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教育扶贫

2020-11-28 05:45王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扶智支教贫困地区

王涛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社会实践是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子们受教育、长才干、增见识、做贡献的有效方式。支教是社会实践经典主题,自团中央和教育部首次组织官方支教团也已近20年,现在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代表性的支教团队,他们建立固定的支教平台,定期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在假期前往祖国各地,不仅带去人文关怀,也用自身专业的知识服务当地儿童。高校学子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教育帮扶的形式为当地脱贫工作持续贡献力量。

1 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

1.1 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价值不断凸显

“扶贫”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不懈努力的方向之一,其中教育扶贫从广义上进行追溯可从20 世纪80年代谈起,在20 世纪80年代的扶贫开发期,部分高校便已经组织具有对口专业知识的人才到贫困地区担任科教部门挂职,担任副县长、 副局长等职务,通过专业知识实施科教文化扶贫活动,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通过教育活动融入扶贫工作中[1]。

在20 世纪90年代至21 世纪初,国家的扶贫攻坚工作进入高峰期,全国众多高校组织了大量教育扶贫活动,形式多样。比如,1996年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006年开展的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等活动,并且,团中央和教育部也是在这段时期正式组织官方支教团活动,以上种种均充分体现了教育扶贫强度特别是高校教育在不断扩大,扶贫方式也是在不断实践摸索中逐步丰富。近10年来,高校教育在扶贫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2013年,教育部、扶贫办等7 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建议。201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件,文件提出了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异地搬迁、教育支持 等脱贫措施,要求“着力加强教育脱贫”[2]。201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需全部参与到定点扶贫工作中,其中北大等部分直属高校宣读了《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号召更多高校参与到扶贫的浪潮中,合力打造集培训、互动、交流、公益四位一体的教育扶贫平台。

从以上可以分析,教育扶贫的方式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逐步推进而丰富发展,在国家扶贫工作中承担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文化、科技、医疗、农林等各方面渗透进贫困地区,满足当地教育需求,推动当地文化建设,增进当地农林医卫等技术不断增强,最终带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祖国脱贫攻坚战和现代化建设持续助力[3]。

1.2 教育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的现实需求

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扶贫工作要求,人们对“精准扶贫”的概念逐渐有了清晰的认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并提出“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扶贫”“大力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号召社会各类组织和企业等加入其中大力开展扶贫志愿服务工作。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的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及教育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他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他提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治贫先治愚,用教育拔掉贫困人群的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已然是扶贫重要举措[4]。

截至2020年5月,我国尚有52 个贫困县未摘帽、2 707 个贫困村未出列,当前,国家扶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胜期,扶贫的工作理念从粗放式逐步转变为精准扶贫。教育扶贫能够将知识汇聚成扶贫工作的磅礴力量,从广度、深度、精度而言,都是精准扶贫的有效突破口,且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积贫积弱乃至代代贫困的局面,成为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的必要手段,也是当前扶贫工作的现实需求。

2 社会实践与教育扶贫关联

支教活动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社会实践形式之一,它的持久生命力源于响应时代需求,使实践者在支教中传播知识、锤炼技能、奉献自我。教育扶贫即是通过传播知识,塑造梦想、信念,提升当地文化、科技、卫生水平等来改造贫困人群,两者在目的、主体、需求等方面高度契合。

2.1 目的的一致性

教育扶贫本质上属于国家扶贫工作的一种载体和形式,教育扶贫的目的也是国家扶贫工作的归宿,即通过教育手段包括文化、卫生、科技等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生活水平和思想认知,一面是促进当地的经济的进步和提高当地的生活水平,更深层次即回归到“扶智”和“扶志”,通过教育的形式开启民智,建立脱贫的信心和斗志,形成可持续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这与社会实践中的支教活动不谋而合。从支教者角度来讲,实践是锻炼才干、增长见识、贴近现实社会,培养社会担当的路径,但从支教对象角度来讲,实践者带来的是先进的思想、 广博的知识和来自高校学子的关怀,他们给予贫困地区孩子们的不仅是课程的知识和乐趣,更是信念和信仰的培育,是建立孩子们从心底涌起的对成长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这个过程恰好诠释了“扶志”和“扶智”的过程,因而,社会实践支教活动与教育扶贫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都以“扶志”和“扶智”为最终目的[5]。

