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外语动机策略研究回顾

2020-11-25 18:24
现代英语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二语学习动机动机

卿 婕

一、引言

中国的基础英语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最新发布的高中英语新课标中,学习能力是四个核心素养之一,而学习动机又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顺应当下的实际需求。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大多数时候是工具型动机,比如为了考试或者将来有更好的工作。因为大多数学生都缺乏与英语母语者直接交流的机会,中国学生也很难形成融入型动机。因此,中国学生可能对英语学习缺乏长期的投入,也更难有高水平的英语能力。

随着学术界对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转换到认知主义视角,教师的动机策略获得了重大关注。人们认识到英语课堂是塑造学生对英语学习态度和兴趣的最重要的场所。然而,目前国内对英语教师动机策略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不足。

因此,这篇文章重点回顾了国内十年(2010~2019年)的相关文献,以期待发现这些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之处,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思路。

二、理论背景

这部分将回顾二语动机研究的四个阶段、二语学习动机、二语学习动机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一)二语动机研究的阶段

二语动机研究的先行者是Gardner&Lambert,最早是在加拿大这个双语国家开展的。他们的研究始于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语言学习者完全不喜欢这门语言的文化,也完全没有融入该语言使用群体的意愿,他们怎么可能学好这门语言?因此,他们把该领域的研究导向了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Dörnyei和Ushioda(2011),将二语动机研究分为四个时期:社会心理学时期,认知主义时期,过程主义时期,社会动态主义时期。在第一个时期,学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人际关系里的情感因素,这是一个语言学习中相对宏观的视角。进入第二个研究时期,视角则更为微观,研究场所更多设置在了相对微观的教室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教师在课堂上动机策略开始备受关注;第三阶段人们把对动机的研究放进了时间的维度;而如今,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关注动态化、情感化、无意识和长期性。

(二)二语学习动机

随着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二语学习动机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虽然学者们对于二语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视角下的定义和分类却能让我们对二语动机有更综合、全面的认识。

1.定义

Gardner(1985)认为,“二语学习动机指的是个人因为渴望以及因为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而努力学习这门语言的程度”。这个定义揭示了Gardner对二语动机3个层面的理解:有程度区别、包含着行为、需要意愿以及受到满足感的影响。在应用语言学朗文字典里,二语动机的定义也是依据Gardner的理论体系而来,包括了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学者们认为,动机是个多面体,不可能有任何一个简单的定义就能概括二语学习动机。随着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新的方法不断出现,二语学习动机的概念也是动态的和不断演变的。

2.分类

在Gardner&Lambert最早的研究中,二语动机被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指的是对二语使用者有着积极的态度、想要与之互动交流甚至想成为这个群体的一部分。工具型动机则是为了语言或文化以外的目的,比如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收入,拿到更高的分数和考取学校等。

虽然这个分类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分类的局限性也越来越被清晰地认识到。随着英语变成世界通用语言,它也不再以某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语为中心了,融入型动机则不再那么重要了。Lamb也认为,一些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变得很难区分了。

Dörnyei(1994)将二语学习动机分为三个层面: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境层面。语言层面包括与语言相关的诸多方面,比如文化和使用群体、智慧和语用价值等与之相关的优势;学习者层面则包括个体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性;学习情境层面则是指学习场所中方方面面的特定的动机因素。

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框架,Williams&Burden(1997)从时间的连续性上把动机分为连续的,相互衔接并有所重叠的三个阶段:行为前的原因、决定做某事、持续保持努力。

目前影响力最大的分类方式是Dö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Dörnyei(2009)提出二语学习者的动机分为三个层面: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学习者对自己未来熟练使用二语的想象的图景;二语应该自我——学习者认为他人期待自己未来应该拥有的二语使用能力的图景;二语学习经历——学习者在课堂内外,对学习过程的态度和体验。目前普遍认为,二语自我系统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未来自我这个方面,而跟当下紧密相关的方面则重视不足。

(三)动机策略

二语动机策略的研究开始于二语动机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教学环境。二语动机策略包括两个概念——教师的动机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动机学习策略。

1.定义

Dörnyei&Ushioda对动机策略的定义是: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保持学生持续的动机行为并且防止动机水平下降或被其他行为取代。

Wolters对动机调节策略的定义是学生保持和增加他们对某一项学习任务动机的行为和方法。

对二语动机策略概念的理解,学术界相对统一。然而,动机策略的框架却呈现出多样性。

2.分类

Dörnyei(1998)的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十诫”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里面呈现了匈牙利老师普遍使用的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十条方法。基于此项研究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Dörnyei(2001)把这些策略拓展到了35条宏观策略以及其包含的102条微观策略。这个分类被认为是二语动机策略框架里最全面的,它被广泛运用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中。

Bernaus&Gardner将二语动机策略划分为传统策略(以教师行为为中心)和创新策略(基于学生为中心)。

Keller's的 ARCS模型(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也给二语动机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得到广泛运用。

Wolters关于动机调控策略的分类受到广泛认同。基于一份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Wolters将动机调控策略分为5类:对语言掌握水平的自我对话(基于未来能力),对所做表现的自我对话(比如与他人比较),增加兴趣,自我后果承担(奖励或惩罚自己),环境控制。

