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2020-11-28 23:34张曼婕
绿色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公园主体原则

张曼婕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1 影响评价体系建设的趋势

1.1 湿地社会化

随着湿地社会化趋势深化,湿地资源的可拓性更加鲜明,湿地资源的边界日趋模糊,资源类型与范畴不断丰富与拓展。实际上,湿地资源其内涵和外延超出了传统的自然资源范畴。文化、休闲、服务等早期不被湿地利用的资源已成为湿地公园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学界在湿地资源的分类中往往借鉴旅游资源分类的国家标准,但社会资源未在国标中体现,所以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资源评价方法,必须对湿地资源的评价体系重新思考。

1.2 湿地市场化

湿地市场化趋势下,湿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受到各界重视,而城市湿地公园成了其价值发挥的重要载体。而这种趋势的直接影响是评价主体的增加。对湿地市场化趋势下的湿地公园资源评价,必须要考虑湿地资源评价的经济价值。湿地资源经济价值的考量最有效的渠道是增加湿地合理开发利用的市场主体作为评价主体。

由于市场化的推进,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产权、经营权、收益权等分离、参与主体复杂的情况,从而导致评价标准、评价体系也层出不穷。然而所有湿地公园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所以,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应包含政府管理人员。另外,虽然国家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但湿地相关专家也应成为专业评价体系中的评价主体。在大众评价方面,作为湿地公园参与主体——游客、当地居民、公益人士等也应作为评价主体。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游客这一群体也不应忽视,他们也可成为大众评价体系中的评价主体。

2 评价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根据评价学相关理论,包含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在本研究中评价客体是湿地公园资源,而作为评价主体的人可能包含比较广泛,主要来源于做专业评价与大众评价的人。在城市湿地公园评价中,其评价主体通过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并把评价的结果适当运用并反馈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管理和项目的改进之中,进一步改进完善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使其服务于城市居民,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对正在建设或者将要建设的相同类型的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评价体系建设的原则

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的基础,将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与准确性。目前,国家还未出台专门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评价标准,但2008年国家林业局的湿地研究中心编写了《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其中专门阐述了评估的原则,因此,可根据这些原则提出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3.1 科学性

科学性是《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中的首要原则,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来说,建立评价体系应有科学依据,每个评估指标都要有解释说明,不应随意确定评估指标。另外,评价方法、评价模型、计算方式的选择和确定要科学规范。

在湿地评价方面,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模型是Pressure-State-Response(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已有40余年的历史,并受到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与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崇。因此,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体系时应考虑使用成熟的模型,其已经历了多年的实践与科学验证。

3.2 可操作性

在湿地评价历史上曾有过科学方法不能广泛使用的尴尬情况,因此可操作性也是《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三大原则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它要求简单易用,计算简便。这就要求建设评价体系时要考虑数据等资料是否有可靠的获取渠道或获取方式,对于需要加工才能达到评价体系要求的资料是否可量化或可处理,量化方式或处理方式是否科学有效,不能主观臆断。

3.3 全面保护原则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制定的《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了重新定义,强调城市湿地公园要以保护城市湿地资源为目的,摒弃了2005年建设部制定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把保护与其他功能置于同等地位的定义。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循全面保护原则才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4 生态优先原则

不坚持生态优先,就建设不了优良的城市湿地公园。无论是2018年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国家湿地公园评估评分标准》,还是学术界建立的各种湿地资源评价体系都以生态系统典型性、自然性、独特性、完整性以及生物(物种)多样性为首要或重要的评价因子。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体系的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3.5 合理利用原则

本原则是生态优先原则的延续,要求坚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目的,在建设时各类规划要齐全且相互协调。目前国内城市湿地公园资源最常见的合理利用方式是湿地旅游,这就要求评价体系应以保护为前提,界定清楚合理利用的内涵与范畴,评估各类合理利用项目是否有利于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

4 评价体系的内容

2018年颁布的《国家湿地公园评估评分标准》包含8个大项,即资源本底条件、湿地健康状况、总体规划、管理状况、科普宣教、科研检测、合理利用、建设水平与示范作用;资源本底条件包含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物种稀有性或独特性、生态区位重要性、科普宣教价值、文化价值6个分项,湿地健康状况包含自然状态、水量、水质、外来物种入侵状况4个分项,总体规划包含目标定位、规划范围、功能分区、规划措施4个分项,管理状况包含管理机构、规划落实、经费情况、制度建设、管理计划、保护设施、巡护情况、保护修复成效8个分项,科普宣教包含队伍建设、设施宣教、环境解说、媒体宣教、宣教活动5个分项,科研检测包含队伍建设、站点建设、设备配备、检测活动、科学研究5个分项,合理利用包含利用方式与效果、社区协调、湿地文化3个分项,建设水平与示范作用包含建设水平、风格特色、示范作用3个分项,这些都是评价湿地公园的分项指标。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湿地公园的评价,同时借鉴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发布的各类标准和办法,提出了其他具有建设性的评价指标。部分学者对各类评价指标做了细化,提出了新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制定了侧重点不同的评价体系,本文认为若从生态旅游的目的出发,应参考旅游资源分类与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价值建设评价体系。

5 评价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最常见的方法是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确定评价等级。但这种评价方法也有一些诟病,其中最主要的弊端就是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此,一般建议结合客观赋权法、模糊数学等方法。

6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集成,影响评价的因素包括主客观条件,由于要考虑湿地、公园、城市等多重属性,所以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几乎与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都相联系,同时还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要得到完全确切的评价结果难度很大。

从评价内容上看,目前虽有国家湿地公园的评分标准,但还没有专门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评价标准。其实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集多学科的知识、理论,现实中很难实现,同时指标普适性也难以把握,主观的偏差难以避免。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是长期而持久的工作,这是湿地资源加强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前提。

猜你喜欢
公园主体原则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论碳审计主体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何谓“主体间性”
在公园里玩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一见如故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