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策略

2020-11-25 06:14张郑胜
名师在线 2020年35期
关键词:教师应高中语文文本

张郑胜

(安徽省广德市实验中学,安徽广德 242200)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其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求异思维,能让学生基于多元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当前,很多学生潜意识里形成了两种惯性思想,一是教师说的内容都是毋庸置疑的,二是教材上所有内容都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学生将不敢质疑,失去了思辨能力。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真理是客观、发展、相对的。因此,教师言论和教材内容不是绝对正确的。学生要学会辨别信息真伪,树立探索真理的信念。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自由、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鼓励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并和教师展开思维辩论[1]。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部分学生表示并非不敢提出问题,而是不知该提出哪些问题。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维朝着更深刻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问什么,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提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类问题。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这三类问题,能够高效把握重难点知识,深入理解作者的描写意图和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质疑并非单纯地对知识提出简单疑问,而是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的复杂的思考过程,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2]。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质疑。

首先,初步感知质疑。所谓初步感知质疑,就是在预习一篇课文时即时记录产生的疑问,便于上课时在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后明确答案。语文教师在教一篇新课文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文本表层内容,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和把握文本。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让学生阐述从课文题目中了解到哪些内容或还想了解哪些内容。学生阅读文本且经教师点拨后认识到,这篇课文讲述了烛之武劝秦国退兵的故事。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烛之武如何运用自己的口才说服秦王退兵?”通过上述问题,学生理解了课题,同时为其后续学习课文埋下伏笔,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主动阅读课文时,会寻找问题答案,并从中发现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的理由并非只有一个。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其次,理解分析质疑。学生在学习时会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此时,语文教师应结合课文核心、重难点、情感高潮处、语言精妙处、思维碰撞处等,指导学生进行深层质疑,从而让学生深层感知和探究文本。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为例,课文中有很多描写风雪的语句,学生在阅读语句时会思考其对文章情节发展有哪些作用,仅仅是单纯描写景物吗?教师听学生质疑后做出回答:“课文中描写风雪语句在于渲染气氛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风雪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这样,教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教学效率。

二、结合文本知识内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显著的规范作用和指导作用,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维体系[3]。通常情况下,学生会通过学习新知改变思维结构,思维也得以发展。教师应充分了解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紧贴学生学情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站在全局层面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特征、阅读文本内容,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体系。与此同时,教师应认识到思维训练与应试能力、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善于将多方面融合,基于语文阅读文本教材中涵盖的知识、语言、思维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思维训练内容和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荷塘月色》一课教学为例,作为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经典篇目之一,它无疑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教学素材。语文教师应围绕学生设计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自主诵读、思考提问和感知教材内容,在查阅信息后相互探讨、交流,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扮演引导者与组织者角色。学生会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如“课文第四自然段景物描写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在课文第五自然段,为何作者在描写月光时要用‘泻’,而并非‘铺’或‘照’?”“为何作者从月光联想到名曲?”师生共同讨论上述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涉及文章的细节内容,作者按照自身驻足顺序分别描写荷叶、荷花、叶子、流水等,视线分别为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第一层为静物,第二层则为动态化静物,从而产生动静结合之感。第二个问题中,文章在描写月光时用“泻”字,体现了月光的视觉形象。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单一朝着多元化方向扩展思维,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求异思维。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会先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随即让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相关提示寻找问题答案。但很多学生对上述教学方式感到疑惑:为何不直接讲授知识,而是先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常言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和他人阅读同一篇文章,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与感悟。

以《拿来主义》教学为例,部分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鲁迅文章究竟有无价值,是否可从教材中撤下?”教师询问这些学生为何这样认为,他们表示鲁迅文章言辞犀利刻薄,将一些人刻画得一无是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鲁迅文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不能从语文教材中删除,还要在教材中添加更多鲁迅的作品。因为鲁迅敢于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是一名有勇气和有思想的战士。针对上述两种不同见解,语文教师可让学生带着求异思维深入阅读文章,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现代教育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并非单纯地让其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求异思维,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促使学生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生虽然经历了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的学习,累积了一定的知识、生活和社会经验,但在思维发展方面依旧有所欠缺,这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来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思考与感悟。

以《雨巷》教学为例,这首诗能较好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作者由雨巷中偶遇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展开联想,表达了与众不同的人生观。读者对诗中提到的“姑娘”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这首诗时可基于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探讨“姑娘”代表的含义,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并畅所欲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目的。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探讨观点,对于诗中的“姑娘”有以下两种分析:其一,“姑娘”代表作者心中可随意倾诉的知音。其二,“姑娘”代表某位实际存在的姑娘。对于上述分析,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适当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在学习交流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采用统一的交流和表达方式,极有可能会造成部分不善于交流和表达的学生出现尴尬状况,长此以往,将导致其不愿参与课堂学习,丧失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对此,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沟通交流方式,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当前,很多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采取演讲或辩论方式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交流,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对于部分性格内向且不善于在公开场合表达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煎熬。对此,语文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性格外向且善于表达的学生上台演讲或组成不同小组进行辩论,让性格内向且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借助文字展示学习成果,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结 语

总之,现代教育极力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和课程特征,积极运用新型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应高中语文文本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早自习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