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改革研究

2020-11-22 02:07尚林果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育人

■尚林果 杜 芳/.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师范大学

高校思政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起着育人的重大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面临种种新的挑战,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一)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

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育人工作的发展,它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思政育人工作既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又涉及到学校其他院系及工作部门。当前,思政育人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思政育人工作改革,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

(二)适应与时俱进的新环境

进入新时代,思政育人工作的环境也在悄然变化着。我们已经步入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新兴技术的兴起使得思政育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然,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为思政育人工作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可以说科技的发展为思政育人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思政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与全国各院校思政课教师及相关工作者都在致力于思政改革的探索与研究是分不开的。但是仍有一些院校思政育人工作改革进程慢、改革力度小,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政课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思政课教学依然存在教学方式老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大多是借助多媒体按照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授课,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思政课教师往往自说自话。于是教师成为了一座孤岛,学生无法融入课堂。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太多的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充耳不闻或是保持沉默,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缺乏锻炼,不敢在课堂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大思政”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目前部分人依然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他们认为育人是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导致思政教育工作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有些院校在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大思政”工作,但是还是有些院校不够重视协同育人,有些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流于形式甚至是对开展“大思政”教育无计可施。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或是缺乏适宜的方法,最终使得“大思政”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入不充分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犹如是“车之两轮”,二者缺一不可。它们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相互融入共同服务于育人这个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思政教学过程出现实践教学脱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同于“活动”的一种形式的现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入不充分,实践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三、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改革路径

针对以上思政育人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路径,从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1、注重课前导入,开展案例分析式教学

通过丰富多样的思政课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以往单一的说教形式。在课堂教学开始的导入环节或者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的人物、事迹作为教学案例,结合课程的特点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强国等APP了解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课堂教学采用剖析热点问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课前新闻导入的方法,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需要使用经典名著导读、经典诗词诵读等,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设置语言表达素质培养机制,嵌入思政课教学

思政课理论教学一般不同于专业课的小班授课模式,大合堂教学虽然能解决学生人数多、思政课教师人数少的问题,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不充分的,出现教师单向输出为主的现象。当有部分学生有意向与教师在课堂上交流时,有时容易被其他学生的沉默应对方式所影响,最终选择放弃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探讨与交流。

针对这一问题,各院校可以尝试设置大学生语言表达素质培养机制,并把课堂语言表达作为大学生在校必须完成的学分项目,这一项目可嵌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倾向于思政课这样的课程。语言表达是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同时还能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当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3、“线上”与“线下”结合,促进师生课后交流互动

思政课课堂教学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但课后的交流答疑也是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往往又是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学生经过系统地课堂学习,课后有时会产生疑惑,不能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通过建立课后师生交流室,选定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的答疑人,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

当前处于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将网络与思政德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利用

网络平台推进思政课课后师生的交流答疑。借助微信、邮箱、学习通等多种网络交流工具、学习软件,搭建起课后师生交流的桥梁。

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模式,思政课教师能够为学生们及时解惑答疑,形成学生热爱学习思政理论课的氛围。

(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各院校要不断探索整合师资的方法,搭建思政课教师与各院系专业课、基础课教师交流的平台,便于各院系教师及时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基础课教师育人的合力。院校可通过表彰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鼓励他们走进各院系。同时要加强对各专业课、基础课教师育人工作的指导与培训,加大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对政治理论和思政知识的学习力度,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对育人工作系统而全面的认识。思政课教师与各院系专业课教师共同探讨多元的思政融入方法,积极挖掘课程中可以融入的育人元素。

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引导,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专业对社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对所学专业、所在院校的认同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把院校的红色基因、发展历程、校训等融入教学中来,培育有道德素养、有知识才干的青年。激励学生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面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

借助实践教学开展思政教育,往往育人的效果更佳。各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每个院校都有自身的特色,根据院校和各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挖掘实践教学的切入点。例如,涉农院校的教师可借助支农活动开展育人工作,在支农过程中,让广大学子深入了解我国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在实践中感受劳动最光荣。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们关注“三农”问题的意识,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农民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发挥专业特长振兴乡村发展。教师们可以把当前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热点问题,融入到涉农院校学生的实践中来。

在寒暑假放假前,思政课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假期实践调查活动。通过实践调查活动,增强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投身社会实践的意识。例如,在2020年的重大疫情面前,许多青年学生投入到了抗“疫”战争中,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除了实际行动的践行,还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科学的决策部署以及国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实践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们切实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发展成果以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学生增强对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自豪的情感,成为精神品质优良、专业知识精深的有家国情怀的青年群体,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军。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