2.2 主体的同类性

教育扶贫的主体包括扶贫者和贫困者两个主体,贫困者即是家庭经济困难,因人口、地区、疾病等情况致贫的人群。教育扶贫中的扶贫者,从前文教育扶贫的演进史可以看出,无论是20 世纪80年代高校人才到贫困地区科教部门挂职、20 世纪90年代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两千年后开展的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等活动,教育扶贫者始终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为主体,而社会实践中支教活动的实践对象同样是贫困地区的人群,以学龄中、学龄前儿童为主要群体,他们可能是因留守、孤儿、多子女、父母残疾或患病形成贫困境况; 社会实践中的支教者则是以高校学子为主体,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具备专业知识,敢于担当、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是支教活动的中坚力量。

基于以上分析,教育扶贫与社会实践中支教的对象都是贫困地区人群,且扶贫者与支教者都以具备专业知识的高校人才为主,两者主体类型高度一致。

2.3 需求的契合性

贫困地区的教育硬件条件正在得到逐步改善,但教师资源匮乏一直是较大的问题。国家为鼓励基层的教师去贫困地区工作出台多项政策,教师特岗计划、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对口帮扶,国培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贫困地区优秀教师奖励基金等大量倾斜政策从侧面也反映出贫困地区师资匮乏的现状,在思考如何增加师资时,不妨先有效利用起具有专业知识的高校学子,正如前文所讲,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具备专业知识,敢于担当、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高校学子的数量十分庞大,据初步估算,近年来,每届本科生数量300 万左右,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至少一次社会实践拿到必修学分,这300 多万高校学子蕴含的能量无疑是极其庞大,若是高校能有效引导,将部分力量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汇入教育扶贫中,将会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师资匮乏的难题[6]。

再者,高校社会实践能恰当地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提及“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扶贫”“大力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等政策,一定程度上满足祖国扶贫工作的需求。

基于上文分析,以高校学子为主体的社会实践能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师资匮乏的难题,满足当地教育扶贫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响应国家扶贫政策。

3 教育扶贫界域中社会实践路径研究

支教活动出发点是传播知识和技能,助力当地儿童成长和地方建设。但在具体实践中,又往往会出现差强人意的结果。据有些新闻媒体报道,部分山区儿童已经发出不愿志愿者再来支教的声音,其中因素也较为复杂。如何能将社会实践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将教育扶贫的目的有效落实,笔者结合J 高校奔赴贵州贫困山区的暑期实践活动作出思考。

3.1 加强实践的目的性和系统性

明确的目的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挥棒。在前期活动策划中,小组成员们应坚持以“教育扶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人员配备和能力类别制定本次活动中心内容,并围绕中心层层部署实践任务,形成多维立体的实践系统,特别指出的是,实践目的是支教活动的中心,实践系统则关乎实践最终成效。在很多支教案例中,教育的开展往往是局限于上学教学形式,未能做出更多的拓展和思考。下面看下J高校支教活动的案例。J 高校的学生在该次支教实践中首先在制定策划时明确了该次活动以“艺术教育”为目标,通过艺术课堂、艺术改造、艺术书籍3 个支点建立该次支教实践系统,基于3 个支点,该队伍进一步制定了各项目的详细内容——拓展艺术课堂的广度、谋划艺术空间的构建方式、思考艺术书籍的阅览、存放及维持活力的方法,从而一步步构建该次支教体系,具体见表1。

表1 拓展艺术课堂的项目

可以看到,整个支教体系紧紧围绕“艺术教育”,除了常规的艺术课堂,艺术空间改造及艺术书籍的投放拓展了该次支教的深度,努力通过多角度的艺术教育,带领山区儿童体验艺术魅力,培养他们审美能力,唤醒他们审美意识,从而达到该次“艺术教育”的目的。

