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骆驼祥子》英译本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2020-11-22 02:07张亚婷桂林理工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抽象性骆驼祥子逻辑性

■张亚婷/桂林理工大学

一、简介

(一)《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小说家老舍所著的一部长篇悲剧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年代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奋斗和不幸。老舍将主人公的堕落归之于社会环境[8]。他用祥子的人生经历对社会不公做出有力控诉,对下层人民追求幸福的欲望和绝望深表同情,呈现对社会底层的人道关怀[10]。全篇语言京味十足、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却灵气充沛、活泼自然,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2]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早被介绍到英语世界的作品之一。本文所研究的是2010年出版的《骆驼祥子》的第四版英译本。译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1]。他认为前面三版译文都有其不足之处,故重译之,以使英语读者深入领略到老舍笔下文字之美。

(二)思维方式

从广义上来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从狭义上来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9]

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5]因此,要研究思维方式差异,必须深入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

二、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由于受到地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形成了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和西方便是如此。下文将对《骆驼祥子》原文和英译本进行对比,从主观性与客观性、直觉性与逻辑性、具体性与抽象性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一)主观性与客观性

中国古代哲学多认为“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即“我”和宇宙万物本质上是相通的,了解“我”便能了解世界,主张从“我”这个主观角度来把握“万物”这个客观角度。经年累月,这些主客不分的哲学思想使得我国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而西方先哲则认为“主客二分”,“物是物,我是我”,将“物”与“我”明确区分。注重科学的传统西方思维也使得人们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追求的是认识的客观有效性。[5]因此,与中国相较,西方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客观倾向。

在语言上,中西思维主客观差异也有所体现。汉人注重主体思维,常常从“我”的角度叙述其他事物。因而,汉语句子多主动句,主语以人称常见;受客观思维的影响,西方人往往从客观角度进行叙述。所以,英语也具备了客观性特征,被动句和非人称主语句较多。

例1:

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

It took only two or three weeks for Xiangzi to get his legs into shape,and he knew he looked good when he ran.

例2:

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Yes,he was going to be the finest rickshaw man in town.The thought nearly made him laugh out loud.

中西思维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反映到语言上便是汉语的人称和英语的物称。例1和例2便是很好的主客观差异例证。两例中的原句均是以“他”为主语的人称句。葛浩文在英译时注意到了中西思维的主客观差异,将其都转换成了物称句:用虚义词“it”代指时间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与前句相关联,用“thought”代替原句中的人称“he”作主语。

(二)直觉性与逻辑性

儒、道是中国的哲学基础。这两家都注重直觉体悟宇宙本体,力求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孟子的“诚”,老子的“道”,玄学家的“无”,理学家的“太极”,都靠直觉、灵感、顿悟来领会,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5]因而,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较深的中式思维带有直觉性色彩;西方思维的主色调则是逻辑性。自古以来,西方人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便开创了形式逻辑。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以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逻辑学。至18、19世纪,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哲学家又相继提出并改造了辩证逻辑。这些研究成果都使得西方思维附着上了浓厚的逻辑性色彩。

中西语言受思维影响也具有直觉性和逻辑性差异。汉语不重逻辑形式,注重“意合”,常见松句、散句、流水句、短句、无主句、省略句等不完全的流散句型,形散而神不散,“意尽为界”;英语则截然相反,不注重“意合”,重形式逻辑,多见结构完整、形态外露、主从分明、严谨规范、语法和意义协调一致、对语境依赖较少的复合长句。句中多用关联词语,注重形式接应,以形显义、以形统意、以法摄神,以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结构,注重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7]

例3:

病了,他舍不得钱去买药,自己硬挺着;结果,病越来越重,不但得买药,而且得一气儿休息好几天。

Too tightfisted to spend money on medicine when he fell ill,he tried to tough it out,which only made things worse,until he not only had to spend even more on medicine but had to take several days off to recuperate.

中西思维的直观性和逻辑性在例3中有所体现。例3原文中,七个长短不一的不完全短句构成了一个长句,描述了祥子生病后的状况。最短的短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长达十一字,是典型的流水句。译文中,葛浩文把这些短分句按照句内逻辑组成了一个复杂长句,结构完整,富有逻辑。

(三)具体性与抽象性

具体性和抽象性是两种对立的思维特征。一般情况下,这两种特性同时存在于人类思维中。但由于哲学传统、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的不同,各地区人民在这两者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倾向。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尚象”的特征,汉民族习惯于“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4]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便是由此产生的。这种象形文字为中国人的具体思维倾向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中国相反,西方倾向于抽象思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对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逻辑性成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形式逻辑还使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理性、分析性、实证性、精确性和系统性等一系列特征。[5]逻辑性和理性的共同特征是抽象性,这就使得西方思维具有了抽象性倾向。

在语言上,受具体性思维影响,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实”、“明”、“直”、“显”、“形”、“象”是汉语的重要特色,即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叙述直接,常常借助于比喻和形象,因而比较平易、朴实[6];英语多用抽象名词和介词,词性虚化手段丰富,具有“虚”、“泛”、“暗”、“曲”、“隐”的“魅力”。

例4:

有他的身体与力气作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

With his youth and strength,he figured it would take no more than a couple of weeks to be running with the best of them.Then he’d rent a new rickshaw,and if all went well,he’d soon be on the payroll of a private party.Finally,after a couple of years,three or four at most,he’d buy a rickshaw,one that outshone everyone else’s.

例4验证了中西思维的具体性和抽象性。例4中,老舍用“十天半月”和“一年二年”来描述祥子进行试验和省吃俭用的时间。虽是具体的时间表达,但实际上是大概时间范围的代指。葛浩文在英译时化具体为抽象,用词组“a couple of”对汉语原文的具体时间进行了翻译,简洁明了。

三、结语

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从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可窥见其思维方式的差异。本文以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原文和葛浩文学者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两者的对比中挖掘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研究发现:葛浩文学者英译的《骆驼祥子》充分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中式思维具有主观性、直觉性、具体性的特征,而西方思维则具有客观性、逻辑性、抽象性的特点。

中西思维的差异也给译者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在翻译时,要注意译出语和译入语暗含的思维差异。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转换成读者的思维,这样才能写出符合读者用语习惯的地道译文。

猜你喜欢
抽象性骆驼祥子逻辑性
逻辑性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河北省卷《骆驼祥子》阅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民主的悖论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
翻转课堂模式下《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和方法
羌族刺绣中的图案研究
巧引路轻点拨,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