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井工煤矿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
——以彬县水帘洞煤矿为例

2020-11-23 07:08邵新风赵煜博扬宋一民孟令振朱志宏
陕西煤炭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井含水层矿区

邵新风,张 恒,赵煜博扬,刘 安,宋一民,孟令振,朱志宏

(1.陕西煤田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6;2.彬县水帘洞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彬州 713500)

0 引言

水帘洞煤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行政区划隶属彬州市大佛寺古镇管辖。矿区南北宽0.6~1.6 km,东西长5.1 km,面积5.516 3 km2。矿区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东南,属陕西黄土高原南部塬梁丘陵沟壑区的一部分,海拔850~1 200 m[1]。该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9.7 ℃,年平均降雨量553.8 mm。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开采4号煤层,煤层平均埋深331 m,煤层厚度0.85~16.29 m,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1 矿区地质环境破坏和土地损毁现状

1.1 地质环境破坏现状

地质灾害:根据彬州市2019年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10处,其中滑坡1处、崩塌1处、不稳定斜坡1处、地面塌陷7处。①滑坡。据调查,矿区东北侧发育有1处滑坡,位于下沟村二组,主要是由于坡脚遭受河流侧向侵蚀形成,在降雨、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可能复活;②崩塌。根据野外调查,区内发育崩塌1处,位于石岭子沟,为中型土质崩塌,主要是由于地下采空塌陷引起,在降雨、地震及采矿活动等因素作用下可能复活;③不稳定斜坡。对矿区风井场地调查发现,风井场地由矿渣、黄土堆积于边坡杂填而成,平整场地后在坡顶和坡面做了硬化处理,但场地两侧未设置排水渠道和排水管,降雨后只是让雨水沿着坡体往下自流,在强降雨或连阴雨条件下可能引发边坡失稳,威胁场地安全[2-4];④地面塌陷。根据矿山开采历史和野外调查,区内共发育有7处采空塌陷,塌陷区总面积4.08 km2,其中已治理塌陷区面积0.9 km2,待治理区面积3.18 km2,塌陷区威胁村庄、公路、通村公路、输电线路的安全。综上分析,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严重。

含水层:区内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潜水含水层、白垩系砂岩含水层。根据邻矿4煤开采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观测结果,该区域采煤裂采比为17,据此计算本矿区4煤开采导水裂缝带导通至白垩系砂岩含水层。即煤层开采不但破坏侏罗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甚至往上造成白垩系砂岩含水层局部破坏,导致矿井涌水量增大,矿区地下水位下降。综合分析,煤炭开采对含水层影响严重。

地形地貌景观:①矿区工业场地及附属设施建设,改变了区内原始地貌景观,造成土地损毁,且与周围植被茂盛的农田形成一定反差,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②地下采煤形成的地面塌陷、地面裂缝、错坎等破坏了微地貌,局部地段错坎高达5 m,对地形地貌影响较严重。综合分析,煤炭开采对矿区地形地貌影响严重。

矿区水土环境:①矿区废水主要为生产、生活污水和井下排水。据调查,矿区生产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用于道路洒水、场地洒水、厂区绿化和水保工程用水等,不外排;井下排水经井下处理站处理后复用于井下消防洒水、综采设备用水、地面综合防尘洒水和绿化用水,不外排。②矿区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煤矸石、锅炉灰渣及生活垃圾。据调查,煤矸石主要用来回填巷道,锅炉灰渣排至专用垃圾场处理,生活垃圾由地方环卫部门统一处置。综合分析,矿区水土环境污染较轻。

1.2 土地损毁现状

据调查,矿区土地损毁的形式主要为地面建筑压占损毁和采空塌陷损毁,其中塌陷损毁是最主要的土地损毁形式。

压占损毁:矿区地面建设工程主要为工业场地、风井场地、瓦斯抽放站、炸药库和输电线路,压占损毁总面积125 800 m2,各地面工程占地面积及压占地类见表1。

表1 压占损毁土地面积及地类统计表

塌陷损毁:据调查,区内共发育7处地面塌陷,其中已治理塌陷区面积0.9 km2,待治理塌陷区面积3.18 km2,塌陷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塌陷区主要威胁村庄、公路、通村公路和输电线路等的安全,塌陷区损毁土地面积及地类见表2。

