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作为初一数学课程教学资源的课例研究

2020-11-25 06:14
名师在线 2020年35期
关键词:孔洞负数数学史

孟 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四团学校,新疆阿拉尔 843300)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1]。数学史正是数学结果形成过程中举足轻重的部分。正因如此,《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一节提出:“学校应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如数学史与数学家的故事和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

在一线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史资源应当融入课堂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的共识,但“从意识到实践转化”的鸿沟仍然较大。数学史资料作为教学资源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一方面,教师对数学史方面的钻研有所欠缺、数学史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囿于历史久远,初一学生刚上初中,知识储备有限,而数学史片段佶屈聱牙,令学生难以读懂,亦起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受多种因素制约,数学史已然慢慢淡出了初一数学教材。因此,如何恰当运用数学史资源服务初一数学教学,成为摆在初中数学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本为本”挖掘数学史教学资源,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以本为本”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扎实开展教学活动[3]。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准。《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材高质量地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数学史有机渗透到了各个知识点中。以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为例,其涉及数学史的“阅读与思考”内容:第一章“有理数”编入“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的内容;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编入“‘方程’史话”的内容;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编入“几何学的起源”的内容等。

以初一数学第一章“有理数”中第一节“负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数学史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授课前,教师可以准备红、黑木棍若干,然后向学生介绍:“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初中的数学课堂。老师手里有一把红色的小木棍,它有个别致的名字,叫算筹。”引导学生运用红色的算筹进行数数。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我们小学就见过了红色的算筹,咱们古代先民就用这些红色的算筹来计数,如数羊。这里,老师还有一些黑色的算筹,你们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呢?”随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黑色的算筹代表咱们吃了多少只羊,黑色小棒代表的‘-4’就是负数。”最后总结:“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使用负数,《九章算术》首次正式引入了负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而到了魏晋时期,刘徽就开始使用不同颜色的算筹表示数。可谓往事越千年,数学这门学科,虽历久却弥新,至今仍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负数,正是咱们老祖宗宝贵的遗产。”通过算筹的数学史拓展,教师有机整合了课内数学史教学资源,更好地实现了本课“激发兴趣、导入学习”的教学环节目标,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以本为本”加强数学史练习引导,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

落实“以本为本”的要求,不是“本本主义”,而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生成,而拓展练习就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运用数学史上较为经典的例题作为课堂拓展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些例题可以选自古今中外的相关著作,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古埃及《莱因德纸草书》《希腊选集》、丢番图《算术》中的一些问题。

以初一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意大利斐波那契《计算之书》和我国张苍、耿寿昌《九章算术》中的一些问题作为数学史教学资源,通过练习环节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出示《计算之书》中关于排水的一道例题,言明其从意大利语翻译过来是这样:“现在有一只水桶,上面有四个大小不一的孔洞。如果用第一个孔洞排水,1 天就能把桶里的水全部排完;如果用第二个孔洞排水,2 天才能把桶里的水排完;如果用第三个孔洞排水,3 天才能把桶里的水排完;如果用第四个孔洞排水,4 天才能排完。请问,现在将四个孔洞同时打开,桶里的水几天能排完?”通过课堂练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将整体视为单位1”的知识点,进行一元一次方程计算。接着,教师可出示斐波那契的解法:“斐波那契先假设12 天将水排尽,则第一孔将桶中水排尽12次,因为12 天是1 天的12 倍;同理,第二孔排尽6 次,第三孔排尽4 次,第四孔排尽3 次,因此12 天一共能排空25 次,排空1 桶就需要二十五分之十二天。”并询问学生:“你认为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观明了,还是斐波那契的解法直观明了?”最后告诉学生:“其实《九章算术》中更早就有类似的题目,只不过不是放水,而是注水。题目说:‘今有池,五渠注之。其一渠开之,少半日一满;次,一日一满;次,二日半一满;次,三日一满;次,五日一满。今皆决之,问几何日满池?’”通过对排水问题的解答,学生温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夯实了课业基础。同时,教师对斐波那契解法的梳理,带动了学生对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最后,教师结合注水问题,回顾了教学主题,提升了训练效果,深化了学生对古今中外数学发展史的认识。

三、“以本为本”强化对数学史知识的回顾总结,发展学生数学逻辑感知

要想落实“以本为本”的要求,教师既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又要全面了解学生学情,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贯彻《课程标准》纲领,服务学生实际,帮助他们全面提升数学素养。数学的知识体系和数学学科的发展史是密切关联的。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从算式到方程”后,教师可以及时总结关于“元”的知识,从“大衍求一术”到“天元术”。及时地总结,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数学家的精深研究,感悟中华文化的璀璨,更能使学生形成对“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全面理解,这就构建了学生由学习数学史知识到发展逻辑感知的转变。

又如,在教学初一数学第六章“实数”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史回顾,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逻辑。就“无理数不是没有道理的数”这一知识点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无理数汉译名称的由来,对其加以阐述:“同学们,说到‘无理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有一些困惑。都说无理数是‘有道理’的数,但它为什么又起了一个‘无理’的名字。其实,无理数的名字是一场‘误会’。我国清代数学家华蘅芳,在翻译西方数学教科书的时候,将教科书原文中形如 (x+y) 的式子译为‘无理式’,后来这一名称传到了日本,日本数学家将错就错,就把这样的数称为‘无理数’。从今天翻译的角度来看,西方数学书上irrational number 的名称,翻译过来不应是无理数,而应是无比例数。所谓‘无比例’就是不能表达为两互质整数的比率。但无理数的名称使用良久,约定俗成,我们就沿用至今。”通过这样的介绍,教师解答了学生心中想问未问或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帮助学生从无理数的本质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差别,进而建构完整的实数知识体系。此外,这样的数学史知识学习,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本章“阅读与理解”部分“为什么说不是有理数”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对有理数的证明思路。随后,教师可以继续加以引导:“数学是一门科学,它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公元前500年左右,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帕苏斯发现,一个腰长为1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永远无法用最简整数表示。从而发现了第一个无理数,推翻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理论。学派众人知道希帕苏斯的发现后,认为这将撼动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遂将其囚禁沉溺。数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先人们不断探求真理的过程。今天的我们,也正追随着先贤的脚步,不断努力。”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明白无理数的本质,又让学生形成了批判性思考的数学学习意识,产生了对学习数学史的兴趣。

结 语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无论知识体量还是知识难度,都有了大幅提高。在长期的一线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数学史的知识拥有极大的热情。相比于平铺直叙的定理、公式,学生更乐于结合生活实际,在轻松的氛围中“听老师讲数学背后的故事”。因此,“以本为本”将数学史渗透进日常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帮助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从而全面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孔洞负数数学史
锻件内部孔洞缺陷行为的数值模拟及闭合解析
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史教学的理论研究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四种运用方式
悬崖上有字
数学史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重要性
走路时,我们会踩死细菌吗
渗透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史实例
学好乘方四注意
历经艰辛的“负数”
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