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武术文化建设研究

2020-11-24 21:29代流通邵慧丽
武术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武术校园院校

代流通 邵慧丽

1.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2.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中华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其中“未曾习武先习德”不仅彰显了武术以德育人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武术文化建设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而且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能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的文化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武术文化的建设进行实地研究和实践总结,旨在为高职院校校园武术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高职校园武术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1.1 高职体育学科边缘化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将成为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高职体育却赶不上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甚至出现了被边缘化的现象。

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绝大部分的职业院校没有配备综合运动场馆,更不用说运动项目的专业运动场馆,尤其是游泳池之类的,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

其次,在师资力量上、项目设置方面,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高等院校师生比为400:1,而很少有学校能够达到,例如广州某职业院校师生比达到800:1,有的学校比例还远远超出这个比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授课班级人数原则上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授课班级人数在40人左右;根据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而学校由于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开设科目远小于15门,目前开设的项目主要以开展3大球、1小球为主,其他项目指导教师较少。

最后在授课课时方面,根据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而高职院校由于大部分都是三年制的,开设一学年体育课程的较多(学时≤64),比规定的课时数少了近三分之一;通过对学校选修课的调查,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仅仅只有17%的学生能够选到体育的选修课程。

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无论是从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还是从授课课时、项目设置、经费投入都出现了不足,由此可见高职体育学院被边缘化。

1.2 武术教学内容的“骨感”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彩的运动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文化意蕴。在运动形式上武术套路运动、格斗对抗、养生功法和游戏;在武术的内容上根据分类的不同有长拳、南拳、太极拳等拳种,又有南拳北腿,内家和外家拳,少林、峨眉、武当等内容;被列为中国武术名录库的就有129个拳种之多。[3]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依然使用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编写的初级套路(初级长拳第一路)和24式简化太极拳;针对现在的教学现状老师感觉没有东西教,学生学起来有感觉太难,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学生又会感觉非常的枯燥乏味。

针对武术课的教学来讲“怎么教”和“教什么”显得尤为重要。一味的使用初级套路,显得教材陈旧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那么“怎么教”就是考验教师的个人能力水平了;丰富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老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换句话说就是老师对中国武术的整体概况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武术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普及推广的学校武术套路,很少有老师会去民间寻找传统武术内容作为教学素材。“从哪里来就要回哪里去”,武术的教学内容也是一样的,武术源自民间因此就要到民间去挖掘武术教什么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丰富高职武术的教学内容,让武术显得不那么“骨感”;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推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3 国外武技持续冲击传统武术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以西方为首的西方文化不断的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外国文化不断丰富我们的认识,增添了新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几年前,一场“韩流”席卷了整个中国,随之而来的跆拳道也风靡全国;大街小巷的跆拳道馆随处可见,而土生土长的中国武术却无法立足于经济市场。伴随着跆拳道在中国的发展日本的空手道、泰国的泰拳、美国的拳击等,一大批国外武技竞相来到中国,并且迅速为人所知,又进一步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武术。

为了应对这一冲击,国内学者和相关部门也做了相应的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对策:比如2010年的校园武术操的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列入必修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经过努力中国武术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牌,但是回到本土却显得有点水土不服。究其原因是国民的武术通识教育不足,也就是学校武术没有做到应有的效果;就比如近几年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95-00后的孩子,他们也是受到“韩流”影响较大的人,他们了解的跆拳道、泰拳、空手道等可能比中国武术还要多。在高职的武术协会中也可以看出,从事武术训练的较少,而从事跆拳道、泰拳、拳击训练的较多。因此,国外武技对中国武术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1.4 师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有限

对于武术文化我国民众仅处于表象的知道而已,很多人都知道有“武术”这个东西,但是武术具体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具体包含了哪些东西……很少人知道。这是因为武术它不像一部文学著作一样,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能读懂一本小说,武术除了有较深邃的理论文化知识之外,更主要的是要进行实践,必须要亲自进行习练,才能更深的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技术内容。

在对几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时发现,大部分的武术老师都是体育教育专业,其中一大部分还都不是武术专项。他们对武术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学校武术层面:比如学过一些初级套路、了解一下大武术内容等;对传统武术的了解甚少。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参加普通高考上来的,我国中小学的武术教育也是令人担忧的,尤其是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少中小学会针对传统武术进行深入的传承与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是有限的,也是学校武术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

2 高职院校校园武术文化建设的多维路径

2.1 以武修身的技术器物层——重塑高职武术课程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能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和武术有关的一些硬件设施,比如一个武字、一个八卦图案、武术套路的一招一式动作的展现等。那么对于学校武术来讲,加强武术外显文化的建设是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尤其是武术教学中“教什么”的落实是至关重要的。

2.1.1 打造校园武术文化长廊,彰显显性武术文化知识

建设武术训练场馆,利用现代的传播媒介方式建设线上线下的武术文化宣传。场馆和校园的国旗等旗帜的悬挂,武术器械、练功器械的陈列,武字、练功口诀、名人故事、武术谚语的粘贴等都是直观的武术文化符号,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微视频等多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进行武术文化的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武术是集健身和养性于一体的一项运动,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也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武术,真正做到武术的普及教育。

