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斯奈德寒山诗译本中的体现

2020-11-25 18:24鲁雅萍
现代英语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斯奈德寒山译文

鲁雅萍

一、引言

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一书中提到了寒山,“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早期的三位白话诗人”(何善蒙,2006:59)。自此,寒山进入学者的视野,寒山诗受到了中国人的青睐,进而对其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然而,继“郑振铎”“余嘉锡”等对寒山以及寒山诗略有研究之后,中国对寒山及寒山诗的研究少之又少,其人其诗在中国“似乎又被遗忘了”(何善蒙,2006:59)。但20世纪50年代寒山诗却在美国掀起一阵热潮,尤其是美国“垮掉的一代”将寒山奉为精神领袖。寒山诗在美国的发展进程中,寒山诗的翻译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在多个译本中,斯奈德1958年翻译的24首寒山诗在美国的影响力最大,推动了寒山诗“从其故国文学史的‘被边缘化’到美国翻译文学中的‘被经典化’”(周晓琳,胡安江,2008:125),从而促进了寒山诗在美国的传播和接受。文章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以斯奈德寒山诗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者关注读者地位、重视读者期待视野、为读者创造文本意义空白等方面,探讨斯奈德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揭示斯奈德寒山诗流行于美国的原因。

二、接受美学与译者主体性

(一)译者主体性研究

谈到译者主体性,首先要了解何为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这种本质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王玉樑,1995:35)也就是说,主体性从主体出发,使客体为主体服务,这就显示了主体性的主观性;另外,主体性从客体实际出发,这就要求主体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这就显示了主体性的客观性。更重要的是,主体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作用,主体性具有能动性。因此,主体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国内译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许钧(2003)将翻译主体分为两类,从广义上讲翻译主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从狭义上讲翻译主体则是“译者”。杨武能(2003)认为文学翻译的主体是“作家、译者和译文读者”。查明建,田雨(2003:21)认为对翻译主体性的认识“涉及如何理解‘翻译主体性’中的‘翻译’概念,也涉及如何理解‘翻译主体’所指”,他指出“考虑到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译者、原作者和读者都是翻译的主体。陈大亮(2004)则认为“译者是唯一的翻译主体”。胡庚申(2004)提出了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

从上述研究可知,无论译界观点多么纷杂,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但译者是否是唯一的主体,译界暂无定论。

(二)接受美学对译者主体性的启示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美学主要来源于伽达默尔的理论,部分受到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英美新批评学派的影响,其主要思想包括读者地位、期待视野、文本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该理论“明确提出了‘面向读者’的口号,这意味着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它将引导人们走出‘文本中心’的牢笼,开始把读者作为文学活动的主体”(侯向群,1994:20)。因此,接受美学旨在提高文学作品中读者的角色。

传统文论忽视了读者的角色和地位。接受美学的出现使读者的地位得到提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产生或出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接受,也就是说,读者是文学作品的目标群体。此外,“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实现文本意义的过程”(张鲁艳,2007:93)。

“期待视野”是姚斯从伽达默尔的“视野融合”修正而来的,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由“读者的创新期待、理解接受、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构成(李燕霞,2018:100)。不同经历和审美趣味的译者对原文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能动地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伊瑟尔通过文本的召唤结构来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空白,即“召唤读者以各自的经验和想象能动地‘再创造’文本的意义”(司有伦,1996:220),而文本中的空白是“通过吸引读者的参与来制定阅读课文的过程”(Holub,1984)。即,只有通过读者,作品中所体现的创作意识“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得到现实化或具体化,并作为效果以不同的面貌重新出现”(张鲁艳,2007:94)。这说明作品的意义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会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此填补文本空白意义。如此一来,翻译活动就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宜的翻译策略为读者制造译文的空白点。

三、译者主体性在斯奈德寒山诗译本中的体现

(一)译者关注读者地位

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中读者的地位和角色。作为译者,斯奈德非常重视读者的地位、读者的能动作用以及读者的接受能力。

1.寒山诗第2首后两句

原文: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译文:

Now I've lived here how many years;

Again and again,spring and winter pass.

