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模式”对高校武术课程设计的意义研究

2020-11-24 21:29孙振中
武术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习练武术教学活动

孙振中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今年是体育总局武术中心《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规划》将“学校武术教育”作为重点推进目标,凸显了学校教育在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发现,高校武术经历了由繁至简、提倡技击以及融入文化不断探索的过程,虽然令武术教学的实用意义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武术课程的生命力。[1]本研究以“过程模式”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分析该模式对高校教师、学生以及高校武术课程设置的有利之处,为今后高校武术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1 过程模式的原理及特点

过程模式是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肯普教授(G.E.Kemp)提出的。[2]他认为,教学过程是综合性与阶段性的,在确定学习主体的需要与目的后,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9个主要成分:教学任务选择;学习者普遍特点;学科内容分析;阐明学习目标;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资源利用;提供辅助性服务;教学评价;学生准备情况预测。

过程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操作性强,每个教学模块确定了各自的任务重点,方便教育者对教学重点的安排;设计理念先进,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由授课到评价,由教师到学生的固定模式;灵活性强,教育者在针对每个教学模块时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课程的本质是对“文化的选择”,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下一代传递文化遗产,由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繁琐性,学校课程必须要将文化中那些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联系起来。[3]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在教育过程中对武术文化性的“无意识分离”,导致当前高校武术课程缺乏生命力、趣味性与整体性,广大高校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参与性较差。所以,将过程模式的原理运用到当前武术的课程设置中显得尤为重要。

2 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武术教育观

当前中华武术的发展饱受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冲击,迫切需要加大世界话语权。“无论是何种文化的传承,都要以人对文化的理解为中介”,[4]学校教育是传承武术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高校武术教师作为最基本的学校武术传播者,对武术文化的理解至关重要。高校教育作为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级台阶”,在武术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所以,教师的武术教育观正确与否、全面与否,直接关乎长期的武术发展大计。

不可否认,当前国家教育行政使高校武术课成为了单纯的技术课,这一规划虽然很好地保存了武术项目的技术性,但由于中华武术复杂的技术体系以及长期的发展时间,大学武术课相对短暂的教学时长难以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她的全貌,这说明当前的武术教育体系是不全面的,或者说过分重视了武术的技术层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展现,从而忽视了其文化价值。上述局面的结果,就是当前武术教育者普遍存在教学观点上的文化意识淡薄,将武术视作一种单纯的运动项目来开展教学,在“高、难、美、新”的竞技性定义中,使得武术的教学过程很难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实际教学时,由于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接触过武术项目,很难做出“高”“难”“美”。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只剩下了那一丝“新鲜”而非技术动作的“新颖”,简言之,当前高校武术课是将“技击性套路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体会武术的文化本质,才能帮助大学生在习练武术技术的基础上加深对武术文化全面、客观的理解。

如图中所示,过程模式的核心是“确定学习需要与学习目的”,并要求教育者了解“优先条件”与“限制条件”。研究者认为,武术课程设计的优先条件是使学生完整了解武术全貌,使其明白武术套路不是“体操”、武术散打不是“拳击跆拳道”,并能通过武术习练后文化性感悟,明白其与体育项目的本质性区别。那么,要满足此“优先条件”,就首先要求武术教师树立全面的武术教学观。在过程模式“分析学科内容”时,教师就应对其进行文化性与技术性的双重考量,在课程设计初始加强对武术文化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紧贴武术技术的文化内涵,争取在学生面前展示完整的武术全貌,而非单纯的技术性讲解。例如,在进行武术散打“贯拳”技术教学时,教师对贯拳的定义可以借鉴太极拳中的“双峰贯耳”式,使学生明白它的由来,自然也就区分开了“贯拳”与拳击运动中“摆拳”的区别。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教师的合理引导可以使学生逐渐将武术散打与其他格斗项目区分开来。

