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2020-11-25 06:14余秀惠
名师在线 2020年35期
关键词:文本小说课文

余秀惠

(福建省福州华伦中学,福建福州 350100)

引 言

小说是一类特殊的文学体裁,一般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小说占据较大比重,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类课文,虽然它们题材和风格不同,但是在人物刻画与情节描写等方面同样优秀,能折射出人生与社会百态。因此,教师要做好阅读教学工作,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思想。

一、明确课堂教学主体,吸引学生主动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对于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而言,小说作品普遍具有故事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等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使其独立思考,获知文本的整体意图,了解作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师生一起分析和研究小说,吸引学生继续主动阅读[1]。

例如,在进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谈话导入课题:“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意志,把荒凉的土地变成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植树的牧羊人的世界。”然后简单介绍文章的作者——让·乔诺,引发学生的阅读渴望,要求学生自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如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理清文章脉络,并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再在班内展读,让全班学生一起赏析,从环境、动作描写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二、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说具有情节生动、人物形象突出等特征,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文质兼美,是一类重要的教学资源[2]。要想做好小说阅读教学,教师就要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从语言描述、视频、音乐、动画或图片等方面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地呈现小说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辅助学生直观理解文本。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语言艺术、信息技术手段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3]。

例如,在开展《三顾茅庐》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借助音乐渲染气氛,创设相应的情境,然后简单介绍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及其背景等信息,并播放“三顾茅庐”的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对照视频阅读课文,使其在情境中初步了解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接着,教师可提问:“‘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从而引领学生结合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并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让学生概括大意。随后,教师可以追问:“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描写张飞?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关于张飞的描写,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张飞的语言、形态来分析,并学会运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其他人物。

三、紧扣文本切入教学,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对于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来说,教师要紧扣教材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与学习经验等制定教学规划,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逐步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4]。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师要寻求小说内容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衔接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设置疑问,使学生在问题导向下探索文本。同时,教师要紧密结合小说主题设置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例如,在实施《驿路梨花》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问题,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内容。接着,教师可指导学生品读课文,并小组讨论:“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是否把答案一下子就告诉我们?他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篇课文何以做到如此生动、波澜起伏和引人入胜?”学生阅读后知道,作者巧设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从而体会到了小说精巧的构思。然后,教师可以继续设疑:“本文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是不是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从而引导学生探讨插叙的妙用。随后,学生找出文中三处对梨花的描写,并分析了梨花的象征意义,深刻体会了课文所讴歌的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四、多元解读小说文本,助推学生理解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作品是编者经过千挑万选的佳作,不仅具有一定的语言教学功能,还蕴含着极强的人文性功能。在阅读环节,教师不能单纯地带领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是否曲折,人物形象刻画是否饱满,还要与学生一起分析作品的主题,使其理解内涵。初中语文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解读文本,认真赏析小说语言,并从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塑造及思想情感表达等方面探究文本内涵,提升阅读水平[5]。

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一个假设问题:“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会做何感想?”学生谈论个人感受,可能会说感到难过、伤心、痛苦等。然后,教师可以导入课题:“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接着,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及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的历史背景,引领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标题含义,找出主要人物,把握好故事线索,厘清小说情节发展的五个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出每一阶段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五、设计轻松有趣的活动,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说是一类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与诱惑力,阅读起来轻松有趣。而小说原文可以延伸出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涉及读、写、听、说等多个方面,是可以用于文学赏析的名篇佳品[6]。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小说阅读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小说内容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如合作探讨、分角色表演、改编或续写故事等,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更多快乐[7]。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组变色龙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完后说出这是什么动物及判断理由,并设计导语:“契诃夫也描写了一条‘变色龙’,这条‘变色龙’的名字很有趣,谁能说一说?”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得出奥楚蔑洛夫在俄语中是“疯癫的”的意思,这个角色是一位警官,代表正义的警官竟然取这么一个名字。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通读这篇短篇小说,结合对情节与人物的理解用一句话概括全文,明确本文讲的是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案子。在此,教师还要指出:“狗咬人本是街头巷尾的平常小事,借助我国法律规定其实非常容易裁决。”并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法官,试给出处理意见与依据。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还原文中场景,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获得阅读的乐趣。

结 语

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小说这一文体的特殊性,根据语言教学的规律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新颖、个性、有趣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阅读小说,让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高品质的文化修养。

猜你喜欢
文本小说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