3.2 构建可持续性教育载体

曾几何时,一篇《哥哥姐姐们,请你们不要再来支教了》文章在互联网广泛传播,文中尖锐地指出支教者们“自己感动自己” 的现象以及短期支教的弊端。从被支教者及孩子们的角度来说,短期支教本质上加深了他们“安全感缺失”。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支教者在短期的支教活动后,很难与当地的儿童保持长久有效的联系,特别是交通与通讯还不发达山区,加上地理位置的阻隔,相逢与离别仿佛转瞬即逝,很多留守儿童本就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在如此反复的情感消耗中心理趋于麻木,因此才有《哥哥姐姐们,请你们不要再来支教了》这篇文章,并被广泛传播。因而可见,可持续性是建立良好支教效果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教在教育扶贫中发挥长效作用的内在基石。笔者认为,越是具象化的载体越能发挥可持续的教育作用。J 大学的实践队伍将“可持续性”纳入该次活动计划中。他们在支教点选择了美术教室进行改造,通过艺术墙绘融合地区民族特色打造特色美育教室,同时,J 大学团队特地在美育教室建设图书角,前期购置或募捐了一批艺术类书籍,不仅如此,他们为图书角做了长期募捐和增添书籍的计划,支教结束后,他们将通过媒体平台从学校、社会募捐书籍,筛选合适的书籍并撰写寄语和祝福,定期邮寄给图书角。

在这个案例中,“美育教室”和“图书角”成为“可持续性”落脚点,可以预见,教室和书籍将会长期陪伴儿童的成长,持续性的书籍输入增添了两者间的感情,即便支教者一年一会,孩子们依旧能持续感受到支教者的温度和关心。相较于时间期间短暂的课堂和陪伴,教育扶贫效果更佳立体和充实。

3.3 紧密结合“扶智”和“扶志”

扶贫重在扶志、贵在扶智。塑造力争改变、力求脱贫的志气和志向是精准扶贫工作内在驱动力,而教育可贵在于不仅开化民智,更是启发民志,激发民众主动性和能动性,教育扶贫亦是如此。在支教过程中,注重紧密结合“扶智”和“扶志”才能取得最合适的效果。这就要求志愿者们在支教过程中,除了课程教学、书籍捐赠等教育环节外,帮助当地儿童甚至家庭成员建立学习和脱贫的信心成为必不可少环节。

J 高校团队在贵州支教过程中,针对每位参与课程的儿童都进行了家庭走访,具体调研孩子家庭生活环境及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据了解,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的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动力不足的根源在于缺乏对未来生活的追求。这种缺乏与其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因为在对当地居民的调研中发现,居民分为两种:长期在外地工作,难得回乡,其子女长期处于留守状态。另一种留在本地的居民,他们普遍对外面世界漠不关心,更关注当下生活状态。这两种家庭情况几乎对儿童的学习都无法产生正面的影响。因而,引导当地居民和儿童建立学习和脱贫的信心是支教团队和教育扶贫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J 团队成员向每位接受调研的儿童赠予了书籍并鼓励他们建立梦想,也为当地居民讲解目前国家扶贫政策鼓励他们建立脱贫的信心。但就如何将“扶志”与“扶智”更好地应用于支教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4 结语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决胜期,距离团中央和教育部首次组织官方支教团也已近20年。支教已然成为高校学子助力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载体。为加强支教的实施效果,支教者应明确支教的目的,策划完善的实践系统,切实提高执行效率。此外,要重视构建可持续性教育载体,使支教真正成为受当地儿童喜闻乐见的扶贫形式。最后,支教要紧密结合“扶智”和“扶志”,针对实际情况,探寻激发当地人群脱贫内驱动力的有效方法,才能真正将支教转变为助力祖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扶智支教贫困地区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扶贫·扶志·扶智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