2.1.2 丰富学校体育课程项目,开创武术体能训练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课程是人才培养蓝图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4]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必不可少的课程,它不仅是教授学生怎样从事相应的运动,更主要的是发展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一种意识,其中包含身体运动、比赛规则、勇敢拼搏、团队合作等。所以加强和丰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体育课程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创武术体能训练课,能够有效的将学生身体素质教育课武术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在武术课程建设的目标上首先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基础;比如(1)校本普修课程(体能、武术操、传统武术):身体素质提升,认知中华武术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教会);(2)竞赛训练课:武术基本功、竞赛套路、传统武术、武术表演、规则意识;(勤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武术技术,参加竞赛(常赛)。其次是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体育课要教会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运动的技术方法,另一类是基本的健康知识;对学校武术教育而言,其知识传授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健身,二是防身,三是养生。最后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学校体育承担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三大任务,比赛是最好的平台。因为,首先竞赛是学以致用,是体育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次竞赛是人格的塑造,是体育教育的工作目标;再其次竞赛是规则意识的建立,是学校体育对公民教育的重要贡献;最后竞赛是文化的展演,是文化的传承。武术课程也要通过各种“擂台”竞赛,培养学生敢拼搏的意志品质。[5]

2.1.3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重构体育教师武术知识结构

武术作为身体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的过程。学校武术的教育也是一样的,积极引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或者专业运动员,更能够直观的多方位的传授武术内容;另一方面,武术源自民间,聘请民间师傅能够更好的使得武术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能够推进学校武术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促进传统武术在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体育教师只是注重体育知识和体育技巧的传授,没有注重将其扩散到学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内容上。[6]武术教育同样也是面临相应的问题,因此要重构体育教师武术知识结构体系,组织开展武术理论知识培训,同时加强武术教师素质训练,加强武术通识教育、武术专业技能、武术文化知识等培训。另外将武术内容和德育展开新的教学,不但注重武术技能的传授,还要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和谐尚中,兼容并包”“直觉体悟,知行合一”的“以德育人”渗透到体育课堂之内。

2.2 以文修性的制度习俗层——多维度建设课外武术活动

武术的传承方式大都是“言传身教”的人传人,这种传承方式能够更好的传承武术的文化内涵,因为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武术的一招一式,更多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比如礼仪规范、尊师重道、师傅的教授方式、参与武术活动的各种方式等等。作为文化的中间隐含层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制约和影响不仅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更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2.1 建设学校武术社团,培养高水平运动队

学校武术社团是由大学生自发组织,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提高武术素养而组建的团体。进入社团组织的学生都会自觉的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制约性,进而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武术教育。社团活动不仅为武术爱好者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且还为校园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高水平运动队能够有效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通过参加武术竞赛不仅能够检验学校武术的教学的效果,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武术技术,还可以增强学校办学能力、提高学校知名度,还可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营造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勇于挑战、敢于竞争、超越自我的体育文化环境。

2.2.2 建立和完善武术训练体系,加强武术制度建设

武术训练体系是在武术流传过程中形成独特而完整的训练体系,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一系列深入,切合使用的训练过程。从运动员选材到武术基本功、身体素质的训练,再到基本技术、心智能力训练,再到实战训练。这个训练体系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形式上注重程式的特点,同时还体现了在认识论上注重知行合一的特点。[7]高职院校的武术教学和训练也要建设符合现代教学特点的武术训练体系,让参与的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习武的整个程式,遵守武术的约定俗成的各种礼仪和制度,进而形成学校武术制度的建设。

2.2.3 组织校园武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武术活动是吸引高职学校师生参加武术运动的窗口。比如通过举办武术科普知识讲座、传统体育健身养生、武术表演展示、群体常规竞赛等有特色的活动吸引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武术运动,不仅有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有助于增长师生们武术知识和技能,还能激发他们参与武术运动的兴趣,进而促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2.3 以德育人的思想价值层——打造校园特色文化

从199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立德树人”表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体育项目的武术也非常符合现代教育的主题。通过创建“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和推进“一校一案”德育工作,打造以武术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更能够积极的推进高职院校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每个拳种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都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比如:“未曾习武先习德”这不仅是武术的一句谚语,更是多数习武人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借助传统武术地域特色优势,挖掘培育武术特色项目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校风的培育,尤其是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感受不同的武术形式所包含相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一定的教育功能。创建校园文化品牌不仅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加能够深入地推进文化育人功能。

3 结语

面对目前的高职武术现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校园武术文化建设:以武修身的技术器物层——重塑高职武术课程:(1)打造校园武术文化长廊,彰显显性武术文化知识;(2)丰富学校体育课程项目,开创武术体能训练课;(3)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重构体育教师武术知识结构。以文修性的制度习俗层——多维度建设课外武术活动:(1)建设学校武术社团,培养高水平运动队;(2)建立和完善武术训练体系,加强武术制度建设;(3)组织校园武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德育人的思想价值层——打造校园特色文化:通过创建“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和推进“一校一案”德育工作,打造以武术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更能够积极的推进高职院校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武术校园院校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