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探究

2020-11-22 02:07黄惠金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思政精神政治

■黄惠金/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一、十九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2018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要求广大思政教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奋斗中。第二,巩固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需要。如何让大学生更好的落实和把握十九大精神的精髓,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以思政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融入十九大精神,全面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对新时代青年的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等,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在心中高高飘扬。在此,为了进一步让大学生将十九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立体课堂,实现育人目标。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原则

(一)主流意识原则

主流意识原则是政治思想实践教学的一般原则。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继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发言权。”关于培养谁的根本问题,如何培养和为谁培养人才。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育“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在新媒体等多种互联方式爆炸发展的今日,如何打造良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工作,必须尽量避免文化侵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二)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

政治思想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综合课程。高校教师在课程准备与设计上必须摒弃经验主义,必须扎实的构建好相关的理论深度与广度。通过专业化、条理化、实践性的理论体系,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当代青年的时代价值观相结合,追求理论结合实际,发挥整个综合课程的作用,并最终指导实际的终极目标。

(三)多元协同原则

协同主要指的是大家之间都要协同合作,一方面指所有的外部环境都要共同支撑一个目标。即在高校这个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好整套体系。不仅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并且在教育上注重多门课程之间协同合作,共同影响。所有的课程要保持同一个空间一致性。横向协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结构‘三体一要素’,三体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一要素指媒介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纵向协同的重点是实现良性循环,具有连续性、分阶段性、有规律性三个特点。遵循元素协同的原则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动态系统。

(四)过程充分原则

实施过程必须遵循以下四个方面:(1)注重理论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渗透工作,成为理论基础的源泉。(2)注重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需要思想情感上的教育,教育者自身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共情能力,将自身的情感与信念积极传达给高校学生。(3)注重实践教育。同样的,在理论与信念的基础上也需要充分发挥实践的力量。(4)坚持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养成需要长期过程的行为习惯,在行为习惯中追求个体行为。

三、构建“四位一体”课堂的路径思考

(一)将十九大精神教育在“第一课堂”绽放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学习十九大精神精髓的关键课堂,因此在第一课堂,首先要调整授课方式,将单一的授课方式转变为讨论、演讲、互动式的双向教学,提升课堂氛围,实现从过去“被动学”“逼着学”到“主动学”“抢着学”的课堂翻转,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调整授课内容,找出十九大精神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并将十九大精神内涵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以多样的方式让十九大精神在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从学生们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出发,将理论化为教学话语,吸收和借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元素,把十九大的精神内涵充分展现科学理论的独特魅力和强大说服力,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最后,是提升课堂的情感号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知识课程,更是一门情感课程和价值课程。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做到“解惑”“授业”的同时,更要通过与学生情感经验的互联互通达到“传道”的终极目标。

(二)将十九大精神教育在“第二课堂”舞动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发挥舞台。学习十九大精神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要渗透到学生的校园实践中,通过在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着手,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校园文化层面,比如可以通过“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列举鲜明的案例,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统一起来,让学生意识这绝不是口号,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美好梦想,同时还可以在校园、宿舍橱窗中将习主席的金言金句图文并茂展现出来,多样化的活动来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保证学生的思想坚实有力;在精神文化层面,可以通过校训、校史、校风来增强对学校的自豪感,还可以通过观看《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制度文化方面,可以将新生的入学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毕业典礼等活动制度化,还可以利用节日,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100周年、建党节等节日,教育学生饮水思源,并对校园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感;在行为文化层面,可以灵活的运用学校、学院的相关伦堂和公众号,推送学生关注的焦点事件,让十九大精神在耳口相传中日常化。

(三)将十九大精神教育在“第三课堂”涌动

第三课堂是大学生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实践场所。通过丰富的社会教育让高校大学生的崇高信仰在社会实践中春潮涌动,将教学延伸至学生社会实践,通过学生假期的志愿活动,如社区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科普宣传服务等特色志愿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社会价值,让学生的情感认知转化为实践活动,还可以依托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红色基地,阅读红色事迹,让学生在亲生体验中获得实践经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想结合,达成高校大学生知、情、意、行高度统一。

(四)将十九大精神教育在“第四课堂”行动

第四课堂是大学生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动态过程。典型的、正面的网络教育让高职学生的理念信念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积极行动。充分整合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用互联网重朔思想政治课程,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在主流媒体平台发扬十九大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网络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打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可以利用“雨课堂”、“职教云”、“中国慕课”等线上教学资源,主动掌握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可以快速的接受碎片化的信息,探索互联网+思政课堂模式,全方位打造网络思政教育课堂。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结构,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要遵循空间上的协调和时间上的有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呈现动态发展的趋势。构建“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遵循主流意识原则、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多元协同原则、过程充分原则构建思想政治“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充分的整合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延申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校内外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课堂理论教学、校园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网络课堂相统一的一体课程,对大学生将十九大精神的精髓“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实践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精神政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