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本理念的实践刍议

2020-11-25 06:14
名师在线 2020年35期
关键词:平方差单项式新知

吴 瑛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洋庄老区学校,福建南平 354312)

引 言

生本理念指的是高度尊重学生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应用各类契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教学策略,调动和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个性化、层次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以知识基础为本,多元对接教学资源

经历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学习后,初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理解和建构数学新知的宝贵财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数学知识基础为本,通过对接学生已有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生活素材等资源,在学生已有认知体系基础上搭建知识生成的脚手架,借助必要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从这些教学资源中抽象出关键数学信息,并将其内化到已有认知体系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习[1]。

教师设计数学导学案、组织预习活动,能够清晰呈现本课时要学习的数学重点、难点知识,凸显数学新知与学生已有认知体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例如,在“整式”一小节课时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单项式的概念、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等知识。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从列代数式的简单问题入手,列举了“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则该三角形的周长可表示为__”“正方体的棱长是b,则该正方体的体积可表示为__”“小刚每个月都从零花钱中留出c 元放到储蓄罐中,一年后储蓄罐存有__元”等问题,用包含实际意义的代数式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使学生初步感知单项式的共同点。

从学生已有认知体系来看,一些基础数学公式、简单生活问题都能与单项式构建联系。教师从旧知识回顾和链接生活两个维度设计导学案,搭建数学新旧知识的有效联系,能在巩固学生数学已学知识的同时,把学生思维引到单项式的整体感知上,从而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初步了解单项式的基本特点,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认知,进而为课堂中对单项式概念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结合学生思维特点,活用辅助教学手段

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来看,抽象思维能力与具象思维能力的不平衡给学生准确理解一些数学概念性知识造成了不小阻碍。教师立足学生思维认知特点,开阔教学方式的选择视野,在数学课堂中融入多种辅助教学手段,走出单纯依靠知识讲解和思维剖析的单一教学模式,能增强数学课堂的直观性,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贴近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和兴趣取向,从而降低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激发和增强学生深入学习数学新知的内驱力。

直观性教学辅助手段有很多,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各类教学手段,确保辅助教学手段与数学新知教学的契合度。以“图形的旋转”小节教学为例,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图形旋转的相关知识,新知讲授的难度不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科学规划课堂教学时间。在新知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旋转”概念的具体表述,激活学生已有认知,再利用电子白板和几何画板等信息教学手段,展示图形旋转时的动态变化过程,完善学生有关“旋转”的知识体系。在剩余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对称图形、图形旋转、中心对称图形等多组图片素材,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并呈现后面小节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各类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然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为学生感受新知、建构新知提供丰富的认知素材,使学生准确、全面把握“旋转”这一数学概念,还可以在课堂最后引入中心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课堂教学作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优化合作探究课题

注重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和探究性是初中各学科教师的普遍共识,在初中各学科大部分课堂中,教师会设计一定量的合作学习任务,旨在使学生养成“先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结合课时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点,设计与之相关的合作探究课题,提高数学课堂的自由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协作共进、取长补短,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数学新知,进而保障学生数学知识网络的准确建构。

合作学习的活动形式能够开阔学生的数学认知视野,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弥补自我认知过程可能存在的片面性,改善“浅尝辄止”的学习状态。例如,“整式的加减”的主要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的基本运算法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出代表性较强的数学问题组成问题组,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这些同类型问题具备什么数学特点,并带着自己的认知理解,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究问题组的答案,整理出最佳答案。由于解题思路不同,学生很容易产生思维上的分歧,教师应巡视学生小组表现,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最佳答案,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课堂指导。

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中提供的问题资源,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筛选出教材中典型的问题组,确保合作探究课题紧密联系数学核心知识。合并同类项的探究学习课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新知内容,具有一定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合理转变课堂教学角色,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针对学生课堂反馈信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课堂动态学习效果。

四、把握学生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课堂活动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数学能力差异。要想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必须正视和尊重学生间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课堂活动,给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布置难度不一的数学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向更高难度的分层任务发起挑战,进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学情灵活把握分层教学设计方案,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双基”教学。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的运算规律时,教师必须通过画图、使用教具、展示图片等方式,用几何图形让学生准确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对数学问题、活动任务进行分层设计: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一些“平方差公式”基本运算的问题;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一些“平方差公式”正、反运算和综合性稍强的数学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直观演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课堂教学的思维指向性,加深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基本认知;分层设计学习活动和巩固训练等,使课堂学习内容和训练任务都能契合学生的能力基础,在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印象的同时,推动学生数学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协同发展。

结 语

贯彻落实生本教学理念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各类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的巧妙应用,为学生打造高质量的数学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能力提高和素养发展,从而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猜你喜欢
平方差单项式新知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对初中数学教材中两个关于平方差公式应用问题的思考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学习整式概念莫出错
二次根式运算的要角——平方差公式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系列解读(二)
新知
新知速递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