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寝室人际矛盾案例探析

2020-11-22 02:07裴淑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寝室室友辅导员

■裴淑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是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的试验田,大学生在学校里做好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首先要学好的就是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处理。大学生与寝室成员之间的关系则是最基本常见的更是对其自身在校期间成长发展影响最持久最要紧的一段关系。同时,寝室作为大学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进行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的重要地点,更是人际关系危机爆发的高发地带,[1]处理不当对个人以及室友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以下案例着眼于大学新生真实的寝室人际矛盾,以此为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等现状问题提供可借鉴的建议方法。

一、育人故事概述

张同学,女,大一学生,第一次新生见面会时,她非常乐于展现自我,分享交流,给人初步的印象是一个天性开朗、直率天真的孩子。但一周之后某一天中午,张同学气冲冲踏进老师办公室,在还未说明事情缘由情况下,就开始不停地痛诉着她眼中的那些“奇葩”室友。经过五分钟左右发泄后,辅导员老师大概抓住了她的内心想法:我很干净、也很好,是她们不好,凭什么指责我?我不愿跟这些同学住在寝室里……当时该教师选择先耐心倾听后引导交流的方法,帮助她缓和激动的状态,并在征求她本人和家长的同意后,允许其当晚请假就近回亲戚家借宿一晚,给予一定的情绪舒缓空间和时间。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新生适应性问题,但第二天班内同学却向该教师进一步反映情况,原来张同学在班主任老师也不知情、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私自搬离原寝室,并入住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寝室,这一“我行我素”的行为,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根据她本人阐述,从头至尾不觉得自己做得有何不妥,而且整个过程得到了家长的认可。随后在与其父母面对面交流过程中,他们也坦言:张同学是家里独生女,从小到大基本满足她的任何需求,孩子接触的圈子也较小,集体住宿生活对她而言是第一次,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可见,张同学这一行为背后的动因其实并不简单,走进张同学真实成长经历的第一步也就此开启。

二、育人关键点

(1)如何转变张同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模式,例如:与人交往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遇到问题时,也不会考虑别人的想法,更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思考。[2]

(2)如何改善家长与张同学不良的沟通互动模式,减少长期以来存在于三人之间的“根深蒂固”的交流观念和行为,建立平等舒适的亲子关系。

三、育人方法

(1)善于做“加”法,适应集体生活。入学近一周,张同学的作息时间与同寝室成员有很大差异,晚11点之后还不能正常就寝。主要原因是第一次离家住校的她,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整理收拾、公共空间洗漱等非常不习惯,导致其动作缓慢、喜欢单独行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辅导员老师和宿管员阿姨多次分工合作,走入张同学的寝室,引导她关注其他室友有效的物品规整方法,保持寝室空间整洁有序,同时,鼓励她在相处过程中应该尊重寝室内部的规则,与同学们加强沟通,因为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习惯必然会在群体生活中造成一定的小摩擦。只有熟悉和信任度慢慢建立后,公共空间的共享使用等日常接触才能更加自如。

(2)勇于做“减”法,淡化深层依恋。从小宠溺的教养模式,让张同学的生活存留了很多父母的印记,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是三人结伴,近二十年形成了深度的依恋关系。在辅导员老师的慢慢助推下,家长们也逐渐意识到,集体生活毕竟不是家里的亲人之间的“小集体概念”,寝室成员基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寝室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看法也各有差异,需要时间磨合。张同学的母亲感叹道:尽管前几年已经在努力尝试做出调整,但自己的女儿可能还未完全认识和接纳,收效甚微,希望借助这次历练和经验教训,帮助孩子减少依赖,独立成长。

(3)乐于做“乘”法,团结朋辈群体。利用朋辈这一“过来人”的身份,对张同学进行“传、帮、带”引领教育。张同学天性是热情开朗的,虽然与同寝室同学一开始会有摩擦,但与一些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班内同学、社团活动成员比较投缘合拍,符合张同学倾向于与他们畅聊的心理需求。为了发挥张同学自身的这一特点,学校通过多种多样的与寝室相关的文化活动营造温馨的寝室氛围,搭建该生与寝室室友共同合作、互相学习的实践平台,给予她更多改善提升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充分发挥目前所在寝室寝室长的作用,使其成为与张同学、宿管员阿姨、辅导员老师、家长之间沟通的有效纽带,能第一时间了解到该生的情绪变化、生活需求等。

(4)敢于做“除”法,打破不良互动。在与辅导员老师和家长的交谈中,张同学一直处于盛气凌人的指责状态,认为她是对的、好的,其他人都是错的,不好的。而坐在边上的母亲,更多的是以温柔暖心的语气让孩子不要太激动,有话好好说,多听老师讲。她们几乎毫无保留地展现了“责备型”和“讨好型”这两种沟通姿态,一强一弱的互动模式使得交谈进程中断了好几次。辅导员老师选择与张同学和其母亲进行单独地坦诚对话,反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张同学能以更加平稳的语气讲述做出上述举动的缘由,并意识到自己不该任性地无视学校规则,不思后果,只考虑个人的感受,这些变化也离不开周围同学对其的接纳、理解,让大家看到张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环节。最终,张同学自愿搬回原来寝室,尝试重新开始,整个学习生活的状态明显好转。

四、育人启示

(1)懂得透过表象看实质。上述案例既是一个如何与大学室友相处的人际关系问题,又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当老师们第一次接触学生的困惑问题时,不能当即单一武断地做出判定,要从重要他人等渠道全面收集各方面信息,并经过深入细致地交谈了解后,一层层找准和剥离关键点,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予以“对症下药”。

(2)重视原生家庭教育影响。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原生家庭当中学到了什么,正如此案例中的张同学及其家长的表现,能让我们看到学生心理和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紧密的家庭教育纽带关系,原生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契合度和生存姿态的谐和性都将影响和改变学生乃至整个家庭的发展走向。

(3)发挥倾听+共情的双重力量。爱需要表达但更需要倾听和理解。在此案例中,使用最频繁的育人方式便是谈话。老师们充分发挥了共情和倾听的谈话技巧,尝试回顾多年前自身在大学校园里的生活、人际关系相处的场景和故事,与学生、家长分享,让其感同身受,有了这一良好的基础,后续的交流就很顺畅。同时,认真用心倾听,为学生提供表达自由和空间,引导她开启一条从自我表达到自我剖析再到自我选择的良好成长路径。

正如著名教育家马柯连卡曾说道:“当你对某个学生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还不见效,感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爱。当发觉爱也不行时,说明爱得不真,爱得不够”。总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无形的财富,在大学生活里灵活妥善地处理好与寝室成员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既需要全面、多角度地对自己进行审视,也需要宿舍集体全方位的互帮互助,更离不开父母、老师的陪伴和关爱。愿我们的心中有爱,眼里有阳光,珍惜一路上相伴之人,好好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猜你喜欢
寝室室友辅导员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猪一样的室友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我就吃一点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考前紧张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失望万分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