表2 塌陷损毁土地面积及地类统计表

2 矿区地质环境破坏和土地损毁预测

2.1 地质环境破坏预测

地质灾害:井工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为采空塌陷。根据矿区煤层赋存条件、井田开拓与井下开采方式等资料,采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中推荐的概率积分法最大值预测法并考虑矿井顶煤回收率影响,预测采煤后地表沉陷、移动与变形[5-7],结果见表3。塌陷区地面裂缝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永久性裂缝,位于采区边界,裂缝的宽度和深度较大,对地质环境破坏严重,裂缝区之外的区域影响较轻;另一种为动态裂缝,它随工作面的持续推进而不断出现—消失—出现—消失,周而复始直至工作面开采结束,在工作面中间形成微型沉陷盆地,对地质环境破坏较严重。塌陷区地面裂缝动态发育过程,如图1所示。采空塌陷主要威胁地面村庄、风井场地、瓦斯抽放站、道路、输电线路等地面建设工程。预测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严重。

表3 4煤层地表下沉、移动、变形预测结果

图1 地面裂缝发育过程示意

含水层:根据矿井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预测分析,采煤形成的导水裂缝带导通至白垩系砂岩含水层,破坏含水层结构,导致地下水位降低。预测煤炭开采对含水层影响严重。

地形地貌景观:根据沉陷预测分析,地下采煤形成的地面塌陷、错坎等局部高差达到7 m,对地形地貌影响较严重,预测煤炭开采对矿区地形地貌影响较严重。

矿区水土环境:矿区废水经污水处理站和井下处理站处理后用于道路洒水、消防用水等,不外排;矿井煤矸石主要用来回填巷道,锅炉灰渣排至专用垃圾场处理,生活垃圾由地方环卫部门统一处置,因此矿区水土环境污染较轻。

2.2 土地损毁预测

水帘洞煤矿为生产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相对完善,无新建工程,因此矿区拟损毁土地主要为塌陷损毁。据采煤沉陷区以往沉降观测结果,沉降盆地中心部位以垂向下沉为主,水平、倾斜位移量较小;而盆地边缘及外缘裂隙拉伸带则以倾斜位移和水平位移变形为主。结合塌陷区地表变形特征,预测沉陷盆地区域土地损毁等级为中度,采区边缘地带土地损毁等级为重度,采区沉陷外沿区土地损毁等级为轻度。矿区拟损毁土地面积及地类统计,见表4。

3 矿区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技术研究

3.1 矿区损毁土地复垦

根据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然经济条件、政策因素及公众意见确定土地复垦措施[8-10]。

损毁土地复垦措施:①风井场地复垦为人工牧草地,首先进行清理工程(建构筑物拆除、硬化层拆除、垃圾清运),随后开展林草恢复工程(撒播紫花苜蓿);②其他建设场地复垦为旱地,复垦流程首先为清理工程(建构筑物拆除、硬化层拆除、垃圾清运),随后进行平整工程(场地平整、土地翻耕),最后开展土壤改良(土壤培肥);③已搬迁村庄宅基地复垦为园地,复垦流程为首先进行清理工程(建构筑物拆除、硬化层拆除、垃圾清运),随后开展充填工程(地面裂缝充填),土壤剥覆工程(表土剥离、表土回覆),平整工程(场地平整、土地翻耕),接着进行土壤改良(土壤培肥),接着开展林草恢复工程(栽植彬州梨树、穴状整地),后期村民自建农家乐,开发“农家乐+梨园观光旅游”;④规划搬迁村庄宅基地暂定复垦为旱地,复垦工程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为村庄开采前搬迁拆除复垦,第二时段为塌陷后修复复垦。第一时段复垦流程为清理工程(建构筑物拆除、硬化层拆除、垃圾清运),接着平整工程(场地平整)。第二时段复垦流程首先进行充填工程(地面裂缝充填),其次开展土壤剥覆工程(表土剥离、表土回覆),接着进行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土地翻耕),最后为土壤改良(土壤培肥)。其它地类复垦为相应土地类型。

土地复垦监测和管护:根据矿区复垦区域分布特点,在复垦区均匀布设监测点18个,配备监测人员4名,2个月监测1次;对土壤质量每年监测1次,对复垦植被每年监测2次。林草地管护期6年,每年管护2次,春、秋各1次。

