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写作教学现状

2020-11-22 02:07东北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师

■张 琪/东北师范大学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无论是平时的练笔还是考场作文都经常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作文质量平平,写作兴趣低下,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教师更应该反思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效果。可喜的是很多的优秀语文教师进行了的饶有成效的探索,作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然而,作文教学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写作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师指导无效

(一)重写作前指导,轻过程性指导

新课改之前,语文教师心中的作文课就是讲写作方法,现场作文,教师批改,下发作文这四步骤,作文的指导仅限于写作之前,给出作文题目后,为学生展示精彩范文,分析范文的优长之处,讲解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学生听,教师讲,教师讲罢,好像就完成任务了,紧接着学生就开始作文了。然而,只要是有写作的经历,就会了解一篇文章从准备到构思到行文,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行文过程中,都是学生独立完成,殊不知学生更需要的是写作过程中的指导,就算是评改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些补充性的指导,可是当时的写作情境已经不能复现,指导和练习脱节。如果教师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能提供有效的指导,则可以大大缩短他们由“生”变“熟”、由“拙”到“巧”的路程,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写作教学的每个阶段中都应该有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内容,比如写作前讲的材料应该典型新颖,应该教会学生怎样才能做到选材典型新颖,练习的过程就是很好的时机,学生处于写作情境中,教师即时的点拨会更加有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倾向于学生当堂作文,很少会留有关作文的家庭作业,这是因为在课堂完成的当堂作文,定时定量,学生不会出现拖沓的情况,此外,平时这样的练习也有助于学生适应考试作文的时间,而且,在作文过程中遇到困惑的可以随时找老师交流,及时消解疑虑之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类似的问题超过三个学生问到,教师会在全班统一讲解。渐渐地,学生学作文写到一半不知道接下来写什么的情形会越来越少,写作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二)重方法技巧指导,轻内容指导

有的教师在讲解作文技巧时,大谈写作理论,甚至是文艺学理论,文章学知识,看似高大上的理论知识或许不是很好接受,以中学生的知识阅历,根本不能消化吸收,更不能将理论运用到写作中,从关于写作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知道,写作教学主要不是“阐释原理”而是“运用知识”。静态的章法技巧将写作与生活割裂开来,那么,随之而来的作文教学就会变得僵化和模式化。教师忽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不知道从何写起,学生的作文中,常常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此种现象,屡禁不止,考试考砸了郁闷沮丧——看所有的景物都黯然失色;教师兢兢业业——深夜灯光下为学生批改作业;被人批评心灰意冷——看到小草顽强生长——感受美好;上学途中感受人间的真善美——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马路上搀扶老人;还有甚者,为了照应考题“感知坚强”的主题,不惜编造内容,写自己的家人离世、得绝症……诸如此类的作文内容屡见不鲜,毫无新意,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陈菊飞,邓彤针对作文假大空的现象提出了三大策略,分别是:游览“假文陈列馆”,问诊“假文门诊室”,矫治“文章虚假证”。让学生认清楚什么是作文之假,假作文不合情理,大而化之,空洞无物。针对“假”,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合理化解释,不断追问自己,我这样写有真实感吗,读者会相信吗?针对“大”,要求学生创设具体情境,写清楚前因后果;针对“空”,要求学生加入足够的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呈现事物。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主张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李元昌提出“大作文”概念,主张学生走出“小课堂”,深入社会探索素材;张化万“生活作文”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这些优秀教师的主张可能名字不同,但是核心都是让学生的作文内容充实,有话可说。

(三)重全面指导,缺乏针对性

以表达方式之一的描写为例,描写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不仅有人物的五官长相,还包括人物的衣着服饰,身材等等,而且要清晰的区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神态描写是侧重动态的,外貌描写是侧重静态的。教师进行作文指导时,涉及到描写就会把这些描写方法和需要辨析的关键点都讲给学生,学生真正学懂、学透。一节课时间有限,如果教师的讲授面面俱到,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没有一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这些内容是如此纷繁复杂,一篇作文中根本不可能会全部涉及,学生的作文一定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某几种描写方法。

