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2020-11-22 02:07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心理健康

■蒋 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打造优质的心理健康课堂,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是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见问题分析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因思维固化、教学模块统一化严重导致缺乏个性和亮点,长期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单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流应该是紧密相连的,本应该受到大家的喜爱,而现实则是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师强调概念,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未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在上课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师生问答外,没有其他任何互动或团队活动环节,导致心理健康的课堂死板、枯燥,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

(二)教学团队成员水平不一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教师的专业身份和岗位职务多种多样,主要岗位集中在辅导员/班主任、思政专业教师、行政教师、外聘兼职教师,主要专业从文科到理工科都有,真正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或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有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证的教师很少。而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涉及的的专业性较强。课堂的照本宣科很简单,但要想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兴趣,难度却较大。

(三)缺少实践互动环节

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师生的互动和实践,而现实则是,大部分高校既没有实践互动的场地,也没有对互动体验课程的内容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几乎都处于无管理的状态。部分教师苦于无物质条件的支持,只能在教室进行简单的互动游戏,其效果可想而知。

(四)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一

虽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各高校的必备工作,但实际情况则是高校之间心理健康工作的推进和建设差距非常大,有的高校成为全国样板,有人脉,有政策,有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科研条件。而更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仅仅停留在满足相关文件的基本建设需求上就把相关工作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心理咨询室的场地、设备老化落伍,心理健康教师团队人员良莠不齐,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和辅导用书选择单一,专职心理咨询老师职称评审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五)培训、竞赛、同行交流过少

根据笔者统计,思政专业的教师在同一学年内,培训可以做到全年不断,交流会议每年超过4场,相关竞赛除国赛和省赛外,其他高水平赛事每年超过4次。反之,心理健康类的比赛除了之前的省级PPT竞赛(目前处于停赛阶段)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上规模的、影响力较大的、参与程度高的赛事。培训及会议则基本集中在年会或集中于某个要点的专场培训,其水平、影响力、参与度与思政专业相比,差距还有很多。另外,具有较好社会影响力、学生反响好、课堂氛围优秀的教师缺少与同行交流、沟通的手段,无法做到有效的课程资源共享,这也导致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很容易处于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相互交流、增强授课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而一方面,培训、交流、竞赛的缺少进一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水平难以大幅度提升。

(六)考核方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末考试方法过于单一。目前任课教师的考试方式主要集中在出试卷、写小论文或课程总结,没有更好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互动优势。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几条改进建议

(一)结合实际,丰富素材,建设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共通点,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结合社会的热点话题、重大新闻、突发事件,将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教育巧妙交融,方为打造优质课堂的最佳路径。

(二)突出专业,精选骨干,打造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

在目前大部分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教师专业不统一、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背景、具有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的教师组建团队,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教研室,并以此为核心成员的基础上,对其他专业、其他岗位的兼职教师进行以点带面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总结。结合思政教育团队,研习相关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提高个人的思想教育水平。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沟通学习,增进友好合作,以此达到打造精品教学团队、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活跃课堂,增进交流,设计参与型的情境体验课堂

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师生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不高,大部分依然处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阶段。为增进师生了解,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习兴趣,可在结合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开展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线上线下心理测试、团体培训、角色扮演、互通体验、趣味运动会等形式的教学。比如,以今年的湖北武汉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事件为例,每个人既是疫情的受害者,也是也是抗击疫情的战斗者;既是疫情事件的体验者,也是课堂的旁观者。站在以上的角度,结合心理健康课程的相关理论章节(比如情绪、人际关系、心理危机等)和“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宣传教育,让学生深切认识到“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全国人民共同奋战的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党和国家以及一线工作人员为此付出的努力。这样的课堂体验,远比空洞的理论教学来得更加深刻。

(四)夯实基础,加强建设,开展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的基础工作之一,应当要把这门基础工作重视起来。作为我党的教育机关单位,应通过制定相应奖惩制度,激励全体教师将每种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出思政德育元素,学校的每项教学活动都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每位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真正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要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培养学生践行的能力。各高校应摒弃“思政心理两张皮”、“心理学价值中立”的错误思想,以学校为外部基本环境,以全课程的日常教学为主要载体,以师生集体活动、官方APP、校园公众号、各主要QQ群微信群、网站、选修课、报刊、杂志、板报、展板、横幅、宣传海报等为链接媒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实际,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的优势,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资源共享,同行交流,全方位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参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交流、竞赛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权威机构起头,结合社会力量,组织高规模、高水平、高参与度的竞赛,让竞赛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让竞赛真正成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石,形成良好“以赛促课、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风潮。

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会议和培训除上级机关组织开办的以外,可以各高校为承办单位,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优秀、课堂参与度高、学生反响强烈的单位及一线教师组织起来进行经验分享、专业交流,同时也可以借助社会力量,综合统筹资源,借助网络云平台(如大学城、蓝墨云等),共享优化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六)突出优势,选择多样,推出丰富多彩的课堂考核方式

课堂考核的方式除了传统的试卷、小论文形式外,可以利用学生参与的考核形式进行。如笔者所带的2019级班级的期末考试就以“为2020级的学弟学妹出一套心理健康课程考试试卷”为考核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答题兴趣,最终的题目也表现出学生妙趣横生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除此以外,也可以组织学生以情景剧、心理剧、舞台剧等形式学以致用,把课堂的理论知识以舞台的形式展示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应利用目前的优良大环境,打造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深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以行之有效的整合模式促进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进一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心理健康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思政课“需求侧”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