但是,Wolters对于动机调控策略的分类并非专门针对二语习得。随后,Dörnyei将这个概念引入了外语学习领域提出了5个动机调控策略:调节努力、调节元认知、调节满意度、调节情绪、调节环境。

总之,二语动机和二语动机策略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早期的研究更多地受到Gardner's理论的影响,而Dörnyei的研究在近些年获得了最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他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

三、二语动机策略国内十年研究

高越(2012)回顾了国内1993年至2011年的动机策略研究,他强调,该领域的研究应该更深入,且研究方法应该更多样化。比如增加实验研究,并且,更多的研究应该关注动机策略和其他因素的关系,比如动机、学习策略和自主性。本研究则回顾了2010年至2019年国内二语动机策略研究。

(一)数据收集

研究者收集了北大核心期刊及CSSCI数据中截至2020年5月13日收录的文献,搜索词为:动机策略、动机激发,且包含二语、第二语言、外语,时间区间为2010年到2019年。共找到18篇发表的文章以及一篇来自知乎的博士论文。

(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角度包括:每年论文发表的数量、研究场所、动机策略的类型和理论框架。文献内容则将按主题分类讨论。

1.整体趋势

核心期刊及博士论文中,近十年相关研究共计19篇文献,相比较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稍显不足,尤其是最近几年,比如2018年该领域几乎没有任何文献发表,这可能说明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进入了瓶颈期。

2.数据类型

19篇研究中,有4篇是文献综述,15篇实证研究,其中12篇是以问卷调查为主的量化研究,有的也包含观察和访谈。其他3篇实证研究是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且都是2015年以后发表的。可见,近些年采用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方式更多。这些文献中没有一篇是纯质性研究,然而,多项研究提及应加强长期的质性研究。

3.研究场所

这些文献的研究场景包括了从基础教育到博士教育,其中有9篇研究场所在大学,4篇在高中,2篇在初中和小学,1篇关于博士教育。可见,二语动机策略研究更偏重于在大学里做研究。

4.动机策略类型

前面提到,动机策略可以分为教师教学的动机策略和学生的动机调控策略。在过去的十年中,11篇文献是关于前者,5篇关于后者,1篇文献回顾两者都涉及。

5.理论框架

2015 年前,Dörnyei&Csizér(1998)的基于动机三层次的框架和问卷被广泛运用。2015年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更受青睐,这说明,国内的二语教学动机策略研究跟随了国际研究的趋势。其他的研究框架比如ARCS,MOLT也在被研究者采用。

6.研究内容

在这些文献中,最受关注的主题是动机策略使用的效果研究。王欣和戴炜栋(2015)、王欣和王勇(2019)、杨红燕和何霜(2019)探讨了动机策略是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机水平。大部分结果显示动机策略的运用对学生的动机有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英语水平高的学生。有的研究指出,是学生对教师动机策略的感知影响了效果。王欣和戴炜栋(2015)发现,运用了理想二语自我策略后,学生的理想二语自我确实提升了,但是他们的动机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作者认为理想二语自我并不是决定二语动机水平的决定因素,应该在提升二语动机的过程中对二语自我学习经历和体验同样重视。一些文献指出了影响教师二语动机策略使用的因素,比如考试导向、班级规模、老师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以及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有的文献比较了动机策略的认知和实际使用。赵娜和王俊菊(2010)发现教师认为某些动机策略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并没有频繁使用。尤陈静(2010)指出,将同一动机策略运用于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于莹(2012)比较了中外英语教师使用动机策略的异同。刘宏刚(2014)研究了大学生实际的动机调控策略的使用,认为他们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些策略。

一些文献做了相关性研究并且探索了一些相关变量。姚孝军和陈静等(2011)研究了博士生动机、学习策略和英语能力的相关性。王同顺和张凯等(2015)揭示了教师和学生对动机策略感知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英语考试成绩的关系。徐智鑫(2014)研究了动机策略、动机和动机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李忻洳(2015)调查了动机调控策略在大学和高中的使用,并考察了性别、专业等变量。

其他文献则提供了一些特殊的视角,马蓉和秦晓晴(2016)分别研究了学生在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三个阶段中,动机策略的应用,并给教师教学动机策略提出了建议。

四、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国内近十年的动机策略研究是细致、动态和情境化的,这与国际研究的趋势是一致的。然而,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学生动机调控策略的研究远少于教师教学动机策略的研究,在大学环境里做的研究远远高于中小学。近些年,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逐渐显现,问卷调研的数量保持稳定,然而长期的、质性的深入研究十分缺乏。

目前主流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源自匈牙利,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此外,早期阶段的学习动机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因为这是建立对英语语言的感知,形成学习动机的关键时期。动机是因时、因地变化的,因此,可以有更多的质性研究来呈现动机更细致、隐形的变化。另外,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探讨动机和其他变量的关系,比如学习策略、兴趣、情绪以及其他学科的动机等。

猜你喜欢
二语学习动机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动机比能力重要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