因此,教师应该做到许冬吟,代顺丽所说的“锚定”,讲哪个写作知识,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分析,比如同样是教描写,项恩玮老师根据学生描写粗略,锁定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视听味嗅触感”多种感知维度的知识学会描写细腻;郑桂华老师根据学生描写太过主观,确定的教学内容是通过“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的知识学会写作真实具体;王从从老师根据学生不会描写人物的学情,确定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分解动作,结合情境”的知识 学会描写动作细节表现不同情境中的人物。传统的写作教学忽视学生诉求,教师只管一味的灌输而没有针对性,今天的语文教师教什么,完全要依据学生需要什么,这样的作文指导才能事半功倍。

绝大多数学生写作困难通常都只是局部的”梗阻“而非全体“坏死”,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局部改进学生写作问题的方式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改善学生写作不必要给学生讲系统化的全面的知识,只需要对其关键处加以指导。近年来,微型写作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细化作文教学,从细节处激发学生内在写作动机,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沈建军详细探讨了微型写作的基本理念,相关研究及实施范例,微型写作的“微”,主要体现在课时目标单纯集中,教学内容具体明确,教学流程简约精要,教学创意精巧入微。讲究人人参与,一课一得,有五种基本课型:基于生活应用的写作课、基于文本阅读的写作课、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课、基于任务活动的写作课、基于应试指导的写作课,训练点是学生写作范式中的“零部件”,写好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情一理,教师在作文的整个过程中都参与指导。如“用概括法彰显议论的力量”;“文章要讲究起承转合”;“用倒金字塔式语段仿写一段话”。微写作目标清晰,针对性极强,聚焦核心困难,解决要害问题。于漪曾在三年教学中对学生50次写作学习进行50次作文教学,根据学生情况,侧重进行某个知识点的练习;管建刚在作文评改中“挑刺”,指出真切的问题,以“病例集中”的方式出示;郑桂华作文教学“用事实证明观点”这节课就是没有面面俱到,聚焦一个关键问题,力求一堂课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二、写作课不受重视

由于高考中,无论学生水平相差多么悬殊,在作文这部分,也不会拉开太大差距,所以很多语文教师会把重点放在现代文阅读理解、课内外文言文阅读等方面。写作不受重视首先就表现在分给作文的时间非常少,有的学校每周会安排一次作文训练,有的甚至一个月练一次,有的甚至不会单拿出时间来组织学生写作文。其次,由于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就是写作文不是特别重要,学生也就不重视作文练习,老师布置写作文的任务了,学生草草了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精妙构思。此外,学生自己很少写周记、日记来为自己积累作文素材,写作文被学生当做学习任务被完成,那么,学生的作文就永远也无法达到叶圣陶说的“说诚实的自己的话”,不是有感而发,而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教师应该做好教学计划,提前规划作文教学的课时和课程安排,很多作文课上得随意,甚至连教学目标都没有,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作文教学应该和阅读教学一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系统全面的教学规划,重点关注学生能够从一节课中学会什么。除了单纯的课上写作,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读写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外写作活动,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三、作文评改流于形式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步骤,教师的批改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写作中的问题,但是现实是学生不重视教师的批语,作文本发下来以后,扫一眼就收起来了,如果作文分数很低,批语都是批评的内容,学生甚至会撕下来丢进废纸篓。这样看来,教师的批改是无效的,批改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学生并没有从作文批改中受益,而且,面对好几十份甚至上百份的作文,教师的压力是很大的,工作量如此多,教师就不会很有耐心仔细看每位学生的作文,批改渐渐应付了事,没有真知灼见,都是“构思合理,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等四字套话,这样的批改流于形式,就没有必要了。

饶杰腾指出:关于“改”,多改不如少改,增加字句不如删减字句。改作文不是把它们改成杰作,是要把它们改成文从字顺的文章。不仅要指出原作的错误,而且最好是能说明其所以然。学生明了了,以后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①学生的作文中有错别字或者语法错误,一定要纠正,以免学生一直错下去,叶圣陶和吕叔湘修改作文尤其重视这点。学生的写的是作文,不是流传千古的文章,不需要内容多么跌宕起伏,撼动人心,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忠实原文,稍加修改,教师也可以采取面批的方式,当面指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也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批改作文的主体也不一定只有教师,学生可以互批,开展互为读者的提问与质疑,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读者意识。学生共同参与写作学习活动,可能为写作课堂教学带来巨大的变革。②

笔者的认知有限,仅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浅析中学写作教学现状,我们明确写作教学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正走在改革的路上。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明确了问题就能够有更好地改进和提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注释:

①饶杰腾.民国国文教学研究文从·写作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6):197.

②邓彤.写作课堂教学的“不当为”与“当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9(3):11.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