3.2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地质灾害治理:崩塌治理示意,如图2所示。分两级削坡卸载,上部台阶高度约30 m,坡比为1∶0.5;中部平台宽约40 m;坡脚高度约30 m,坡比为1∶1,坡面种植紫花苜蓿,平台栽植刺槐、紫穗槐,种植紫花苜蓿。边坡顶部和平台设一条天沟,距边缘2 m,每级坡脚和浆砌石挡墙前修建排水沟,天沟及截排水沟断面一般采用内空0.6 m×0.6 m断面的M7.5浆砌片石。坡底修建浆砌石挡墙,浆砌石挡墙高6 m、宽0.5 m,坡比1∶0.25,梅花形布置3排泄水孔,安装 PVC泄水管,泄水孔间距为横向2 m,纵向1.5 m。

滑坡治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分级削坡卸载,台阶高度约10 m,坡比为1∶0.5,平台宽约5 m,坡面和平台种植紫花苜蓿。边坡顶部设一条天沟,距坡顶边缘2 m,每级坡脚修建截水沟,天沟及截排水沟断面一般采用内空0.6 m×0.6 m断面的M7.5浆砌片石。

图3 滑坡治理示意

不稳定斜坡治理,示意图如图4所示。对矸石坡采用坡面清理、修建锚杆格构、修建浆砌石挡墙、安装泄水管、植草、修建排水沟的措施;对风井场地顶部陡坎采用修建浆砌石挡墙、安装泄水管、修建排水沟的措施。锚杆格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方形格构,内空3 mm×3 mm断面,锚杆长20 m,钢筋φ25 mm;格构宽0.3 m,纵向钢筋φ14 mm,箍筋φ6 mm×200 mm,混凝土C25。浆砌石挡墙高6 m、宽0.5 m,坡比1∶0.25,梅花形布置3排泄水孔,安装PVC泄水管,泄水孔间距为横向2 m,纵向1.5 m。在矸石坡顶、风井场地顶部陡坎顶设一条天沟,距坡顶边缘2 m,矸石坡坡脚、风井场地顶部陡坎坡脚、风井场地南北两侧冲沟修建排水沟,采用内空0.6 m×0.6 m断面的M7.5浆砌片石。

图4 不稳定斜坡治理示意

地面塌陷治理措施。对受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影响的高压线路和民用输电线路的基塔、电线杆等进行修复、加固、扶正。对损毁的公路(沥青路面)、农村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和田间道路(素土路面),轻度损毁道路维修面积均按照受损面积的40%进行估算并修复,中度损毁按照受损面积的70%进行估算并修复,重度损毁按照受损面积的100%进行估算并修复。

井口封堵:①与井筒联络的巷道预先施工好挡渣墙,挡渣墙采用砼浇灌,砼强度不低于C25;②向井筒内回填矸石,填至井口25 m时,建一挡水墙,墙体采用砼浇灌,砼强度不低于C25;③将井筒周边外扩3 m范围的土体全部剥离形成一个剥离坑,坑深3 m,底部平整,坑四周要用锚网喷支护,防止四周土体坍塌;④向剥离坑内浇灌水泥;⑤水泥浇灌后养护3个月,之后覆盖0.8 m厚土层,并在四周设置栅栏和警戒牌,栅栏内进行绿化。

图5 井口封堵示意

含水层修复:①建议煤矿采取保水采煤开采方式,限制采高,降低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减轻对含水层结构的破坏;②根据地面塌陷恢复治理工程安排,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活动,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加快地下水位的回升。

地质环境监测:在地质灾害点和沉陷区设置监测点,每月巡查一次,雨季时每旬巡查一次;设置水土监测点6处,每月监测1次,发现异常立即处理;采用遥感、无人机辅以人工巡查对矿区地形地貌景观进行巡查,发现地质灾害或隐患时,应设立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误入。

4 结语

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而煤炭资源又是化石能源,井工煤炭开采必然会破坏原生地层结构,引发地面塌陷、崩塌等地质灾害,破坏土地资源,造成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通过采取灾害治理、水土修复和土地复垦措施,改善矿区地质环境,增加矿区耕地、园地面积,提高矿区村民收入,改善矿民关系,实现当地经济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风井含水层矿区
煤炭矿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估测
煤层顶板承压含水层涌水模式与疏放水钻孔优化设计
矿井通风中的回风井经济风速
完整井抽降水引起的侧向有界越流承压含水层变形解析研究
基于地层及水化学特征分析采煤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行车对数和位置对活塞风井通风特性的影响
我国矿区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矿区智能勘测设备中单片机技术的应用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
某铜矿通风系统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