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认证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再解读

2020-11-24 03:30水,向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纲要师资心理学

余 水,向 洁

(贵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正好晚了一百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多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用“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发展快、成效大、势头好”等18个字来概括[1]。党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并在实施政策层面和全国范围的指导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其中,直接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有:《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1999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2]等。时至今日,在各项文件的指导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全面展开,各地区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及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足。研究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心理素质、学校环境、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对策以及心理问题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3],但相对缺少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研究。

2017年10月,教育部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4],并作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分级分类评价和建设标准。认证标准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简称“一践行三学会”)等四个方面概括教师核心能力素质,并将其作为今后幼儿园以及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四个基本点。这也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提出的要求。

基于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研究增强但缺乏课程内容体系研究的现状,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新要求,有必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期找到《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论证》)的结合点,在“一践行三学会”的引领下创新性地开发和设计出适应新形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并强化师资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的内容解读

2012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包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十七个条款。根本目的是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顶层蓝图的理论基础作用和实践操作指南的应用价值。基于研究的需要,笔者仅解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两个指标。

(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纲要》的第五个方面,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实施中的第13、14、15三条,涉及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问题。具体规定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上述规定或意见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尚待逐步配齐,且限于心理学或者相关专业

截至目前,根据课题组的调研,贵州省大约只有50%的中小学配备了专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在中小学开展了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体现了极端的不平衡性:一流示范性学校基本配齐(如贵阳一中),地州市或县城学校缩减近60%,城郊或乡镇学校缩减比例则更大。这表明《纲要》的编制和设计是基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是客观事实,但同时也表明了类似贵州省这样的西部省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是紧缺的。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科地位和劳动报酬应等同于班主任

在当下的中小学中,尽管国家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规定不能设置“主科”与“副科”,应当确保学生均衡全面发展。但在现实中,“主科现象”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导致“副科”在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可有可无”,甚至“形同虚设”,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对此是颇有怨言的。通过对该条款的进一步解读可以发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早已意识到这种错误做法有损学生的均衡全面发展,相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副科现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逐渐消失的。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定期更新知识,更需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纲要》提出健康教育师资的轮训和健康维护,主要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咨询中,心理学工作者在帮助学生去掉“心理垃圾”的同时,自身也可能会因接触过多的负面心理而导致心理失衡,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在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中,中国心理学学会提出用“咨询督导”的岗位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

关于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见于《纲要》的第三个方面的第5、6两条,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意见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中的重点在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将上述内容细化并穿插到小学、中学中去,各有侧重又兼顾平衡与发展。

以学生认识自我为例,在小学1~2年级体现为认识班级和学校;在3~4年级则是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优缺点;5~6年级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到了初中是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而高中阶段则是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人生理想和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细分和穿插,根本依据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从幼年所处的环境中区分开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到了解和认识自我优缺点,再到加强自我认识并客观评价自我,最后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完全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向[5],更体现了“认识世界—获取经验—改造世界”的生态哲学思维(见图1)。

图1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除了认识自我外,其他的诸如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生活与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均按照同样的细分和年龄差异来安排,充分体现了《纲要》对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基于《纲要》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7)解读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列举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三个学段的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认证》要求:中小学教师应该达到“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毕业总要求,这个总要求又被分解为2个共8个二级标准,即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为便于研究,课题组选取中小学二级认证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并将解读重点放在“师资培养要求”及“教学内容体系”两个方面。

(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基于前文《纲要》解读中关于心理健康师资的要求,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需要心理学专业背景和教师需要轮训及保护心理健康两个要点,在《认证》中可以找到如下对应要求:

1.学会教学中的“学科素养”

这就是在本质上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掌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心理学其他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本知识,对中小学生学习领域内各种常见异常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整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价值,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管理”的区别与联系。具体而言,要求教师系统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的专业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如教育学、社会学、德育,以及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学科或专业课程。

2.学会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依据《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团队心理辅导,发挥学生群体效应,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同时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实施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融合教学,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具备中小学教学基本技能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等。

3.学会反思、沟通与合作

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了解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新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拥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便于同行教师相互帮助与合作。

(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基于前文《纲要》解读“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六个主题,即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等。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大领域,对应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或其他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以在《认证》中找到如下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来源:

1.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学专业素养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认证》是基于高校师范生的毕业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就体现在高校相应课程体系中。而体现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基础的上位课程有: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品德心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上述系列课程共同支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需的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需求。

2.教师教育类理论与实践基础,对应到《认证》中的“学会教学”

在高校师范专业课程中,重点涉及了教育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微格教学设计、“三字一话”以及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等教师教育类课程。这些课程为《认证》中的“学会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同时也将《纲要》六大主题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要求变为可能(见图2和图3)。

图2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以贵阳学院为例)

图3 应用心理学专业对“一践行三学会”的支撑课程体系(以贵阳学院为例)

三、 基于《纲要》和《认证》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

综上所述,2017年的《认证》和2012年的《纲要》,在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均不矛盾,两者相得益彰、相互补充、互为基础。二者出台的时间相距5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纲要》出台时间较早,主旨在于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认证》的出台时间晚,主旨在于对高等学校中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人才培养方案作出质量上的规定。《纲要》和《认证》的共同点都是 “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这也是两者最终的归宿点和终极目标。

在《纲要》和《认证》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细化符合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课题组经过调研和讨论,初步提出如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大纲(见图4)。

图4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示意图

如图所示,《纲要》中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正确且行之有效的,包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良好(学习适应、环境适应、社会适应、发展适应);人格健全;情绪调控得当;意志健全及行为规范六个方面。

结合当前城乡差异的现状,以及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情况,建议遵从以下基本要求,灵活安排各学段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是小学1~2年级,从环境适应、尊师重教、团结友爱、热爱集体、学习习惯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两年的总课时以6~8学时为宜。

二是小学3~4年级,从学习适应、认识自我、感恩父母、学习与娱乐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两年的总课时以6~8学时为宜。

三是小学5~6年级,从接纳自我、接纳学校、接纳父母、接纳社会、升学适应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两年的总课时以6~8学时为宜。

四是初中三个年级从认识青春期、学习适应、亲子交往、异性交往、情绪表达与控制、厌学与挫折、职业规划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三年的总课时以12~18学时为宜。另外,初中还需要单独设置心理危机处置机制。

五是高中三个年级从自我意识、潜能开发、学习焦虑、友谊和爱情、意志品质、生涯规划、责任和担当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总课时以12~18学时为宜,同时设置学生心理危机网格化监管机制。高三仅作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

四、结论

经上述解读和比较可以得知, 2012年的《纲要》和2017年的《认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两个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由于出台时间不同,《纲要》侧重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而《认证》则重点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两者均以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归宿点和最终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从认识自我、人际交往、适应良好、人格健全、情绪调控得当、意志健全、行为规范等方面出发,依据学段和年级的不同进行合理调配。

猜你喜欢
纲要师资心理学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