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中文化自信发展与创新研究

2020-11-22 02:07成都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校园文化

■游 曌/成都大学

一、前言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根,自信是对自身的认同以及对他人的包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问题,“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切的强力支撑,没有五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文化自习是要理性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发展,同时正确看待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精粹,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对于如今的中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对提升我国国力至关重要。

当前外语人才的培养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外语人才也是我国传统精粹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也就要求了我国所培养的外语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和熟悉本国与外国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从而更好的参与进行国际交流和竞争。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外语人才培养已姓曾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专业学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外语学术争鸣,外语学科被证实了其人文性为本质属性,语言、文学、文化都是它的基本内涵。外语教育学界意识到了外语人才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人文素养不高。但是当今条件下,中国文化的输出需要国家拥有高质量外语人才,他们需要在具备高人文素养前提下,实现文化自信,才有可能真正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更好的服务国家,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二、当代外语人才培养中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一)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失语

长期以来,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中国文化失语”,在外语教学当中,我国外语教学界对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认识不足,外来文化输入和国内文化输出学习不成正比,选用的相关教材更多重视外语国家的文化传授忽略了中国文化的培养浸润,这使得很多学生能够用外语讨论国外的节日、习俗,却无法用外语表达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涵,这就导致了我们在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时候,丧失了本身应有的平等对话的能力。而通过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症不仅存在学生当中,也存在外语教师当中。其主要表现在对中国文化的相关储备口径窄,相关单词掌握匮乏,惧怕谈论中国文化,从而导致文化自信缺失。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不高

新时期的外语教育的对象,尤其是当下在高校学习的95后,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快,推崇新文化,新思想,但是他们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外来文化中的不利因素也在侵蚀着他们的价值观。在众多关于西方文化认同研究表明不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淡漠,并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我国外语教学主要依然是通过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其中包含了相关的研究与实践等多种渠道获得外语相关知识,大学外语人才教育在基础语言教学之上还涵盖了更多文化相关课程,其中融入了较多外国文化、风俗、观念等内容。有研究发现:外语的学习时间与外语文化认同成正比;外语学习的投入时间越多与母语文化认同成反比,所以出现了外语学者水平越高但是消减性文化认同就越明显的现象。

三、探索和创新当代外语人才“文化自信”培养模式

(一)外语教学中要根据文化自信设置相应体系

教学大纲在整体教学中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等都做了明确规定,现在国内外语教学当中,英语占比最大,但是我们发现在2017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也仅是对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提出要求,并没有针对中国文化的课程有相关要求或说明。所以要实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需要进一步修订现在的外语教学大纲,在相关的教学大纲中制定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并且在相应的考评机制中加入中国文化的考评,这样可以使中国文化系统的纳入到外语教学之中,更有利用宏观上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中国文化占比量,使中国文化融入到外语教育教学之中。

(二)外语专业教师自身文化自信要传承与提升

外语专业教师承担着我国外语人才的具体培养,是学习外语的学生第一知识获取来源的引导者,相比起其他专业科目,外语专业具有人文性,承担着文化、价值观等输入和输出。首先,在意识形态的安全方面,外语专业教师也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意识。担任外语教学的老师自身也长期处于双重文化之中,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老师都有海外留学经验,长时间的外语教学活动也使他们长期浸润在外国文化之中,外语老师需要有高度的身份自觉,更好的去分辨外来好的文化加以引导我们的学生,同时要坚决摒弃有害文化的侵蚀。外语教师要高度重视“中国文化书语症”,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入本土优秀文化,不仅是在阅读、听力等输入性材料中加以相关文化支撑,同时也要注重说和写的输出,例如用外语表述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增强两种甚至更多文化相互交融,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文化自信的建设。除了本身的外语专业知识以外,也需要我们的外语教师坚持积极向交流对象学习,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不断丰富自身中国本土文化知识的积累,积极学习,加强研究,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

(三)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打造文化自信主体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良好的育人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好校园文化自信,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教育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作为中心环节,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倡导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提供了沃土,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相关校园主题活动,传播丰富的人文知识、渗透人文精神,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清楚我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产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要树立学生对文化的正确认识态度:对于外来的优秀的文化我们要加以学习和吸收从而丰富自身文化涵养,要有鉴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重视文化自信在校园文化当中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发挥其隐形教育价值,潜移默化使学生接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

四、结语

外语人才担任中外文化交流与贯通的主要桥梁作用,对于中外文化的掌握、融入、甄别是重要培养任务之一,今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自信之上,要重视文化自信在外语教育中的导向性作用。针对当今外语学习当中出现的文化自信缺失现象要引起高度重视,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首先是在外语教学中根据文化自信调整教学大纲、任务等。其次外语专业教师自身要积极发展与传承文化自信,最后发挥校园育人功能,实现文化自信的主阵地,从而更全面的引导外语专业学者成为弘扬中国价值、传递中国精神的可靠之才。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校园文化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Discussion about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