Go tell families with silverware and cars:

“What's the use of all that noise and money?”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以“钟鼎”指代富贵家庭。斯奈德将其翻译为“silverware and cars”,象征着美国社会中的富贵家庭,符合美国文化。斯奈德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将源语文化本土化,以译文读者为归宿。因此,他的作品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2.寒山诗第10首前两句

原文: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

昨来访亲友,太半入黄泉。

译文:

I have lived at Cold Mountain;

These thirty long years.

Yesterday I called on friends and family:

More than half had gone to the Yellow Springs.

中国道家文化认为“黄泉”是人死后所往之地,斯奈德将其直译为“the Yellow Springs”,促使读者发挥个人能动作用,体现译者正视读者的地位。

(二)译者重视读者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指目的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读者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审美体验、文化背景等会影响他们的阅读选择,并对文学作品做出个人评判。译者“不仅要对原文中的隐含意义进行充分挖掘,还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文的视域融合,生成在意义上、审美上与原文本无限接近的虚拟文本”(孟俊澎,2017:161)。面对翻译这项复杂活动,译者既要尊重原文,忠实传递原文信息,也要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

1.寒山诗第12首后两句

原文:

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

今日归寒山,梳流兼洗耳。

译文:

Tried drugs,but couldn't make Immortal;

Read books and wrote poems on history.

Today I'm back at Cold Mountain;

I'll sleep by the creek and purify my ears.

众所周知,唐人有炼药服药的习惯,原文“炼药”的“药”指的是使人长生不老的神丹妙药,在英文中可以表达为“magic medicine”,但是斯奈德将其翻译为“drugs”。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年轻一代自称“垮掉的一代”,作者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适应当时的时代背景,采取归化策略将这一词译为“drugs”。

2.寒山诗第6首

原文: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译文:

Men ask the way to Cold Mountain;

Cold Mountain:there's no through trail.

In summer,ice doesn't melt;

The rising sun blurs in swirling fog.

How did I make it?

My heart's not the same as yours.

If your heart was like mine;

You'd get it and be right here.

可以看出斯奈德的译文选词偏向口语化,易于译入语读者接受,但又表达了原文的深层意义,可谓一举两得。

(三)译者为读者创造文本空白

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相应翻译策略为读者制造译文的空白点,为读者创造阅读兴趣和审美体验。

1.寒山诗第11首

原文: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

默知神自明,观空镜逾寂。

译文:

Spring water in the green creek is clear;

Moonlight on Cold Mountain is white.

Silent knowledge-the spirit is enlightened of itself;

Contemplate the void:this world exceeds stillness.

黄永武(1973)指出“唐人中以诗来写禅理,写得最多,写得境界最精湛的,应该是寒山”。在翻译时,斯奈德成功地重现了原诗之中禅意的佛教境界。斯奈德翻译“Contemplate the void:this world exceeds stillness”达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读者不仅了解其中的禅意,还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2.寒山诗第17首

原文:

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

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

译文:

If I hide out at Cold Mountain;

Living off mountain plants and berries.

All my lifetime,why worry?

One follows his karma through.

“垮掉的一代”以各种放荡不羁的行为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但却不被人理解。而“karma”意为“因果报应”,凡事随缘,完全符合“垮掉的一代”的心理需求,他们的心灵得以安慰。斯奈德在翻译时尽量为读者创造空白意义,译出了原诗的深层含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发挥创造性,填补诗意空白,真正理解了诗意。

四、结语

文章从接受美学下的读者地位、期待视野、文本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三方面,分析斯奈德在翻译时采取了归化翻译策略、选词口语化等翻译方法,旨在证明斯奈德在寒山诗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斯奈德作为译者,能动地对译文进行创造,且最大限度地考虑读者地位,正视读者作用,这也揭示了斯奈德寒山诗译本流行于美国的原因。

基于接受美学对翻译领域展开研究,可以得出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视角的可行性;再者,寒山诗翻译研究对中国典籍翻译研究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典籍外译实践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斯奈德寒山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寒山即景
“棕色语法”的隐喻思考:加里·斯奈德生态智慧的认知解读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那个微笑点亮生命
弟子规
“懦弱”的纳粹士兵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