学生搭建有效沟通平台,与学生产生共鸣,提升辅导员话语自信,将新的感悟新的见解传达给学生。

尽管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我们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重重考验与难题,但同时也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作为高校辅导员,需与时俱进学习新技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学生工作的影响,加强思考如何将辅导员工作与“互联网+”背景下更有效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和与学生交流中更加有效,建立高效的师生情感。在日常的管理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在工作中不断寻找新亮点,开阔新思路,尝试新方法,与学生共进步。

猜你喜欢
辅导员互联网+信息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订阅信息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