在“分析学生特征”模块中,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特性,由于高校武术课几乎是选修性质,那么教师就要考虑如下问题:我如何能让学生在一学期或者一学年了解武术?如何能让没有武术基础的青年学生爱上武术,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终身武术习练观?不可否认,中小学繁重的学业任务,使得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华武术,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引导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在主动习练该项目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其文化魅力。

3 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高校学生对武术运动有更全面的了解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偏差的现象一直出现,运动猝死的案例时有发生,令人痛心。于是国家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以体质测试为主要手段增强大学生运动积极性。在此背景下,武术仿佛迷失了自我,丢弃了自己的文化特性,完全以“运动”的模样参与到学校体育的改革浪潮中去。同时,由于高校教育的特殊性,受教育者相对于中小学学生有较强的主观判断能力。高校武术教师若能树立全面的武术教育观,以此为指导合理地安排教学行为,对大学生习练武术过程中突出武术文化教育,使学生明白武术“怎么玩”的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白武术“怎么来”的。高校体育固然不能忽视武术的体育性与健身性,不能抹杀武术作为一项运动对当代大学生体质改善的事实,但由于中小学武术课的“名存实亡”,不得不要求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武术技术与文化范畴的“恶补”。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与其用“恶补”的方式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武术意识,不如转换思想,以“引导”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兴趣”为手段来指导教学。

在过程模式“分析学习者特征”模块中,武术教师需要对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预测:第一,学员类型,大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发展有其特殊性,自我意识强有较强的是非观,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树立武术的学习主体性,使其明白技术发展离不开武术文化的支撑,逐渐激发其对武术文化的求知欲;第二,学员能力,普遍高校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停留在最初级阶段,所以教师在设置课程前要注意如下两点:技术习练的基础性、技术所呈现的文化深刻性;第三,学习动机,学生是否对武术有全面的了解、是否能接受技术与文化相辅相成的武术,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最为密切。

过程模式是一种“评价→修改→评价……”循环往复的过程,对帮助学生了解武术全貌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合理把握每次教学过程自然发生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后期师生各自的“总结性评价”,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作出修改,弥补教学短板,不断提升武术课程设置。在合理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以引导为手段、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为目标,以增强学习者对中华武术的了解为目的,才能让学生对中华武术保持一颗持久的好奇心,树立终身的武术习练观。

4 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充实和丰富高校武术教学活动

武术课虽然作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要组成部分,但她的功能却不单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换言之,学生所接触到的武术课程也不应该只是“散打”“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三路长拳”等某一种特定的拳术或项目。构成中华武术的核心部分除了长期以来总结出的技术要义,还有可以使武术技术得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单纯地以学生能达到某种武术技能作为课程的最终目的,显然是不科学的。

过程模式的教学设计突出了每个教学环节的相对独立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对每个环节的权重做出调整。[5]所以,在运用过程模式来设置武术课程,在其中持续地融入武术文化教育是必要的。在过程模式中“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活动实施”等板块的设计中,要尽量突出武术文化的重要性,突出文化性对中华武术传承至今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板块的设计中,教师要在全面武术观的指引下,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自主选择每种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在进行武术套路教学时,将不同拳种的风格特点讲解作为重点纳入到教学活动实施部分中;而在武术散打教学时,将每种技术动作的实战效用讲解作为重点纳入到教学活动实施部分,这样既能完整地展示出中华武术的功能多样性,也能是学生体会到完整的武术运动。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根据不同的内容形式对教学评价活动进行权重微调。例如,在武术套路评教时,教师以学生对该拳种风格特点的了解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而在武术散打评教时,就要以学生是否了解实战攻防技击含义作为主要方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习练兴趣,更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何为武术”。

5 结语

运用“过程模式”的原理进行高校武术课程设置,能够改善教学过程中重技术教育、轻文化教育的问题,创新武术教学方法,以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武术教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能使传统武术文化更好的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充实与丰富武术教学活动;能帮助高校武术教师树立正确的武术教育观,以引导高校大学生在习练武术技术的同时了解武术文化;以武术文化感悟为内容的技术学习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终身武术观,从而更好地体现高校武术课的社会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习练武术教学活动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